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歌词评论写作,跟我多年的歌词创作相比,可谓是经历简单,起步较晚。2014年12月10日,我接受湖南省衡南县县委宣传部的委约,写下了平生第一篇歌词评论文章《大气壮美 凝练深情——衡南县县歌歌词〈衡南颂〉赏析》,这是一篇急就章,仅给我两个小时的写作时间,写完就交给报社排版,刊发在第二天出版的《衡阳日报》“回雁”文艺副刊预留的版面上。从那时算起,我的歌词评论写作,也就是这么短短十来年的事。之后虽然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词刊》《当代音乐》《湖南日报》《创作与评论》《文坛艺苑》《音乐教育与创作》等报纸杂志上,相继发表过20余篇歌词评论文章,加上其他散文随笔,总计20余万字,但均为遵命应酬之作,故歌词评论写作在我的文艺创作生涯中,仅为客串而已,始终不是我写作的主攻方向,因此没有做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也缺乏文艺评论应有的理论素养。今天能有幸跟长沙市音协音乐评论学会的新老朋友面对面座谈交流,共同探讨歌词评论写作的道道“密码”,我感到受宠若惊,同时也感到诚惶诚恐,如果硬要上台开讲,也只能结合我在歌词评论写作中的一些经历,谈谈探索中的几点思考,但绝对不能称为讲座,权作一种讨论交流。
歌词创作需要歌词评论,反过来歌词评论可以促进歌词创作,两者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密不可分。正如中国当代词坛领军人物乔羽先生所言:歌词创作离不开理性光芒的照耀,这理性光芒其中之一就是歌词评论。
那么,歌词评论究竟该怎样写呢?我认为必须把握掌控好以下四个基本点:
第一个基本点——把握掌控好歌词评论的写作类别。
文艺评论,有鉴赏与评论之分。鉴赏与评论是文艺批评的两个不同层次,但二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赏主要是指出作品“好在哪里”,而评论则是说明作品“为什么好”。
所谓鉴赏,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从审美感受角度去发掘艺术对象的美,往往侧重于感性直觉和对象的外在形式。如著名作曲家、文艺评论家、音乐编辑家尹晓星先生为笔者撰写的《以诗化的感情美化人生——邝厚勤的歌词美学意蕴探微》侧重于鉴赏审美;青年评论家肖舞撰写的《开时代之声 抒大众心声——获奖歌曲〈永远的雷锋〉词作审美意蕴探微》《一幅不同寻常的现代歌词版图——读廖建中歌词作品集〈月光下的蓝墨水〉》,也侧重于鉴赏审美。
所谓评论,主要是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深入一步,在形象思维中更多地渗入逻辑思维,运用理性武器去挖掘艺术对象中深藏的内涵。如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许自强教授为笔者撰写的《丰美多彩的感官盛宴——评邝厚勤歌词的“通感”特色》侧重于创作评论。
歌词评论是文艺评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按其功能划分,大致可分为审美赏析、创作评论和审美赏析与创作评论相兼的综合性评论(即有褒有贬)等三个类别。笔者撰写的《也谈歌词创作中的“借题发挥”》,就属于歌词评论中审美赏析与创作评论相兼的这一类别。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作为一个歌词评论作者,可以写鉴赏,也需要鉴赏,但不能仅仅停留于鉴赏。好的评论,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只有由形到神,由一般感受提升到理论高度,才能写出“人人心里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度共鸣。
第二个基本点——把握掌控好歌词评论的写作环节。
一是阅读好被评原作,吃透作者的创作思想,发掘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阅读原作时,要求边读边做好重点标记和内容摘录,夯实写作评论前的各项基础工作。
二是确立好评论主题,提炼出评论观点。主题是评论的“灵魂”,观点是支撑“灵魂”的筋骨,要从哲学、美学、文艺学等方面的理论高度,提炼提升,做到主题深刻,观点鲜明。
三是选择好评论类别。确定所写评论是审美赏析类别,还是创作评论类别,抑或是审美赏析与创作评论相兼的综合性评论类别,总之,三种类别,只能从中选定一种。
四是拟定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求新颖独到,概括性强,富有内涵。如青年评论家肖舞为长沙市两位歌词作者所撰写的《地气 正气 底气——读许国胜歌词集〈人生如歌〉》《诗言 诗情 诗意——阅〈杨成春歌词集〉》两篇评论,标题就很新颖独到,概括性强,富有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是布局谋篇,缜密安排好结构层次,精心设计好开头和结尾。以笔者写作《落笔皆为“湘味”词——杨跃伟的歌词艺术赏析》为例,构思时紧扣“湘味”这一主题,由此生发开去,从“题材选择独辟蹊径、谋篇布局角度独特、意象运用独具魅力”三大板块,进行布局谋篇,使整篇文章前呼后应,结构严谨,张弛有度。
六是选择好例证。例证是用以证明评论观点成不成立的原始材料,要善于寻找被评作品的闪光点,如果是批评性评论,就要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基本要求就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七是选择好论据。所谓论据,就是理论根据,要选取古今中外名人名著中有关文艺作品品评鉴赏方面的经典名言名句作为论据,用以证明你在评论中所提出的论点是否成立,是否正确,是否有说服力,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例如笔者在写作《大爱编织的阳光乐章——谭仲池的歌词艺术特色赏析》一文时,为论证“鲜明的时代风貌”这一论点,引用了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名言做论据;为论证“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论点,引用了南宋诗人戴复古《论诗十绝》中的“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的名句做论据;为论证“鲜活的诗意语言”这一论点,引用了已故著名湘籍诗人、词作家于沙的“我把歌词当诗写”的经典名言做论据;为论证“真切的思想感情”这一论点,引用了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许自强先生《歌词创作美学》一书中论述的“歌词以抒情为本”和著名词作家晓光的“用心去歌唱,声音才不会嘶哑”两句名言做论据。由于选择的论据精当经典,论证起来条分缕析,有根有据,让被评的作品血肉丰满,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说服力。
第三个基本点——把握掌控好歌词评论的四个切忌。
一是切忌炒作追捧,投人所好,阿谀奉承;二是切忌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不见评论者自己的观点,缺乏独立意识;三是切忌空话套话,言之无物,任意拔高,甚至张冠李戴;四是切忌有论无据,有据无论,缺乏理论根据,缺乏说服力。针对上述四个切忌,限于篇幅,这里仅举一例具体阐释说明:
《华为美》是近期微信网络热传的一首儿童歌曲,众多微信群纷纷转发上传,点赞热议,叫好声不绝于耳。笔者从手机微信里聆听了演唱音频,然后将歌谱下载到手机文档再次阅读,冷静下来一分析(因笔者不懂音乐,对曲子恕不妄评),发现歌词中明显存在着四个问题:一是标题老套,没有内涵、缺乏新意;二是立意牵强附会,“爱华为”就是“爱祖国”,不爱“华为”就不是“爱祖国”;三是语言完全成人化,干瘪无味,没有任何童言童趣;四是文艺作品的教化功能导向有误,过分引导少年儿童欣赏把玩手机,甚至迷恋手机。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与热议中的一片叫好声截然不同,尽管《华为美》的歌词作者在音乐界德高望重,且创作成果累累,与笔者也是有过多年交情的长辈朋友,但笔者在微信朋友圈没有顺风倒,跟着众人违心地为其点赞称好,而是心中牢牢坚守住艺术评判标准,绝不因关系密切而乱说一通“好”,用个人感情去取代艺术评判的良知。
第四个基本点——把握掌控好评论作者的素质修养。
任何人都离不开素质修养,对于歌词评论作者来说,素质修养尤为重要。拥有高素养的歌词评论作者,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俯察得深,才能写出高境界、高品位的歌词评论文章。
素质修养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品行修养,即思想端正,品行端正,做到为文先为人;二是文化艺术修养,作为一个歌词评论作者,也同文艺创作者一样,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和渊博的文化知识功底,必须拓宽视野,广泛涉猎艺术的各个领域,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三是意志毅力修养,歌词评论写作,跟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写作一样,都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轻快事,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需要有不怕“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刻苦精神。
要想在歌词评论写作领域干出一番可喜业绩,建议有志于歌词评论写作的新老作者,要下大力气读好人生三本书:即有字之书(书本知识)、无字之书(社会体察)、心灵之书(思辨悟道)。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多向本省老音乐家尹晓星先生学习,他无论是为人的品行修养,还是为文的艺术修养,都是大家效仿学习的榜样,他的丰硕创作成果体现在多个文艺领域,仅文艺评论这一块,曾为省内外200多位作曲家、词作家、歌唱家、演奏家等撰写过推介文章或评论文章,字数300余万字,其中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撰写的《美在超越——论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已成为音乐评论的经典之作,被收入多个版本的专集和大学教材,由国家出版社出版。现已形成一种“尹晓星现象”,省内外音乐界的同行凡是要出版学术专著或作品专辑,都想找尹晓星先生为其写序写评论,好像出版的书籍中没有尹晓星先生的文章,就感到是一种很大的缺失。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句歌词来:其实你不必去远方,好风景就在你身旁。尹晓星先生不就是矗立在我们身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吗!
前几天,北京青年女词家、《词刊》编委韩葆,将著名女导演田沁鑫出席全国政协会议参加文艺界委员分组讨论时的一段感言,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引起众人围观点赞。我就借用从微信朋友圈下载的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座谈交流:“做高尚的艺术家,持有良善之心,还要勤奋、刻苦,去除浮躁,清清静静,在文艺创新上下功夫,去挖掘细节打动人,没有细节就没有血肉。”
【原载北京《词刊》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