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劫起

自鸿钧老祖命自己座下三大弟子代替自己传道天下起,至今已过去了一千年,那时还在大禹定夏之前。如今夏朝早被商朝取而代之,而商朝也即将迎来了它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帝王——商纣王。而此时,在曾经大禹讲授鸿钧老祖三位弟子各自所专功法的昆仑之巅,一位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头带扇云冠,身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的俊朗男子出现在了昆仑之巅的宫殿之前。

曾几何时,这昆仑之巅建起了一座宫殿,名为玉虚宫。元始天尊在宫内收徒讲道,门口现在立的这一位,正是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之中,玉鼎真人的徒弟——杨戬。

随着杨戬踏入玉虚宫的那一刻起,时间仿佛变得缓慢,每一缕光线、每一声风吟都充满了深意。杨戬缓缓前行,目光不由自主地被中央高台上的元始天尊所吸引。天尊闭目凝神,周身环绕的玄黄之气如同宇宙初开时的混沌之力,既古老又神秘,让人心生敬畏。但杨戬的目光很快便不由自主地转向了围绕天尊的十二金仙,他们的修行,对杨戬而言,既熟悉又新奇。

广成子的翻天印悬浮于半空,随着他内丹的运转,印中仿佛有龙吟虎啸之声隐隐传来,那是他与天地沟通的桥梁,每一次呼吸都似乎在引动自然之力,让人心生敬畏。赤精子周身环绕的火焰,并非凡火,而是南明离火,炽热而不伤分毫,那是他多年苦修的成果,每一缕火焰都蕴含着他对道的深刻理解。

文殊广法天尊的智慧剑,剑尖轻点地面,却如同点破了虚妄,一圈圈智慧之光荡漾开来,照亮了杨戬心中的迷雾,让杨戬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对生命的体悟。普贤真人的万水归宗大法,每一滴水珠都像是他的分身,蕴含着无尽的法力与慈悲,让杨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强者,不仅在于力量的强大,更在于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

慈航道人的净世白莲,如同世间最后的净土,净化着周围的一切杂念与邪祟,让杨戬看到了修行中的纯净与美好。惧留孙的太乙神雷,虽未真正释放,但那隐隐传来的雷鸣之声,已足以震撼人心,那是他对天地法则的深刻领悟。

灵宝大法师的雷音震世之宝,每一缕雷光都像是天地间最纯粹的力量,让人心生向往。道行天尊的拂尘,轻轻挥动间,似乎能洞察世间万物,让杨戬明白,真正的修行,不仅在于外在的修炼,更在于内心的清明。

清虚道德真君的白鹤,羽翼轻展,似乎随时都能遨游九天之外,那是他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太乙真人的炼宝之术,每一次手势的变换,都仿佛在创造生命的奇迹,让杨戬看到了修行中的无限可能。

“师父!”杨戬终于来到了玉鼎真人面前,“有何事,需唤徒儿来这玉虚宫内?”要知道,像杨戬这种三代弟子,没有特殊的召见,一般都是在玉虚宫外围修炼,宫内修炼的位置早就一个萝卜一个坑被占满了,都是最早一批就拜进玉虚宫,跟随师祖元始天尊学习的。这其中甚至不乏开天辟地就存在的先天神灵。

而且这玉虚宫果然不凡。只是进来这么一刻时间,杨戬就感觉自己与整个玉虚空都融为了一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宁静。真不知那位传说中的“飞熊师伯”资质到底有多差,在这样的条件下居然四十年还未学成一门护身的法术。要知道,他们元始天尊这一脉,在三界之内,收徒是最严格的,也不知师祖为何能收这样一位不堪的弟子。

玉鼎真人自然不知道杨戬此时心中所想,对他道:“我观天象,以及掌教最近隐约透露出来的风声,怕不是要大劫将至。这场大劫波及范围之广,劫数之强怕是连你师祖都没十成把握。不过,掌教未雨绸缪,怕是立教之初就已经考虑到此事,要不然那飞熊道人断无可能拜入我阐教。就算这飞熊道人已经转世为人,但资质太差,想来也是为这场大劫准备的。”

见杨戬若有所悟,玉鼎真人又道:“今日唤你进来就是让你早做准备,提前将你那八九玄功练成,多结交一些应劫之人,届时自会为你挡灾。”

“多谢师父,徒儿知道了。”

杨戬与玉鼎真人正说着话,突然听到元始天尊突然开口道:“开坛讲法,真法秘传,修为不到,反受其害。除十二金仙外,其他弟子暂去宫外修炼去吧。”

元始天尊话音一落,杨戬还没来得及走就感觉一道金光将自己束缚住,然后整个人就被一股大力给掀翻,飞了出去,八九玄功都无法硬抗。且不说那莫名生出的力道,让杨戬有一种蚍蜉撼树之感,就说玉虚宫那玉石般坚硬的墙壁,此时也仿佛形容虚设,他就那么直愣愣地穿墙而出,落在了玉虚宫外。其实,玉虚宫外围也非常宽敞。整个玉虚宫说是占据了整个昆仑山巅,实际上玉虚宫的仙家道场,还连通了昆仑山巅附近的云路,云层铺展开去,方圆百里尽属玉虚宫。别说山巅的二、三代弟子和大几十号门人,就算是半山腰上的三千门徒,每个月一次来山巅听讲时,玉虚宫都能够轻松容纳。

“何谓无量量劫?”元始天尊坐在正中,下方十二金仙在各自的位置上端坐,聆听元始天尊讲道,“众所周知,这一元分为十二会,每会一万八百年,一个元会可折合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寿。而当经历了五万个元会,所积累的法力就是一个混元量劫所要释放的法力。如此法力之下,万物尽毁,宇宙涅槃,重新轮回。”

元始天尊这次倒是没有讲任何功法,而是直接解释起何为“无量量劫”,只听他继续说道:“无量量劫实为人祸,乃是这世间修行人只知索取不懂回馈而造成的。他们每日每夜吸收世间能量来强大自身,却从不将能量回馈给世界,自然会造成能量的不平衡。特别是那些妖族以及先天神灵,他们不停的挥霍宇宙的能量,然后再不停地索取,自然会提前引爆无量量劫。”

“无量量劫离我们已经不远了,唯有用一场杀劫来将这世间的能量恢复平衡,否则众生将化为虚无,一切将迎来终结。”

“不过既然是杀劫,届时三教相争,就算是我届时也会下场,你们也难以保全性命。我观你们十二人皆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若是你们直接卷入大劫,必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命陨魂消都有可能。所以,从今日起,玉虚宫闭宫止讲。不仅是我,你们也要暂停目前所有的日常讲道活动,以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降低你们卷入纷争的概率。此乃第一点。”

元始天尊说完这一点后,十二金仙都点头应是。

“护身法宝,届时我自然会再赐予你们一些,但这些只是入劫后的应对之法,关键还是该如何避劫。”元始天尊继续道,“我之前让你们去各地找一些好苗子,各自收一些徒弟来,就是用在此时的。届时杀劫一起,你们可派你们的这些徒儿下山,代替你们入劫。这样既能保证你们在关键时候保护到自己徒儿的安全,以确保我阐教的传承得以延续,又能降低你们自身所受杀劫的影响。这方面玉鼎真人就做得非常不错,精心挑选有潜力的弟子。三代弟子中,以杨戬最有潜力,也是最有希望脱出杀劫之人。至于杀劫之中所造杀孽,杀劫消去自然无妨,尔等且都放心。”

“好了,你们先出去吧。玉虚宫闭宫之后,我会与我师兄弟商议大劫之事。”说到这里,元始天尊挥挥手,十二金仙的身影就从玉虚宫消失不见。元始天尊坐在原地沉吟了一下,这件事牵扯颇大,其中最大的部分却是与天帝有关。

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一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布雨兴云、善恶之神。

天帝之命,实际上代表的就是天人们的集体决定,虽然昊天上帝主管的天庭确实只是个空架子,没有几个仙人在天庭任职。但这个空架子都放了大几千年了,本来就是给天人们转世重生之后预留的。没想到,这次倒成了剿灭妖族的好借口。所以,正好以封神的名义,来选拔出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将妖族一网打尽,不在人间留有祸患。

天人们的决定不可不遵从。无论是他师父鸿钧老祖,还是昊天上帝,只是天人之中不同的派系而已,但对外的意见是一致的。元始天尊在鸿钧老祖名义上的三个徒弟中,算是最懂师父意思的,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制衡之道。于是,他又掐指一算,嘴中喃喃自语道:“此时恰逢成汤合灭,周室当兴,我收的那飞熊道人——姜子牙,也该享他的将相之福了。他倒是命好,天道不成还有人道可走,也算是恰逢其数了。正所谓‘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间必有名世者’,我也借这次封神之机,完成人间的政权更迭,结束商纣王的暴政,扶持人间新一代的统治者上位。此乃天命也……”

就在元始天尊顺应天命,将自己的徒子徒孙们,在这场杀劫安排得明明白白时,他的师弟通天教主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只是通天教主作为截教教主,其手下弟子众多,实力强大,甚至可以说他的两位师兄的门徒加起来也不及截教弟子的一半。

早在大禹传三教时就说过了,通天教主性格豁达,不拘一格,他主张“万法皆通”,认为世间万法皆有其理,应兼容并蓄,广纳百家之长。通天教主在碧游宫创立了截教,教义开放包容,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向道之心,皆可入门修行。所以门下弟子众多,天下妖类几乎尽入截教门下。

通天教主手下有四大护教弟子,分别是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她们皆为妖类,平常也基本守护在截教祖庭蓬莱岛碧游宫道场。此外,截教的众多其他弟子,如赵公明、三霄仙子(云霄、琼霄、碧霄)、石矶娘娘、马元等,他们则各自在截教的不同道场修行,有的还开辟了自己的道场。除了上述有名有姓的弟子外,通天教主手下还有百万之众的截教门人,他们共同构成了截教的庞大势力。

面对大劫,通天教主比谁都心知肚明,这是妖类的最后一次机会。虽然作为天人,他也同情妖族的遭遇,但天道有数,他也无法违背。所以他在召集核心弟子和一些重要的弟子时,也没有将整件事完全说透。

此次被通天教主召来的主要有:护教弟子(四大内门弟子/上四代弟子)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亲传弟子及三代弟子,主要有赵公明、三霄仙子(云霄、琼霄、碧霄)、火灵圣母、余元等;一些重要弟子,主要有金鳌岛的十天君(秦完、赵江、董全、袁角等)、石矶娘娘、马元、吕岳等。还有不少重要的截教门徒都没有召来,比如说闻仲,他虽非嫡传但与截教渊源身后,只是他如今已是商朝太师,自然无法前来。还有诸如乌云仙、金箍仙、毗芦仙、虬首仙、灵牙仙、金光仙、长耳定光仙、羽翼仙等众多二代、三代弟子也因为各种情况,通天教主都没有将他们召来。

“今日召汝等来此,却是有大事须与你们说明。三教共议封神,这是一场大的杀劫,用来抵消无量量劫。杀劫之中,入劫者可上封神榜,其中既有忠臣义士者上榜,也有不成仙道而成神道者上榜,各有深浅厚薄,彼此缘分,故神有尊卑,死有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