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深处:史前文明刍议
- 黄传立 黄禹森 杨慕涵
- 942字
- 2024-10-29 23:54:20
第五节 关于《竹书纪年统笺》
众所周知,《竹书纪年》是依据春秋战国时期晋魏史官记载的宫廷档案编纂而成,是早于司马迁《史记》的编年体史书。它经历了一次盗墓之劫,从盗墓贼手中“脱逃而出”,因祸得福与世人见面,是一部参考价值很高的历史典籍。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翰林院检讨、当涂人徐文靖阅读此书,认为《竹书纪年》埋葬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八十六年,从未经过文人儒士删改,不至像古文《尚书》那样,为汉儒篡改伪作。于是,不顾八十多岁高龄,于《竹书》逐年纪载之下,修文附注,集成一书,取名为《竹书纪年统笺》。
《竹书纪年统笺》共十三篇,其中《前编》一篇,《纪年》十二篇。上自太昊庖羲氏(即伏羲氏),下至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纵跨太昊时代、炎帝时代、黄帝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七个历史时代,时间跨度万年以上。这部著作上承《太古河图代姓纪》,下接司马迁《史记》,使中国历史形成上自远古、下至周秦、源流贯通、一气呵成、恢宏壮阔的历史画卷。
徐文靖学养深厚,博览群书,广采博引,他撰写的《竹书纪年统笺》,体现了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正如乾隆十五年(1750年)冬崔万烜为此书撰写的《序》中所言:“《竹书纪年》者,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发魏襄王冢所得也。其中竹书数十车,多致朽坏脱误,唯纪年一编最为分晓,其所纪始黄帝,终魏今王二十年,盖六国时晋魏史官所录也。梁天监中沈约始为之附注,然往往好言符瑞于历代事实,罕有发明。数千年以来,无有深知笃好能言是书者,位山徐先生得而读之,谓是书痊于秦火未燔之前八十六年,从未即宣圣笔削之,余当亦不致如古文《尚书》为汉儒所伪作也。于是于《竹书》逐年纪载之下,既休文所附注者一一皆为之。《统笺》误者订之,疑者释之,阙者补之,诸散见于他说者裒而集之。经经纬史,证据详确。”可见,此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集编年和史料于一身的史书。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代先民有研究和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古典文籍是他们千万年来,成百上千代人煞费苦心、辛勤研究、逐代积累的结晶,体现了中华先民的集体智慧。后人秉持一份敬畏之心,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分析解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与现代考古发掘的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这才是研究中国古史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和开创崭新局面的可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