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论及称得上真正书法家的人,应该是“真、草、篆、隶”四体皆能。我向来也固执地认为,大凡真正称得上词作家的人,也应该具备驾驭各种题材、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能力,能双管齐下、运笔自如、同时写作成年歌词与儿童歌词。纵观当代中国词坛数以十万计的歌词创作大军中,有人只会写成年歌词,有人局限于写儿童歌词,而既能写成年歌词,又能写儿童歌词的词作家屈指可数。阮志斌就是其中之一,故而他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词作家。
20世纪80年代末步入词坛的阮志斌,迄今已创作歌词及作词歌曲近千首,而其中儿童歌词占整个作品的比重很大。他笔下一首首充溢着儿童生活气息且富有童趣的歌词,一经作曲家谱成歌曲,便深受儿童们的喜爱,迅速传唱开来,不但在各类征歌比赛中频频获奖,还有多件作品先后在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连续播放,或被音像出版社制成CD、VCD、DVD推向市场,或被编入各类音乐选集在全国公开发行,或被选入小学音乐教材供学生使用,其骄人的创作成果,令人仰慕。
“唤醒童年童心,留住童真童趣”,这是印在《阮志斌歌词选》第一辑小标题下的一句话,是阮志斌歌词创作亮起的一面旗帜,它既是阮志斌儿童歌词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在艰辛创作道路上矢志不渝追求的终极目标。正如著名词作家、文艺评论家晨枫评价他的作品时所说:“(阮志斌的歌词)表现出一种艺术美,没有外在的华丽,人工的雕饰,有一颗童心,富有童趣,艺品朴实,生活化。”品赏阮志斌的儿童歌词后,我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心、童趣、童真,是构成阮志斌全部儿童歌词艺术特色的三大亮点。
跃动的童心。对于儿童歌词创作,有人视它为“小儿科”,认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其实不然,儿童歌词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易懂,但要真正写出儿童们喜欢演唱的歌词作品,其创作难度绝对不低于成年歌词创作的难度。因此,创作儿童歌词,关键的一点是词作家要有一颗童心,要有儿童观察事物的新鲜感,要有儿童思考问题的好奇心,总之一句话,笔触要伸向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正如著名军旅词作家邬大为在他的《歌词技法》一书中所说:“所谓童心,即儿童的心态、志趣、风貌、特色,这里指作品是不是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写作成年歌词与写作儿童歌词并举的阮志斌就拥有一颗跃动的童心,创作中时刻不忘把自己的心态变成天真好奇的孩子,用少年儿童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少年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因而付诸笔端的一首首儿童歌词,无不妙趣横生。试以他的《快活的下雨天》为例:
淅沥沥的下雨天哟,
快快活活像过年;
妈妈守在大门口哟,
我悄悄地溜出篱笆院;
高高卷起湿湿的裤脚,
鞋子拴在裤腰间;
顶片荷叶当雨伞哟,
泥水溅满欢笑的脸。
淅沥沥的下雨天哟,
快快活活像过年;
作业丢在脑后边哟,
妈妈唠叨听也听不见;
笑声伴着轻轻的雨点,
赤脚跑在山野间;
叫声雨儿不要停哟,
一直下到大后天。
歌词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下雨天避开妈妈悄悄溜出篱笆院去玩雨的少年儿童的形象,作者在创作时完全是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口吻描摹生活场景:面对“淅沥沥的下雨天”,我“快快活活像过年”,尽管“妈妈守在大门口”不让出去,我却“悄悄地溜出篱笆院”,这一“守”一“溜”两个细节的描写,不但表现了“我”顽劣调皮机敏的一面,同时表现了“我”天真烂漫可爱的一面,接下来四句具体描述玩雨的情景,生动有趣,极具画面感,既呈现出一幅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戏雨图,更呈现出词作者那天真无邪的童心所散发出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盎然的童趣。“文以载道”,这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用来评判文艺作品优劣的一根准绳。作为艺术品类之一的儿童歌词有教化、娱乐、传播知识等多项功能,毋庸置疑,其中“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应摆在首要位置。这就要求儿童歌词创作必须使所描绘的事物可爱有趣,用生动的形象和大胆的想象调动儿童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切忌在作品中板起面孔说道理,一言以蔽之,要写出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情致和趣味。难怪有研究儿童歌词创作的专家说:童趣是少年儿童心灵的火花、幻想的翅膀,有没有童趣是少儿歌词成败的关键。阮志斌所创作出来的一首首少儿歌词,之所以受到作曲家的青睐和孩子们的喜爱,我认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他在作品中较好地把握了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写出了盎然的童趣。如《摸秋》:
八月里来瓜果熟,
金风飘香把心勾,
伙伴们溜出小村口,
踩着月光去摸秋。
钻进秫棵摸黄豆,
卷起裤腿摸莲藕,
踮起脚尖摸葡萄,
爬到树上摸石榴。
摸根丝瓜肩上扛,
摸把花生装满兜,
摸串红薯地里烤,
摸个西瓜圆溜溜。
瓜绊脚来果碰头,
月亮伴我来摸秋,
直摸到妈妈在村口叫,
打着饱嗝还摸不够。
这是一首直接反映乡村少年儿童生活的歌词,表面看只是在描写乡村少儿月夜去果林田园采摘果实的情景,实际上却是用“摸”这一生动形象的描写,告诉孩子们“付出与收获”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打着饱嗝还摸不够”告诉孩子们,谁劳动了,谁就拥有收获。作品通篇没有一句空洞的说理,写得极有儿童情致和趣味,怪不得作品一经问世就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又如《盲人摸象》:
有个小村庄,
来了一头象,
四个盲人听说了,
要看大象是啥模样。
这大象啊它长得好稀奇,
怎么就像家里的大簸箕?
这大象啊它长得真逗人,
怎么就像一条长长的萝卜根?
这大象啊它长得圆又壮,
就像一根粗粗的大木桩;
这大象啊怎么一点也不大,
就像院里藤上的老丝瓜。
盲人摸大象呀,
每人都不一样,
争来争去老半天,
不知大象啥模样。
盲人摸大象呀,
每人都不一样,
看待事情不全面,
留下笑话一大筐。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寓言歌词。寓言入词,在乐坛词苑较为少见,但作者把寓言中盲人摸象的各种神态写得惟妙惟肖,比讲故事更有趣味。当少年儿童演唱这首歌曲后,自然而然就懂得了看待事物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要学会全面看待事物,不然就会“留下笑话一大筐”。
烂漫的童真。童真,从字面上理解,即为幼稚天真、纯真烂漫的意思。童真体现在儿童歌词作品中,就是大胆借助想象,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所描写歌咏的对象尽力具象化,以引起少年儿童的趣味和好奇。阮志斌的少儿歌词无论是直接反映少年儿童的生活和情趣,还是描摹宇宙星空的日月星辰和大自然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物象,都十分注意赋予作品以烂漫的童真。请品读《找月亮》:
月光光,亮汪汪,
爬过大瓦房,
小朋友们跑出去,
蹦蹦跳跳找月亮。
哦,找月亮,找月亮,
有的躺在小河里,
有的挂在树梢上。
哦,找月亮,找月亮
每个人的眼睛里,
都有一个小月亮。
写月亮题材的作品,无论是成年歌词,还是儿童歌词,多的真可谓“汗牛充栋”。而阮志斌在这首儿童歌词中却独辟蹊径,寻找到新的视角——“找月亮”,用一个富有儿童心理特征的动词“找”字,统领全篇,将月亮人格化:“爬过大瓦房”“躺在小河里”“挂在树梢上”,这里面的“爬”“躺”“挂”三个动词,将儿童们心目中的月亮写得活灵活现,歌词结尾“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一个小月亮”,更是不同凡响,除了升华主题外,还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遐想。
再请品读《五个好朋友》:
五个小指头,
五个好朋友,
亲亲热热在一起,
做起事来有劲头。
穿衣洗脸提兜兜,
写字弹琴拍皮球,
弯起腰儿齐用力,
还是一个小拳头。
这是一首低幼儿歌词,词中将“五个小指头”,比喻成“亲亲热热在一起”的“五个好朋友”,整首歌词生动有趣,烂漫的童真尽显其中,幼小无知的蒙童演唱这首歌曲后,自然而然就认识到了“手”的功能。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其《遣兴》一诗中写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阮志斌在他二十余载文艺创作生涯中,凭借他睿智的艺术才情和灵犀,将“夕阳芳草寻常物”,幻化出一首首玲珑剔透、妙趣横生的儿童歌词,为祖国的文艺百花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昨天的成功是今天的起点,明天的创造是今天的延续。我真诚地祈望阮志斌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在远离诱惑中成就自我”(晨枫语),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广大少年儿童奉献更多的精神食粮。
【原载北京《词刊》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