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共工愤怒的呐喊

神话博士说,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他一个狮子甩头,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听得轰隆隆、泼喇喇一阵巨响,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折断,整个宇宙随之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

林石说,本来,南岳衡山这块天眼看也要垮下来了,这块地也一晃一晃的就要翻过去了。老百姓一个个抱着大树,攀着岩石,痛哭流涕。祝融连忙使出自己的全身本领,象个大柱子一样撑住这个地方的天才没有垮,山才没有塌。唐朝有个诗人,特意写了这件事:“东南地益卑,维岳资柱石。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

江石说,还有一个诗人也写道:“地涌一峰秀,高撑南楚天。”祝融在南岳山上活到一百多岁才死去。百姓把他埋在南岳山的一个山峰上,并把这个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过的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顶上,百姓们修建了一座祝融殿,永远纪念着他的功德。

神话博士这时若有所思地说:“祝融氏是神农氏时代,或者早在伏羲氏时代出现的一个以善于取火管火用火而闻名的部落,并逐渐迁移到南方生活,对中华先民用火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五帝时代,“祝融”又因此被用作官职名称,其实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一个行业名称。”

江石教授说:“在现代人自来,用火是一项很简单的技术,但在远古时期,用火并不简单。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在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的4座房址内出土有红烧土块、陶器及最早的彩陶制品,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取火用火。”

林石神医说:“在仰韶早期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现了圆形和瓢形灶炕,并有保存火种的火种罐。这说明,中华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种和用火技术,但由于早期的房屋离不开草木建筑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极其严重。所以早期的中华先民还没有在房内用火的习惯,只有进一步了解火的性质,掌握了更加全面的用火技术以后,才敢于在房内用火。发展提高用火技术正是祝融氏部落的传统。”

沈早晨教授说:“大家见过北方的炕没有。室内靠近门道处,有一口径为1.12米的圆形灶坑,接近门道处有一地穴开一直径0.3米的通风洞直通入灶坑内,并在对准通风洞的另一壁开一直径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内置一夹砂粗红陶罐,作为存火种之用。门道由3级台阶组成,绕灶坑两侧可直通入室内。”

林石说:“如此设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于防止野兽侵袭。当时周围是原始大森林,野兽出没,对人威胁很大。晚上人们休息入睡后,野兽出没。当它来到房屋门口,见到一大堆火就会被吓跑了。二是门口通风,并且灶坑置有通风洞,火不仅容易燃烧,而且火势旺。三是门口有火,能够防止冬天冷空气入内,不但房内温度高,而且暖和。”

神话博士说:“由此可见,灶坑相当复杂,在当时是房屋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为人们温暖的家。发展如此复杂的灶坑设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这应该就是祝融氏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祝融氏还有一个贡献,使住房变成了温暖的家。”

方艳红说:“我现在明白了,祝融这个《山海经》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他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为人类传下火种,教人类用火方法。可是,我不明白,祝融是火神,怎样兼任海神的呢?”

龙小宏简略回答说:“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关于南海神是祝融的说法,最早见于唐朝韩愈所写《南海神庙碑记》,我想让机器人潘小虹来回答吧。”

楚楚动人的机器人潘小虹说话了:“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好!我现在谈谈南海神庙与祝融。”

——南海神庙坐北向南,庙宇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是明代建筑风格,恢宏壮观且古朴大方。庙外有“海不扬波”的石牌坊。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海不扬波”。庙中保存有历代的许多石刻。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彼澄碑亭等附属建筑,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庙中还保存汉代和明代的铜鼓和制钟,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古树名木。这里存放的汉代铜鼓是中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

庙西一小山岗上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庙宇的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昭灵宫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这是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

广州南海神庙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而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其实,南海神庙更是一处民俗文化遗址,是中国关于海神信仰保存至今、史料记述最完备、庙宇建筑最宏大的古迹。修复前大殿仅存殿堂,如今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门、仪门及复廊、礼亭、大殿和昭灵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