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了巨大财富。生产活动需要各种投入要素,自然资源同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要素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20世纪60年代,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频发,唤醒了人们对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视。如何避免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防治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下,21世纪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其背后是对能源的巨大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高达6%以上,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长期以来,煤炭资源作为基础能源,是我国主要生产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主体能源。《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能源需求总量仍有增长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16)。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资源短缺状况也越发加剧。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缓解资源约束,是实现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蕴藏量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加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开采与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现象,导致资源短缺和利用效率低的矛盾十分明显(宋马林和张宁,2016)。在我国资源型地区,这些问题尤为突出。

内蒙古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其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受自然资源约束程度强。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作为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通过煤炭资源的开采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1996—2016年内蒙古人均GDP从4457元增加到74069元,增加了15.6倍;煤炭资源消费量从5800万吨增加到36675万吨,增加了5.3倍。随着煤炭资源开采量的增加,内蒙古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6年4月公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公报2015年度》,全区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2387处,主要类型为崩塌和地面塌陷,而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采矿业的发展;各监测区已形成的降落漏斗(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在地下水面形成区域性漏斗状凹面的现象)有9个;矿业开发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在全区各类矿山普遍存在,但以开发强度大、矿山数量多的煤矿尤为突出。截至2015年底,全区矿山开采累计占用、损毁土地面积18.35×104hm2,较2014年底同比增加0.05%。[1]煤炭资源开采活动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密切相关,在煤矿开采区,除煤炭资源被开采利用外,水和土地资源往往受到影响。自然资源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同时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资源环境恶化反过来限制经济增长。可见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如何进行自然资源科学预警、探索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破解资源约束,是实现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内蒙古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进行自然资源科学预警、破解资源约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仅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焦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