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三殿天火
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日,在新落成的北京皇宫奉天殿(太和殿),举行了盛大朝会,庆祝北京宫殿正式启用。朱棣将宫廷及百官迁到北京,下诏大赦天下。
“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这句名言,饱含哲理,百试百应。正当永乐皇帝兴高采烈、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位高人讲了一句神奇的预言。
一、神奇预言
事情是这样的:永乐帝召见钦天监管时间的漏刻博士胡奫(yūn),让他占卜三大殿吉祥。胡奫受命占卜后,跪奏道: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初八日午时,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会遭火焚毁。午时,是指11点到13点,午正是12点。永乐帝听后勃然大怒,下令把这位胡博士下狱。为什么没有立刻杀他呢?永乐帝的意思是:到时候若三大殿安然无恙,再杀也不迟。过了正月、二月、三月,三大殿都平安无事。到四月初八这一天,永乐帝静心地等待正午的时刻。报时官员奏报:现在是午正时刻!永乐帝既高兴又愤怒——高兴的是三大殿太平无事,愤怒的是胡奫胡言乱语,扰乱朕心、官心、军心和民心。这时,狱卒报:见正午无火,胡奫在狱中服毒自杀!但正午刚过三刻,皇宫三大殿遭雷击都着火了!(朱国桢《涌幢小品》)
三殿初成,天下初定,忽罹火灾,朱棣大惧,下诏求直言(《明史·邹缉传》)。一些官员上疏反对迁都。永乐帝怒,杀主事萧仪,并说:“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命所有非议迁都官员,跪在午门外质辩。(《明史·夏原吉传》)
这时有一位大臣奏曰:言官“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明史·夏原吉传》)。这位大臣就是户部尚书夏原吉。他把责任揽到自己这些皇帝身边的大臣身上,给朱棣解了围,“帝意解,两宥之”。有些同僚不理解,埋怨他。他说:在皇帝焦躁之时,应先宽慰其心,再言治国良策。众始叹服。在夏原吉的担当和调解下,这场由三大殿被烧毁引起的迁都之争才渐渐平息。
这位尚书夏原吉并非等闲之辈。原吉早年丧父,努力学习,孝养母亲。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时有诸生喧笑,原吉危坐俨然。朱元璋见了,升他为户部主事。户部事务非常繁忙,他都能从容处理。尚书郁新器重他,朱元璋也保护过他。建文初,夏原吉升为户部右侍郎。
永乐帝即位,有人认为夏原吉属建文高官,将他逮捕来献。永乐帝不仅释放了他,还调他任户部左侍郎。有人说夏原吉是建文旧臣,不可信。永乐帝不听,又升夏原吉为户部尚书。夏原吉为什么不抓反用、不降反升呢?因为他做了三件大事。
清代复建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逛一逛
奉天殿(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为故宫外朝三大殿之正殿,规格最高,体量最大,是紫禁城重大典礼的活动场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太和殿。经四次(雷)火,八次重建、重修。是紫禁城中建筑规模最大的单体木建筑。
华盖殿(中和殿)
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其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清皇室入主紫禁城,清顺治二年(1645)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谨身殿(保和殿)
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名为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名保和殿。
二、三大贡献
第一件,用三年时间,治理苏浙水利。浙江西部,连年水患。夏原吉奏请,巡查大禹三江入海故道,疏浚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设立闸坝,按时蓄泄。永乐帝从之,组织十余万民夫施工。夏原吉穿布衣,徒步指挥,日夜经划,盛暑炎热,不张伞盖。他说:民夫劳苦,我能独自舒适吗?工程告竣,回到京师,奏报:河水虽由故道入海,而其支流未尽疏泄,非长久之计,请再施工。永乐帝批准。第二年,夏原吉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工竣水泄,苏松农田大利。
夏原吉像
第二件,作为户部尚书,为永乐帝持家管家。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盈亏数据,用小简书(卡片),揣在怀里,随时检阅。一日,永乐帝问:“天下钱谷几何?”(《明史·夏原吉传》)夏原吉对答详细具体,帝更加重视。当时,“靖难”初定,功臣封赏、分封藩王、增设官署,又发大兵定安南、造巨舰下西洋,建北京城池宫殿。供应运输,以万万计,都取自户部。夏原吉悉心筹划,设计应付,各得所需,国用不绌。他履职九年,任期已满,永乐帝在便殿举行宴会,款待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永乐帝指着二人,跟诸大臣说:高皇帝培养贤臣给我,像古代贤臣,只此二人。
第三件,建议暂缓北征。永乐十九年(1421)冬,刚迁都北京,又遭遇天火,永乐帝正要大举北征沙漠。夏原吉等说“兵不当出”。朱棣召原吉问询,奏对:“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勿劳车驾。”(《明史·夏原吉传》)帝怒,命夏原吉去开平,又抄其家,但见“自赐钞外,惟布衣瓦器”。结果,不到三年之后,永乐帝在北征途中病死榆木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地域)。朱棣在病危时,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消息秘传到北京,留守的太子朱高炽急忙到监狱,哭着告诉夏原吉,令夏原吉出狱,参与丧礼,并问赦诏事宜。夏原吉提出:急赈饥、省赋役、罢造下西洋宝船,停止在云南、交阯采办等,都得到朱高炽批准。朱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太子交给了夏原吉。
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重新起用夏原吉。夏原吉官复原职,建第于两京,享受少保、兼太子少傅、尚书三份薪水。因原吉固辞,乃听辞太子少傅禄。赐“绳愆纠谬”银章,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宣宗即位,以原吉为旧辅,更加亲重。宣德三年(1428),夏原吉随从北巡,再受赐银印。宣德帝雅善绘事,尝亲画《寿星图》及其他图画、服食、器用、银币、玩好赐给夏原吉,岁无虚日。宣德五年(1430)正月,《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修成,复赐金币、鞍马。早上入朝谢恩,晚上回家而卒,年六十五。赠太师,谥忠靖。
伴君如伴虎,我前面讲过惨死的大才子解缙就是明证。但是,同样历事太祖、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夏原吉却能得以善终,就个人品性而言,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三、三点经验
第一,心胸开阔,善于包容。夏原吉有雅量,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官吏弄污所穿的皇帝所赐的金织衣服,原吉说:“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夏原吉并不问罪,而是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吕震尝倾原吉。震为子乞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则时时称瑄之才。有人问原吉:“量可学乎?”回答:“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明史·夏原吉传》)
第二,谨而慎之,多思少语。尝夜阅爰书(案宗),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回答:“此岁终大辟奏也。”又一次,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夏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明史·夏原吉》)。
第三,勤勉做事,清廉做官。夏原吉身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掌管户部二十七年,仁、宣两朝,外兼台省,内参馆阁,与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同心辅政。夏原吉管理天下钱粮、税收,家里没有钱财、珍玩,惟有布衣、瓦器而已。夏原吉识大体,重团结,勤职守,能清廉,有古大臣之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