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减贫中的金融创新(《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8期)
- 《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社
- 4158字
- 2023-02-15 16:42:48
乡村振兴,“双链联动”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金融供应链能力不足。
撰文 沈建光 朱太辉 张彧通 编辑 都闻心
乡村振兴已成国家战略,金融服务是乡村振兴重要一环,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农村金融面临发展短板,既有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滞后、产品创新和抵押担保不足等因素,又有制度保障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金融服务供应链与农村产业供应链在“人-客户、货-产品、场-渠道”的联动,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没有有效利用。
随着供应链金融科技的发展,农村金融将迎来金融供应链与产业供应链“双链联动”的新阶段,也将成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
压力陡增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任务与目标,进一步打开了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空间,但对于农村金融业务本身发展相对滞后的金融机构而言,这也增加了“三农”金融服务的压力和挑战。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长期以来面临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缺口较大的问题。在农村金融发展实践中,由于农户、涉农小微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长期存在着贷款主体现金流不稳定、贷款主体的信息收集难度大、财务报表不规范、抵质押物缺乏等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压力大,贷款能力和意愿均受到了极大抑制。
我们对各地农村中小银行的调研显示(共415份问卷),超过50%的农村中小银行认为贷款主体信息收集难度大是首要障碍、现金流不稳定是制约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体现在宏观数据上,我国涉农贷款余额2021年末虽已达到43.21万亿元,但同比增速仍处于近年来低位,占各项贷款比重更是持续下降;农村居民人均贷款获得量不足城镇居民的50%,农业的企业贷款余额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企业户均贷款获得量都显著低于工业和服务业。
2021年4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的法定战略,并建立了严格的乡村振兴落实考核机制。在金融领域,金融监管部门从组织体系、产品服务、政策支持、评价考核等多个方面,对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二是健全农村金融产品体系,明确将普惠金融重点放在乡村,积极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农业保险和再保险等服务。
三是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引导持牌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促进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规范发展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四是完善保障考核体系,在近年来持续的差异化存款准备金、不良贷款容忍度和财税支持政策外,2021年6月,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发布《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要求对金融机构服务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量化考核。
滞后根源
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的框架来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滞后的原因是,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服务供应链在贷前贷中贷后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联动,农村金融供应链与乡村产业链缺乏有效协同。
已有研究和政策将农村金融发展缓慢、供需缺口持续较大的原因归为四个方面。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不高,商业可持续性不够;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多层次市场建设和机构建设滞后,产品创新不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用信息体系不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金融素养教育不足等。
这些确实都是具体的影响因素,但不够深入和系统,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需要放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这个大框架来理解。事实上,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是涉及“产品设计-资金供给-营销获客-风险决策-交易支付-贷后管理”的全链条。上述认识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大都是碎片化和割裂的,难以带来系统性改变。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滞后的实质在于,现有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供应链既存在流程缺失,又存在协同缺失。
以信贷业务为例,产品设计、资金供给、营销获客、征信审批、风险定价、交易支付、客户运营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足。比如在产品设计环节,缺少适合农民和农业的信贷产品,也缺少创新信贷产品的能力;在营销获客环节,缺少线上和线下全渠道触达客户和精准化挖掘客户需求的模式;在风险定价环节,缺少抵质押物等风控抓手;在客户运营环节,缺乏留客、活客的思维和工具。各个环节的能力不足共同作用,导致金融供应链的缺失问题越加严重。
农村金融服务供应链存在缺失,直接影响金融服务中资金流、信息流和数据流的交互,最终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效率。不少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通过数字化转型来促进金融服务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良性交互,但是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银行,大多数城商行、农商行的数字化转型面临不少挑战。
我们对415家农村中小银行的调研显示:接近40%的农村中小银行高管认为,当前的业务理念和逻辑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要求,组织形态、技术能力、人员素质等也都是数字化转型推进缓慢的主要壁垒。
农村金融服务供应链存在缺失的源头不在金融行业,而在金融供应链与乡村产业链缺乏协同。和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各项发展都比较滞后:乡村产业链、乡村治理、乡村基础设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难为缺少实体经济的“无米之炊”。
例如农产品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往往存在不匹配,农村信贷服务只能考虑农户“种”“养”这个单一环节的风险,无法获取农产品在“运”和“卖”等诸多环节的增量信息,而农产品的存量信息也由于缺乏有效存储手段而无法有效沉淀。这也是近年来一些银行机构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将完善和整合乡村产业链作为业务突破口和核心竞争力的原因所在。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当前很多金融机构也都没有建立金融业务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机制。
我们对415家农村中小银行的调研显示:仅有1/3的农村中小银行专门规划并明确了与数字乡村治理融合发展的任务及目标;1/3的农村中小银行仅日常参与部分数字乡村治理工作;还有1/3并没有参与到本地的数字乡村治理中。
破局之道
数字化推动金融服务供应链与乡村产业供应链的“双链联动”,将实质性解决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制约。具体而言,在数字化的加持下,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协同利用共性基础设施、共享数字技术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在两条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推动客户、渠道、场景联动共享。
在双链联动中,金融服务供应链是金融服务的延展和积累,向服务对象供应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从而形成金融服务乡村产业经营发展的正向循环。乡村产业供应链则是通过生产经营与金融服务的高效对接,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从而形成拓展生产经营的正向循环。
当前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乡村产业供应链“双链联动”拥有四个重要抓手:
一方面,积极参与数字乡村治理,既可以为数字乡村治理提供信息查询、政务服务入口等工具,以实现直接的获客、黏客,又可以强化与乡村振兴的数据治理基础设施协同,融入信用数据专题库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信用”。
另一方面,开放共享行内数据,首先是实现数据促进数字乡村发展,从而反哺农村金融业务;其次是强化数据层面的政银合作,深化信息和渠道共享合作,从而打破涉农数据孤岛;再次是引入外部数据聚合服务商,不断丰富数据维度和覆盖面;最后是活用三资平台、新农直报平台,推动农村产业信息化赋能农村金融新模式。
一方面,与核心实体企业共享乡村产业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向乡村产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实体企业提供“产业链赋能贷”“数字化转型贷”等创新型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低成本参与数字化乡村产业供应链;另一方面,核心实体企业开放应用平台、数据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并共享乡村主体的数据、线上线下的流量、普惠金融服务点等多元渠道,与乡村产业的核心实体企业一起协同提升产业链的协同程度。
一方面以场景为主导,全面构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特色生态。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应当以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等各类场景为主导,整合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形成标准服务输出,搭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府端连接、同业端共享、企业端赋能和客户端直达,将金融服务融入政务、民生和社会治理。
另一方面,借助科技公司技术优势,提升乡村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科技公司可利用信息科技优势和数字化输出能力,帮助金融机构改造业务模式、管理方式、发展理念,形成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业务模式和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很多科技公司建立了产融互动的供应链金融科技生态设施,有效促进金融业务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场景生态的融合发展。
例如,京东对原有的线上化工具进行SaaS化的输出,聚合了京东金融云的敏捷IT架构能力、数据中台搭建能力、智能风控能力和智能营销运营能力,和银行共同开发了智贷云项目,为产业企业提供涵盖获客、营销、运营、风控一整套全流程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进而构建链接企业内外部的完整数字化开放生态,实现了科技、产业、生态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
在金融服务网点下沉过程中,要跳出银行做银行:既要实现网点智能转型,优化网点服务流程,提升农村金融网点规范化建设水平,优化客户体验;又要大力发展创新社区银行,在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的基础上,立足服务社区,打造线上线下、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融合的本地生活综合服务平台;还要运营升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在充分发挥服务点现金取款、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等基础金融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将民生商品、便民服务、药房、物流配送等各项电商、健康、物流产品和服务嵌入站点,实现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的融合。
在线上金融服务下沉过程中,要在提供移动信贷业务的基础上拓展综合营销服务,实现移动开卡、开户、签约等金融服务的移动化,建成多功能的移动展业平台。
(朱太辉为京东集团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通为京东集团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原题为《“双链联动”是乡村振兴的金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