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稀释:企业做大了,味道变淡了

新人加入,带来不同的价值观

我们看到很多商业组织在需要能力升级的时期,往往不会选择长期方案,让组织内成员成长,而是通过招聘外部“新人”来解决。

新人的不断加入会给企业带来新鲜血液,同时也会带来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如果企业并没有针对新人的成体系的文化建设,那久而久之,这家企业就渐渐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随着企业业务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张,员工遍布各地,新人占到相当大的比重,这就给组织文化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组织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建设,各个部门和地区的文化就只跟这个部门或者地区的负责人有关系,那组织文化就会五花八门,组织也就会变得平庸,和市场上的大多数组织一样。

其实我听到不少老阿里人有这样的慨叹:企业大了,味道变了。他们往往很怀念当初组织没那么大的时候,随时可以见到马云,所有人在打着一场仗,那种浓烈的文化让人印象深刻。现在阿里也在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无外企工作经验、无留学经历、英语不流利不招,非85后、90后不招,这些给组织带来的文化冲击是巨大的。如果国际化的人才不理解草根文化的精髓,那企业的文化味道是会渐渐被冲淡的。就像一杯泡了很多遍的西湖龙井,本来味道就淡了,这时候加了一点西式的咖啡,那茶叶的味道和咖啡的味道在一起,就不是“稀释”,而是“变味”了。

考勤打卡简单,管理员工摸鱼难

阿里巴巴直到现在都是坚持不打卡的,这是一种对员工的信任,也是一种文化驱动的方法。以前规模小的时候,大家都是奔着马云描绘的使命愿景,自觉自愿地去奉献自己的时间,而在文化驱动下,员工的工作时间是很长的,996更是常态。

与互联网企业不同,房地产公司都是要打卡、查考勤的,有的公司规则严格,错过1分钟都要扣钱,其实很多制造企业也都是如此。到了年底,人力资源部还会把考勤记录拿出来看一下,就知道哪些员工经常加班,哪些员工总是按时下班,默认加班的员工敬业度高。

但是,互联网时代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打了卡的员工坐在工位上就是在工作,也并不是打了卡以后,员工就一定在岗。比如“内卷”:因为企业提倡敬业勤奋的文化,管理者们都会自觉地选择加班,同时公司确实也鼓励加班,人力资源部门还会对加班员工支付加班费,甚至表彰鼓励。为此,很多员工为了比自己的老板晚下班,选择“耗”在工位上。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有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要坐着耗一天是很容易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员工看着手机是在逛淘宝、刷朋友圈,还是在为了工作而了解市场信息,与客户沟通、与同事互动。

讲文化太虚了,还是业绩实在

很多企业一方面抱怨组织文化被稀释,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对组织文化长期投入。这些企业认为组织文化都是一些比较虚的事情,不会认认真真地把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一点一点地在人身上落地。

马云说过,文化就要是“虚事实做,实事虚做”。

组织文化看起来很虚,要“做实”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对那些CEO和高级管理者们来说。核心高管每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把这些点滴拍成照片串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企业组织的“味道”,一个企业组织最为核心的文化。味道不对,往往是因为这些管理者不够自知、不够自律,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一个组织文化的坚守者和创造者,而是置身事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象。

此外,文化也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所以,管理者的勤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会讲文化,无时无刻不去测试文化的温度,无时无刻不去干预文化的浓度。当我们发现了文化稀释的现象,就需找到核心原因,然后出手去干预,这才是一个高级管理者应该有的素养。

我在企业组织内观察的经验告诉我,抱怨组织文化被稀释的管理者,其实他们自己很可能就是组织里那个文化浓度没那么高的成员。

案例

动画片《三个和尚》的组织文化隐喻

说起和尚,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则动画片《三个和尚》,这个寓言故事似的动画讲的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告诉观众分工协作的道理。从组织文化的视角去想,这其实是另一种独特的某组织,被放大以后带来的文化稀释现象的隐喻。

小和尚、胖和尚、高和尚,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僧人,都剃度了,也皈依了佛祖,都披着僧袍,穿着统一的“企业制服”。他们看起来文化价值观是统一的,高矮胖瘦,只是他们不同的形体外在。但是,红黄蓝不同颜色的僧袍,却隐喻着三个和尚各异的内心。

每个和尚来到寺庙里,都做着一样的事情:念经、吃饭、喝水、下山挑水。就像员工每天坐在工位上,做着差不多的工作。当和尚越来越多,各自挑的担子和消耗的份额不同,大家嫌隙渐生,就会产生吃烧饼的“比较心”。企业组织里也会有比较,类似“你的收入比我好”“我的贡献比你大”“我的资历比你老”。

三个和尚的组织崩溃于他们不同颜色僧袍背后的个人利益取向,当个人利益高于组织利益,他们在争吵和罢工不去打水的时候,就已经把“和尚”这个角色放在脑后,无异于三个在市井争吵打闹的普通人。和尚本不该有是非心、评判心、比较心,多挑一些水分给大家又如何?这不正是佛祖讲的“生慈悲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吗?

最后,居然是一场“危机”拯救了他们。

老鼠也是一种微小的破坏力的象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老鼠碰翻了蜡烛而导致整个庙都烧着了,他们不得不放下自我,开始去拯救他们最大的共同目标——诵经念佛的场所。也正是这场危机,让他们看到愚蠢的自我,开始产生共识与协作。一个组织的文化也会因为一场场生死危机而回归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