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难忘电视机故事

唐珍、林石、江石、黄平、刘园等在一家饭店吃饭,饭厅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大屏幕超薄彩色电视机。江石感叹地说:“现在的商场、广场、餐厅、饭厅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大屏幕电视,现在的家庭,有的住在三室一厅的住房里,几乎每个房间都有彩色电视机。可是我们当年,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邻居雷叔叔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邻居们围着一起看。后来,才有了彩色电视机。”

沈贵说:“最稀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两个手机,这些手机也能够收到电视节目呢。”江石说:“还有台式电脑,手提电脑,都能够起到电视机的作用。当然,我们还是对昨天发生的事情有留念感,那是我们时代乡愁的记忆哦。”

林石建议:“我们是否能够穿越到黑白电视机流行的时代去看一看。”沈贵编辑说:“好哇,我们去江石家,让你们看看,我的邻居,青年时期的江石是个什么傻样子。”唐珍、刘园编辑、江石教授都表示同意。

他们穿越到一个家庭的院子里,发现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凳子,人们围着电视机坐着。电视机的屏幕里,正在播放世界杯足球赛。只见一双双目光,齐刷刷地对着电视机,目不斜视。一旦世界著名球星出场,顿时就发出一阵阵激动的呼叫。尤其是世界球王贝利与马拉多纳,为球迷们津津乐道。例如,马拉多纳在绿茵场上驰骋,带球过人像入无人之境。当马拉多纳飞起一脚,足球凌厉地飞进球门的一瞬间,人们情不自禁地呼应场上的呼叫,欢呼声如雷贯耳,叫人真担心把院内平房上的布屋震得掉下来。

江石说:“这是我的同事高华家里的院子,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他家有电视机,我们几个同事约好一起来上门看足球赛。”记得七十年代,电视机还没有普及,当时,我在武汉台板家具厂上班。热情好客的同事高华文邀请我们去他家看电视,他家有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于是,我们下班后吃了晚饭,就骑上各人的自行车,蜂涌而至,来到高家看电视播放的世界杯球赛。本来,我们都是球迷,我们一个个亲自动手,将高家的大小椅子大小板凳都搬出来,扇形地搁好。然后,我们一一坐上,不管是坐在电视机正面,还是坐在电视机侧面,

球王马拉多纳出神入化的球技与充沛体能完美结合,表现出来的绿茵场上技术,天下无双。看完球赛再来看曲艺节目,相声大师的相声,让人捧腹大笑。同事小王笑得前仰后合,从凳子上摔了下来,爬起来后继续笑。现在说起来,一些年轻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家里难道没有电视机,又不是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么远,还一起骑车去,真是不可思议。

林石、江石、黄平、刘园等穿越到江城一处商场,他们看到一阵热闹的场面,那是在排队购买黑白电视机。一个小伙子在喊:“哥哥,我们的队伍快到了,黑白电视机已经卖完了。”

一个穿蓝布中山装中年人对青年人说:“江石,五毛说电视机卖完了,你看有的人已经走了,我们手中有电视机票,以后买也是有机会的,是不是还要排队等候。”江石说:“我们请假来一趟不容易,还是等一下吧,我要等着电视机看球赛看电影呢。”

过了一会,一辆卡车来了,工人们开始下货,青年江石激动了,说:“爸爸,电视机运来了,我们没有走还等对了时机。”轮到青年江石一家买到电视,青年江石将电视机箱子摆到自行车的后边,江石推着自行车,父亲与江石的弟弟在后边扶住电视机箱子。沈贵说:“这个江石是不是有点傻,坐出租车送电视机不是安全还快捷吗?”刘园嘲笑沈贵:“那是七十年代,还没有出租车呢?”沈贵不好意思地摸着头说:“现在到处是小车,出租车,忘记当年小车少,社会上没有出现出租车。”

路过一个坎子时,眼看自行车后的电视剧纸箱向一边歪过去,江石现身,扶住了电视机箱子,还找来一块长木板,从空间袋里掏出一根绳子,将电视机纸箱捆牢。中年父亲说:“感谢先生,感谢先生。”

江石对中年爸爸说:“父亲,应该的,不用谢。”青年江石说:“前辈,你喊我父亲是父亲,怎么回事。”江石说:“我的父亲与你父亲一个模样,我想父亲了。”沈贵哈哈笑起来,黄平说:“笑什么,江石看见自己的父亲叫一声有错吗?”

沈贵说:“我家的黑白电视机也是凭票买的,以后,电视机多了,市民们不要票也能够买到电视机了。黄平,你家的电视机呢?”黄平说:“我们是住在政府机关,电视机票发到每个工作人员手上。我父亲的秘书代劳购买。”

他们在路上走着,江石一行隐身跟随,江石的眼眶里闪烁着泪光,看见了当年的自己,青年江石,还看见了自己的父亲与当年的弟弟。

夏天的晚上,我与海口经济学院的几个老教授,时常相约去校区的茶社喝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看着茶社墙壁上的平板电视机播放的节目,情不自禁地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闲聊。我们这一辈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喜欢怀旧。谈着谈着,谈到了当年的黑白电视机与彩色电视机。

这个话题,勾起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基础课部数学教授张茂祥来自武汉,他笑道:“八十年代,电视机开始进入家庭,虽是黑白的电视机,但却吸引了无数国人。我对孙子讲这段往事,孙子说:‘爷爷,你是在瞎编故事’。只有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记忆犹新。”工程技术学院教授李俊海来自沈阳,他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乃至整个八十年代,城市的街坊邻居十几户人家围坐在一起,看同一台电视、同一个频道,这样的场景,当年在全国各地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