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是如何成为大厂打工人的?

第一卷 入场篇

很少人从小就决定未来要进入大厂,不少年轻的毕业生一开始并不看好大厂,内卷、裁员、996,这些让他们对这些行业中的巨头颇为反感。当然也有不少人挤破头想要进入大厂,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一线城市活得光鲜亮丽,过年回家时也能在亲戚朋友面前抬得起头。

可是大厂并不是来者不拒。这一卷,我们会分享自己进入大厂的原因以及对大厂的第一印象,当然这不过是管中窥豹,且文中词句多有“谐谑”意味,大家见仁见智。

讲述者:小卡,一个扎入互联网大厂,却“被水呛得半死”的职场小白。

网络上对于“大厂”的宣传很多,正面的很多,负面的也不少。而特别是像我这样毕业不久的小白,虽然一开始无感,但久而久之兴趣也被培养了起来。

说来惭愧,从旅游专业毕业的我对于到底什么是大厂,甚至什么是互联网公司的科学定义都不太清楚。在我的理解中,它们就像是克鲁苏神话中的生物,你在网络上听到的都是关于它们的故事,甚至我手机里用的也都是它们的产品,但是我无法描述出它们的本质。如果应该要概括它们,不妨可以说它们就是制造手机APP的公司。

当然我肯定知道一些公司就是互联网大厂:某宝、某讯、某度、某某跳动,还有某易,诸如此类。它们离我很近,也离我很远。

我刚毕业的时候加入的是一个小公司。小到只有1个HR和7个业务人员,他们的名字我都叫得出来:A哥、Y姐、H老板、X总…

小团队有时候破事儿多,什么事儿都有可能落在自己头上。但是你要跟别人掰扯,或许原本你应该做的事情就变成别人的工作了。

事情多了就加班,这感觉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人会觉得是因为有人在PUA,因为事实上我回家也是刷手机,在公司还有人聊天,一起聊工作和业务,像是一大家子人。

在公司的时候总有人会安排买下午茶,特别是遇到什么活动需要加班的时候,公司老板大概权当收买一下人心。在工作中有事不会做,也可能会有人来教你,也可能让你自己学,全看项目负责人的耐心程度。

我们做的业务倒还不错,就是境外电商。老板自己在国内有几个小厂,然后就把产品上架到某海外电商。虽然团队小,但是可以摸鱼的时间也不少。偶尔待在办公室的老板走到我们的办公桌边上来画一些饼,吹一下牛,然后找出一些人的错误骂几句,美其名曰整顿业务,之后大家还是照旧,毕竟业务就那么简单,增长全看运气,也没人想着改变。

时间久了大家自然也都明白上头的套路,心照不宣,几个小头头也是如此。

小团队的人员流动性不强,我本来以为小公司肯定人走得很快,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们团队里的人做得最久的有快10年,而最少的也有3年,走的人也有,一般待1年以内的人离职率较高。

一时间我不知道许多人是来小公司养老还是创业,毕竟公司业务相对稳定,业务发展也不错,人脉关系也有。但是没有像那些商业影视剧里所说的融资、上市这样的奔头,感觉这些似乎离我就职的这个小公司十分遥远。

我虽然是从一个小城市来的,但是家境也不至于贫寒,离开家乡说白了一方面是和家人赌气,不想考公务员,不想进银行,也不想在家里早早地结婚生子,我想的是先学一些东西,至于具体学什么我还没有想好。

不过就那么一个小公司,公司在新一线城市,我到手也八九千。对于一个毕业不久的学生来说也还算过得去。但这不过是我的“condition”(现状),不是我的“conclusion”(原义为“结论”,此处可译为“终局”)。

我想的可不是月薪过万,而是未来的财富自由。

虽然上学的时候是个小学渣,但好歹也是211的大学毕业,必然是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的,无论是公司还是成长空间,我都看到了我们原先那个小团队的有限性。

但是跳槽去哪里呢?我说不好。我有想过不如找个大厂。但大厂真的会要我吗?我心里也没有底,自己似乎没有什么技能和所长。做的公众号也只有家人和朋友关注,时不时还停更。

直到我打开某红书,扒拉几个职场视频,看到不少年轻女孩在分享自己的面试经历,我像是找到了一个宝库,因为我从她们的视频中学到了一些经验,看她们谈自己的面试经历,就仿佛我也亲历了一样。

我也会看一些所谓的职场导师分析的求职和面试技巧,再反观我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不过,最吸引我的仍旧是真实的笔试和面试经历分享:

比如遇到了什么奇葩的问题,或者遭遇了什么“生死”拷问。

在这些视频的熏陶下,我感觉我和大厂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些。

甚至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如果我去参加笔试、面试,我也能通过。加入大厂甚至有点像朋友一起去游戏厅玩娃娃机,大家都一拥而上想试试能不能抓住。

不过,真的要参加招聘我还是会认真一些,会去了解具体的招聘流程:

其实简历是第一关,很多人随便写写就提交上去了,如果你经验较浅且没有特别的专长,那么高职级的岗位基本上与你无缘。

一般招聘加上笔试面试都会有2-3轮,先是HR给你筛选一遍,然后就是约面试沟通。其次就是部门主管和对应的HRBP轮番上阵,如果你应聘的职级够高,那么可能还会和VP(副总裁)见上一面,当然我应聘的职级一般没有那个机会。

在这些短视频和社交网站上,你一般可以看到人们在进入大厂的3个情感阶段:入厂前的憧憬和惴惴不安,被录取时的喜悦,以及入厂后的两极分化。

我当初就是处在入厂前的第一个阶段,我最终入职的是一个超万人的大厂。虽然我嘴上说着不在意,但是我知道这个万人大厂听上去就让人觉得心神荡漾,毕竟以后回家说自己进了这家公司,父母和亲朋好友估计都会觉得脸上有光,不过这已然是后话。

在得到offer前,我的大脑渐渐地将进入大厂和进入梦想高校画了等号,甚至时不时地还在社交媒体上查看大厂的园区和美味食堂,这些都成了我日常的一部分。

而且我也不是一个喜欢拖延的人,既然心中种下了种子,我便行动起来。

回想起来,我甚至觉得有点对不起原来小公司的团队,那时候我算是骑驴找马,着实是有点“渣”。不过之后离职发现小公司也没有怎么留我,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过客,现在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是自己自作多情。

再说回我的大厂求职经历,我看了数不胜数的视频和攻略,甚至将一些媒体运营的策略都背得烂熟,像极了自己高中时的样子。甚至在晚上做梦的时候我都梦到自己参加面试回答问题,可以说差一点我就是去缴智商税,报名一些入职大厂的面试课程了。

不过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不妨把简历投出去再说,就算有再多的985、211高校大佬与我竞争,我都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投出去的简历确实大多数都石沉大海,有些HR还会回复几句让我与她们保持联系,但大多数则是杳无音讯。

那时我渐渐感到焦虑,担心自己真的成了进不了大厂的年轻人,就仿佛被渣男抛弃的女人,没拿到offer的我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难不成真的是小团队和小公司才愿意收留我?我甚至开始不断地在手机上学习各种运营和数据工具的使用方法,发誓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让那些把我筛选掉的HR日后后悔没有招揽到我那么一个人才。

但是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一家大厂给我了面试的机会,而且面试主管还是看起来特别洋气的一位姐姐。那时我早把先前刷视频看到的那些面试技巧都忘得一干二净,只一味地和眼前这位主管闲聊。她虽然已年过四十,但衣装打扮却颇为洋气得体,也擅长与人沟通。口中说的也是公司团队与知名高校、团队的一些合作项目,像极了那些成功的职场女性。

刹那间,她成了我的偶像,在面试中我也非常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入职意愿,但还是留了小心机说我还有其他的offer还在考虑。于是乎作为部门负责人的她抛出了底牌,给我的全年薪资是18万,还不算那些公司的年终奖,餐补等等,并且示意说这就是她和公司最大的诚意了。

对于我来说,不仅薪资涨了,一个月能拿1万以上,而且终于有机会进入大厂,我感觉命运女神在向我招手。

而我没意识到的是进入大厂之后,我的心态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上每个厂都有它的生态,再往大了说,每一个大厂下面的事业部以及下面的小团队都有它自己的生态。

在离开我的小团队进入某大厂后,我发现我成为人们眼中的某某厂人。

所谓的大厂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共性,在进入大厂前,我不知道,在进入大厂后,我也不知道,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甚至连我主管都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公司。因为只有外人和那些自媒体才会把这些互联网大厂拿出来说事。

在公司里面,员工基本上被划分为技术、产品、运营几个板块,技术老是出Bug,运营老是整活,产品老是在对接需求。

进入大厂后,我发现日常对话中的含PUA量上升了,特别是还在亏损的业务线。人员一般半年得优化10%,实行末位淘汰制。我经历后才知道原来学生时代的考试真的是人生中最公平的竞争,没有之一。

整个大厂就像是一个庞大的机器,最大的老板和上层在画大饼,一边时不时地去讨好投资人,甚至开大会的时候也会直言不讳:你们干不好,公司就不会养着你们,资本会流向最高效的地方,不知道这算是威胁还是真情流露。

我原以为曾经面试我的姐姐是一个特别干练的职场女性,后来我都怀疑她的能力甚至还不如刚毕业不久的我,只是个混迹职场的人精。像她这样的中层领导比比皆是,彼此都是领着各自的指标和预算在“卷”,一遍遍地向上汇报,希望能够讨得上头领导的欢心。但是业务到底在做什么,她几乎是不知道。

在团队久了之后,我才知道她最擅长的就是拿着包装好的字眼和华丽的辞藻去忽悠领导,这似乎和我的长辈们在某些单位工作一模一样。

我原本觉得自己要在新团队努力学习,争取干出一番自己事业,后来发现自己不过是被叫来承担别人都不乐意做的客服工作,日常就是做回复用户问题和差评之类的工作,而这一切杂活被赋予了一个漂亮的名字“用户运营”。

最后等时间久了我才知道,不过是因为这些脏活没人做,老员工们老是相互扯皮,而且用户反馈对产品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主管为了笼络人心转移老员工的负担,这才找来个新员工来解决这部分业务。

所以我不过是一个高薪客服罢了,枉我入职前半年每天精心地思考一些公司的媒体发展规划,一边学一边做,其实那些提案在别人眼中不过是一些废话罢了。我的主管就差按着我的头让我应付这些差评了。

在主管的设想中,我不过是一颗“棋子”,在聊天闲谈时,我的朋友们也说,工具人应该要有工具人的觉悟,这样或许也能活得轻松一些。

再反观那些同事,这些员工习惯了盯着手头一亩三分地,业绩好了就争相向主管邀功,业绩差了就要防止自己背锅,看是否可以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当然他们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作为基层员工,没人在意他们怎么看,更何况评效绩的时候只看业绩,谁会在乎你提出过什么重要的提案。

所以我待了几个月后才明白同事们的麻木是有理由的,大厂被称为大厂也是有理由的。很多时候这些公司不过是现代化的写字楼工厂,大家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工作,然后努力地争取眼前的利益,甚至不惜为此拼得鱼死网破。

因为只要不被优化,大厂的人就依旧可以月薪过万,在别人眼里光鲜亮丽地活下去,或许在未来还有升职的机会。

但是我知道,这不会是我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