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Si IGBT

1.1.3.1 IGBT基本原理

MOSFET是单极型器件,通流能力相对较差,即使采用超级结技术,为了获得更大的通流能力,只能不断增大芯片面积,导致结电容过大,器件特性变差且通流能力有限。例如商用650V SJ-MOSFET的最低RDS(on)在20mΩ左右,电流等级在100A左右;800V SJ-MOSFET的最低RDS(on)在280mΩ左右,电流等级在17A左右。而IGBT为双极型器件,具有电导调制效应,能大幅度提升器件的通流能力。

IGBT全称为绝缘栅双极型场效应晶体管,即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是将VDMOS中漏极的n+层替换为p+层构成的,如图1-16a所示,具有发射极(Emitter)、门极(Gate)和集电极(Collector)三极。IGBT拥有三个pn结:集电极p+区与n-区的pn结J1、n-区与p基区pn结J2、p基区与发射极n+区的pn结J3。故IGBT具有寄生pnp晶体管T1和npn晶体管T2,同时还具有MOSFET结构,其等效电路如图1-16b所示。

图1-16 IGBT

IGBT工作原理如图1-17所示,当VCE>0V时,J1正偏、J2反偏。当VGE>0V时,感应出电子沟道,电子由射极n+区流入n-区,降低了n-区电位,使得J1进一步正偏,p基区向n-区注入大量空穴,其中一部分与射极n+区流入的电子复合形成连续的沟道电子电流,另一部分由反偏的J2的电场扫入射极n+区。而当VGE≤0V时,由于没有电子流入n-区,无法为T1提供基极电流,IGBT处于正向阻断状态,由反向偏置的J2承担电压。故IGBT可以看作是由MOSFET控制的晶体管。

由于IGBT在导通期间n-区积累了大量非平衡载流子,只有当它们完全复合消失后才会进入阻断状态,在关断过程中形成拖尾电流,导致其关断时间比MOSFET要长得多,限制了其开关频率一般在100kHz以下。此外,与VDMOS不同,当VCE<0V时,寄生的pnp晶体管的发射结处于反偏,无法流过电流,故IGBT无法实现反向导通,在使用中需要额外使用反并联二极管。

1.1.3.2 IGBT种类与结构

1.PT-IGBT与NPT-IGBT

最早的IGBT的纵向耐压结构是穿通型IGBT(PT-IGBT),如图1-18所示。当VCE>0V,J2结反偏,耗尽层向n-区扩展,穿通n-区到n缓冲区,从而形成近似梯形的电场强度分布。由于p+区较厚,且掺杂浓度较高,PT-IGBT的J1注入效率高、导通压降低,但是导通时在n-区存有大量非平衡载流子,从而使得关断拖尾电流时间较长。一种比较直接的方法是引入载流子寿命控制技术,通过对器件关键区域进行高能电子辐照、重金属掺杂等方式,对材料的复合中心进行改善,控制载流子的寿命。尽管改进后关断特性有所改善,往往会引入器件参数漂移、特性退化、稳定性差等问题。

图1-17 IGBT工作原理

图1-18 PT-IGBT结构

除了上述导通压降和开关特性之间的矛盾,PT-IGBT还存在着通态压降在纵向分布不均的固有缺陷,且载流子寿命随温度升高而变长,器件呈负温度系数,不利于器件的并联使用。此外,这种IGBT是在较厚的p+衬底上运用外延工艺制作上面的n-区和MOS结构,成本较高。

随着透明集电区技术的发展,如图1-19所示,非穿通型IGBT(NPT-IGBT)直接在低掺杂n型区熔硅单晶片上加工,集电极侧用离子注入形成p+区。在J2反偏时耗尽层向n-区扩展,由于n-区较厚,当J2的峰值电场达到临界击穿电场时依然不会穿通n-区,这就使得其电场分布为三角形,使通态压降在纵向分布更加均匀。用离子注入的方式生成p+区,能降低J1结的空穴注入效率,减少拖尾时间。此外,NPT-IGBT的载流子寿命受温度影响小,而载流子迁移率的降低和接触电阻的增加明显,器件呈正温度系数,抗短路能力和抗动态雪崩能力很强,利于并联使用。但是NPT-IGBT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漂移区太厚,导致关断损耗较大。

图1-19 NPT-IGBT结构

2.FS-IGBT

随着减薄工艺的发展,漂移区可以做得很薄,从而改善了导通压降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能在满足阻断耐压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导通压降。场阻止型IGBT(FS-IGBT)能对此矛盾进行折中。

如图1-20所示,FS-IGBT在减薄技术、高能离子注入技术发展成熟的前提下,在晶圆背面通过离子注入形成一层几微米厚的场阻止层,其掺杂浓度相对PT-IGBT的缓冲层的浓度低一些,只对电场进行压缩,不阻碍空穴注入。这样,就可以形成类似PT-IGBT的梯形电场分布。集电极p+区也采用透明集电极技术,即电子空穴注入效率相对较低,器件关断拖尾时间短。FS-IGBT温度特性和稳定性都与NPT-IGBT基本相同。此外,FS-IGBT的n-区比NPT-IGBT更薄,导通压降更小,关断需要收取的载流子更少,关断损耗更小。在FS-IGBT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弱穿通(LPT)、软穿通(SPT)等IGBT。

3.沟槽栅IGBT

除了在纵向耐压结构上对IGBT进行改良,在横向方面,也将平面栅改成沟槽栅,如图1-21所示。与沟槽栅MOSFET相似,相比平面栅,沟槽栅使IGBT的沟道密度更大,表面利用效率更高,同时避免了JFET效应,减小了导通压降,增大了器件通流能力。但是沟槽栅结构也存在一些缺陷,会导致门极-集电极电容增加,影响其频率特性,限制高频的应用;同时,使IGBT的抗雪崩能力和抗短路能力降低。

图1-20 FS-IGBT结构

图1-21 沟槽栅IGBT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