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大明建立
明清皇宫从明朝开始,明朝皇宫又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朱元璋与明初皇宫的关系,本讲分作三个题目:雄才大略、济济文臣和熙熙武将。
明太祖朱元璋像
一、雄才大略
元朝末年,宫廷腐朽,大臣内讧,瘟疫旱灾,民不聊生,尸骨遍野,民变四起,天下大乱,结束这场乱局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在位31年,寿龄七十一岁。庙号明太祖,谥号高皇帝。他生于濠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钟离东乡一个贫苦农家。十七岁,连遭父亲、母亲、长兄三大丧事。又逢灾荒,便投皇觉寺为僧。仅50天,寺里也没有饭吃,被遣散托钵游食三年。后地方大乱,郭子兴起兵,朱元璋投其部下,时年二十五岁,成为他人生旅途的转折点。
元末,豪杰四起,群雄逐鹿,朱元璋为什么能独占鳌头?因为他有雄才大略。他提出政治纲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这四句话,包含三项主要内容:一是,推翻蒙元统治,建立朱明皇朝;二是,恢复唐宋礼法,重建社会秩序;三是,实现社会稳定,改善民众生活。朱元璋征战了16年,先称王,后称帝,击败群雄,登上皇位,推翻元朝,开拓了明朝276年的江山。
朱元璋取胜的根本原因——不仅有正确的政治纲领,而且有众多的文武人才。
二、济济文臣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诗·大雅·文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取得发展、成功,必有一批优秀人才、俊杰之士。朱元璋身边聚集了一批名士。这里介绍的两位:刘基和李善长。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他胡子很长,挺拔俊秀,为人慷慨,有大气节。史书说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明史·刘基传》),又说他是明初的“诸葛孔明”。朱元璋知道刘基大名,派人用厚金请他,刘基不答应;再以礼邀请,才出山。于是建礼贤馆安置他。刘基上言《十八策》,朱元璋很欣赏。某年正月初一,朱元璋在中书省设御座,向韩林儿行礼,只有刘基不拜,说:“牧竖耳,奉之何为!”(《明史·刘基传》)意思是这么个小子,敬奉他有什么用!他建议朱元璋另立旗号,建元称帝。后朱元璋派将迎接小明王韩林儿,途中船翻人亡,朱元璋便自立为吴王,后来就称帝了。鉴于朱元璋夹在方国珍和陈友谅两雄之间,腹背受敌,刘基建言方略:其一,先聚力对付陈友谅,陈氏既灭,方氏势孤,一举可定;其二,“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明史·刘基传》)果然,明太祖就是按照这条路径击败群雄、推翻元朝、完成一统的。
刘基像
刘基善于计算、观察、谋略、决断。在鄱阳湖大战时,“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明史·刘基传》)。一日,刘基忽然跃起大呼,请朱元璋换船。刚仓促移到别的船上,尚未坐定,飞炮就击中原乘坐的御舟,立碎下沉。陈友谅乘高望见,大喜。实朱元璋安全无恙。又如,刘基善于观察人品,一日,明太祖问:杨宪可以做宰相吗?刘基答:“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又问:胡惟庸呢?答:“譬之驾,惧其偾(fèn)辕也。”好比马拉车,怕马“偾辕”,就是怕马把车拉翻了。后来洪武帝命胡惟庸为宰相,刘基说:“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明史·刘基传》)后胡惟庸事发被杀,株连三万余人。书评说刘基:“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基,故在军有子房(张良)之称,剖符发诸葛之喻。”(《明史·刘琏传》)意思是刘基于军事,好比张良;于政治,好比诸葛亮。刘基对明太祖执意要在凤阳建中都,敢于直言:“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明通鉴·洪武元年》)刘基不得意,又身体有病,获准还乡,隐逸山中,饮酒下棋,口不言功。后刘基死,一说被胡惟庸下药中毒而死,年六十五。
李善长(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朱元璋起兵初,善长就投附,并得到重用,从一个掌管书记的小官,做到左柱国、太师、左丞相,封韩国公。朱元璋称帝,册封功勋之臣,列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封公的只有六人:徐达、常遇春(死)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而善长位列第一。李善长的功劳主要有:
第一,负责粮饷、供给军食,立下大功。
第二,制定税收政策,又定钱法,开铁冶,征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第三,负责文书诏令,笔头快,辞章美,得到朱元璋的赞许。
第四,主持编纂典籍,奉命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开国文献。
第五,负责建中都宫殿。移江南富民14万充实中都人口和经济,中都宫殿成为南京宫殿范本。
富极而奢,贵极而骄。李善长既骄又奢,连遭举报,被牵连到胡惟庸案。最后,“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明史·李善长传》)。
三、熙熙武将
朱元璋不仅有济济文士,而且有熙熙武将。
明朝开国武将,有“六王”: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其中四十来岁死的有四位——沐英(四十八岁)、李文忠(四十六岁)、邓愈(四十一岁)、常遇春(四十岁)。徐达死时才五十四岁。我这里介绍两位:徐达和花云。
徐达(1332~1385年),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二十二岁跟随朱元璋。率军攻安庆,斩首万人,擒3000人,获大胜。率20万军攻苏州,大败张士诚,获25万人。定军纪:“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明史·徐达传》),军纪严肃,秋毫无犯。洪武元年(1368),率军攻克大都(今北京)。派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太监护视诸宫人、妃嫔、公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官吏民安居,市场营业。徐达功绩显赫:“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明史·徐达传》)
徐达为什么出师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呢?因为他与兵士同甘苦,兵士无不感恩效死。徐达的可贵之处在于,越是取得大的胜利,越加谦虚谨慎。当他获得重大胜利之时,部队凯旋到南京,军民夹道欢迎,他没有骑着高头大马,却“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明史·徐达传》)。他官居右丞相、魏国公,却住房简陋。朱元璋给新府,他就是不搬。一天,朱元璋请他喝酒,灌醉,令人把他抬到原朱元璋居住的吴王府床上。他醒来之后,一看不对,就到朱元璋面前跪着请罪,朱元璋大笑。之后徐达还是居住旧府。明太祖尝称赞徐达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明史·徐达传》)
花云(1321~1360年),安徽怀远人。体貌雄伟,肤色黝黑,为人忠厚,骁勇绝伦。早年投奔朱元璋,受到重用。他领兵作战,攻城必克。一次,敌兵数千,围攻朱元璋,花云举起兵器保护朱元璋,并拔剑跃马,冲阵而进。敌惊道:“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明史·花云传》)退散,得胜。一次战斗,连战三天三夜,获胜。受命急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花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一次作战,兵败被俘。花云奋身大呼,缚绳裂断,夺守者刀,杀五六人,终因寡不敌众,头颅被敲碎,绑在桅杆上,丛箭射之,但仍骂声不已,壮烈而死。时年三十九。他的妻子郜氏,赴水而死。死前,将三岁儿子交给姓孙的侍从。孙氏抱着小儿,逃到九江,夜投渔家。后乘船渡江,遇敌军夺舟把他们抛弃江中。孙氏靠断木浮游芦苇中,采莲喂哺小儿,七日不死。夜半,有一老翁,带着他们二人,一年后才找到朱元璋住所。这时,“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明史·花云传》)
以上故事,可以知道:一个事业的成功,有多么艰难。克服艰难,需要优秀领袖,需要济济文士,需要熙熙武将。上下文武,团结一心,拼力奋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逾越不了的障碍!
徐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