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四维改良

当天晚上。

“你在哄骗……不,准确地说是在误导那些本地大户,江都那边来自山东的货殖很多,基本上跟本地的商品差不多的价格,平原县的物产没道理要贵上一成,是你授意那些南方商行暗中提升卖价!”杨暕得意洋洋地看着眼前的斐裁。

正在仔细观察着桌上几堆土壤成色的斐裁头也不抬:“不错。”

这货是嫡次子,有着内外侯官拱卫的他,想要知道点什么情况远比常人容易的多,再加上他身边的箫铣本就与江都近在咫尺的兰陵人,因此察觉出这些货物价格的异常,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你的目的是想要把这些外销的货物压低到一个极低的价格,然后逐渐制霸南方部分货殖的流通——不,不止是南方,还包括了幽州和豫州!”

见到斐裁只是轻飘飘地回了自己两个字,杨暕肚子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憋屈,声音加大了几分,将箫铣与一众谋士的结论说了出来。

斐裁被他陡然提升的声音吓了一跳,然后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心想这不是明白着的事么?

在民众可支配收入不高的时期,通过规模化生产去降低成本,凭借低价大幅提升商品流通度,接着再利用这种大幅领先于同类商品的流通度去抢占基层民众的消费心智,最终逐步驯化消费者,使其对这些产品产生更强的依赖性和购买决策倾向。这在后世是哪怕中学生都明白的道理,这货用的着这么大惊小怪么?

当下扭过头去,继续研究起那几堆土壤来:“所以呢?”

所以……?

杨暕宛如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一下子就僵住了。

对啊,所以呢?

斐裁又不是商贾,而且其根基和亲族也不在平原县,就算能让平原县的货物制霸天下,对他的好处也有限的紧。

既然对他的好处其实没多少,可是他为什么要这么费心费力地将平原县的货物推广天下,甚至不惜以自己名下的那几个产业为抵押,为平原县借来钱银?

要知道,这明显超出了一名县令的职责范围——视治下百姓为子侄的地方官不是没有,但像斐裁这样不惜把自己的产业都贴进去的,却是第一次听闻。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像这样看似投入产出完全不成正比的行为,背后肯定有更大的谋求。

可是,斐裁所图的是什么呢?

或者说,等到平原县的货殖真的能够畅销天下后,斐裁下一步的动作又会怎么做呢?

………………

“庸之,为何对着对着这些秽土沉思不语?”

发现自己根本捉摸不透斐裁下一步打算的杨暕有些沮丧地放弃了思考,转而对斐裁正小心翼翼揉捏着的那几堆黄土产生了兴趣。

虽然知道这货是在刻意展示自己的容人之度,但斐裁看到这货三翻四次热脸贴了冷屁股后依然还能强打着微笑跟自己套近乎,他还是有些出乎意料——史书上不是说这货就是个毫无城府的窝囊废么?怎么几天接触下来,感觉不太像啊!

不过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好歹也是杨二的嫡次子,虽然中间有拉拢张须陀的考虑,但对于自己这个微不足道的七品县令始终摆出一副亲和的神态,自己却也不适合做的太过份。

当下拿起手帕轻轻擦拭了下双手,然后叹了口气:“农者,社稷之本矣,眼下平原县虽然初现繁荣之势,但终究是平白多出了近两万人——如果不解决这些人的土地问题,平原县的税赋再多,到头来也只怕是镜花水月。”

在这一点上,斐裁倒没打算遮着掩着——随着大量难民闻风而来,目前平原县需要安置的难民数量已经突破了一万三千多人,这大大地超出了当初的预期。

虽然说隋朝各地官仓中的存粮数目极为惊人,但即便不考虑巨大的政治风险,仅凭着那三个官仓也不是长久之计——要知道,按照历史进程,从明年开始起,大隋各地,尤其是山东境内就会正式进入堪称地狱副本的乱局,到时候粮价肯定会一涨再涨,如果平原县本身没有足够的主粮供应,就算商业和制造业再发达,这些繁荣也不过是糊弄人的镜花水月而已。

杨暕有些惊诧地看了他面前的土堆一眼,旋即有些明白了过来:“庸之打算尝试增加地力?”

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农桑乃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必学的功课,不管是西汉的《氾胜之书》,还是北魏的《齐民要术》,都是皇家子弟们案头的常客——尤其是那本有着“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称号的《齐民要术》,更是皇家子弟们必考之书。

因此,对于杨暕这位嫡次子来说,精通农业固然远远谈不上,但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却是难不住他——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以中原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土地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肥力退化,因此如何增加土地肥力也逐渐成为了统治者和农学家们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古代对于减缓土地退化/增加土地肥力的研究一直都在持续——轮耕、休耕、套种、绿肥、深犁、桔梗还田、焚草撒灰、牛羊粪掩埋、生石灰改良等等手段,都是早早地就探索出来了。

但是相对于单纯的肥力退化而言,以山东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当下土地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盐碱化比较严重——虽然目前的程度还远没有后世的严重,但放在当下也是个极为令人头痛的问题了,毕竟在盐碱地上种庄稼,其产量可想而知。

事实上,这也是隋朝为什么给重归民籍的百姓授田,基本都是每户一百亩规模的原因——那些授田大部分都是生地,盐碱化比较明显,如果你不多给点土地,种出来的粮食连人都吃不饱,还纳个狗屁的税!

斐裁闻言,点了点头:“杨州牧猜的没错,下官的确在思索着如何去盐增肥——平原县附近的土地并不缺,但都是无人耕种的盐碱生地,只要能解决掉去盐的问题,那些新户的生计就有着落了。”

杨暕顿时来了精神:“不久前刚刚不禄的宇文尚书以前曾经给我说过,用大水漫灌之法可以祛盐厚地——庸之可是打算采用此法?”

宇文尚书?

不禄?

就是那位今年刚刚挂掉的工部尚书宇文恺?

这位前辈不是善于水利和造城么,怎么对农业也有研究?

不过他瞬间反应了过来,宇文恺固然是以开凿广通渠、兴建洛阳和仁寿宫,并且设计了“观风行殿”这种颇具创意的移动城堡留名于世,但史书上也说他“好学博览,多技艺”——中国古代不缺精通数个领域的牛人,人家懂点农业也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看着杨暕一副“这下子我总归猜对了吧”的模样,斐裁微微一笑:“平原境内虽然不缺水源,但多以细流小河为主,这等水量要想用大水漫灌之法缓缓洗涤土壤中的盐分,只怕是做梦!”

“况且……世子既然通晓农桑,应当知道一旦将所有河渠之水拿去漫灌生地,对于下游的农户来说,是何等的灾难。”

杨暕顿时回过神来,在全靠老天爷赏饭吃的古代,水利这玩意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在平原县这种以小河主的地区,一旦将大量的水源引去漫灌生地,那造成的农业连锁反应和社会灾难将是无以言复的——在古代,两村为了争夺浇灌之河水打的血流成河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要是灌溉之事影响范围超过了十个村,大概率又将发生一场暴动。

什么?

你说平原县不是在后世的德州境内么,旁边就是黄河啊,为毛不打打黄河的主意?

呵呵……

自从黄河由清流转为浑浊以后,估计没有哪个稍懂水利和农业的人,敢去打它的主意——引黄河之水来灌溉祛盐?只怕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自打遇到斐裁以来,杨暕就没有一件事是猜对的,听闻对方并不是打算搞大水漫灌这一套,这位嫡次子脸上免不了露出了沮丧之色:“庸之,既然不是大水漫灌,那你又有何办法除去土壤中的盐分?”

斐裁见他露出这等神态,不由得有些好笑。

微微沉吟了一番后,斐裁这才说道:“世子所言极是,祛除土壤中的盐分实非易事,不过……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下官深思之后,却想试试无意间偶得的【土壤四维改良法】是否能奏效。”

土壤四维改良法?

那是什么?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的杨暕彻底懵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