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午粽飘香

“哎呦!可算回来啦,今儿个端午,奶奶给你买上粽子了,快进来尝尝。”端午节正巧赶上周末,我同父母回家探望奶奶。

餐桌上饭菜热气掺着浓郁香气弥漫开来,我迫不及待地将菜夹入口中——那亲切的、温热的味道还是入曾——奶奶的手法还是如曾。我又将粽子轻轻剥开,蘸糖,咬了一口。似乎……除了甜味别无其它?

奶奶可能是猜到我所想了,笑笑:“老了,走不动路了,摘不了粽叶喽。”

可奶奶亲手包的粽子,我仍记着的。

幼时我同奶奶上山采粽叶,具体在哪记不清了,只记得那路崎岖难走,奶奶用手紧紧拉着我。粽叶呈深绿色,一簇簇长着,齐我腰高。叶柄与尖都坚硬,锋利,我那时使足吃奶的力气去搏那叶,都未曾动它分毫。奶奶笑着让我退到一旁,巧着拉那叶根一扭,很快便收获满满。我激动地摸着那硬挺的叶面,暗暗佩服起奶奶来。

奶奶家后有一小院,我们在那儿清洗粽叶。她那饱经风霜的手熟练操作着,盆中水珠翻飞,暖光映在上头,一片金晃晃,又晕开了。我靠着奶奶轻声问:“奶奶?为什么我们要包粽子?”

“奶奶也记不大清了,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屈原的人,他投江自尽了,人们为了不让鱼吃掉这个忠臣,便向河中投粽子。”

“哦。”

滔米、拌水、备枣。奶奶的身影不断移动改变着,我也随她的脚步一直跟着,望着,盼着。

日头不早了,太阳已在天上兜了一圈,又滑下山脊去,它的影子化作余晖洒满了忙碌的小院。奶奶向我手中塞了一片厚实的粽叶叶,又将细心挑选的枣子一并给我:“宝儿试试。”

折叠、翻转、放枣、舀米、合拢……哎呀,白花花的米粒随水一起从指缝间流走,我并不放弃,努力试着。

奶奶在包好的粽子上打了一个完美整齐的结,将它们放入锅中,我们静静等待着……

多年以后,一次悄然的机会,我了解了屈原,他是一位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一心为国,向楚王提出联国抗秦的劝告,但这中途十分坎坷,他一次次受挫,最终因小人的背后挑拨而被贬。他心怀大志,却未遇明主。最终,他悲愤留下一首《怀沙》便投河自尽——“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也。”他虽知自己坚守的道路险阻艰难,但却一直没有改变爱国情怀与信念。这粽子便是一代代人们对屈原的敬佩与爱戴的体现啊。

粽子叶的清香,枣的甜气,米的软糯,与那包粽子时蕴含的期待与敬佩,都凝聚交错融合在了这小小的粽子上,它不仅是一种可口的食物,更是一种回忆,一种精神的寄托。这一切都不是器械制作的,买来的粽子所能比的。

是了,随着人们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进步,时间的紧迫,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能从采粽叶开始去用心的包一个粽子了吧。奶奶老了,我再不能似曾一般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再不能似曾一般尝到那凝结了回忆与亲情的午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