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提到南京石头城,相信不管到过或没到过南京的人,但凡有一点古典文学基础,都会想起刘禹锡的这首诗。如今,在汉中门外清凉山西麓,仍能看到一堵曾被江水冲刷过无数次的赭红色卵石墙基,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南北全长33.5千米,蜿蜒逶迤,如同从千年前的古战场穿越而来的一名猛士,立于长江南岸,默默守护着曾经的“金陵帝王州”。经过一千七百多年的风云沧桑,石头城遗址今犹见存。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说:“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石头山)。”《景定·建康志》谓:“石城……山上有城,因以为名。”“石城山”即指石头城。关于石头城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楚威王灭掉越国后,于公元前333年设金陵邑,并在山上筑城。东汉末年,吴主孙权将治所迁至秣陵一年后(212),在金陵邑原址石头山上筑城,城周长七里一百步,称石头城,作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城墙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城内设有石头仓、石头库,以储存粮食、兵器等物资;城西最高处有烽火台,据说一旦发现敌情,只要一举烽火,半日内即可传遍长江沿线。
其实,早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曾受刘备派遣出使东吴,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途经秣陵(南京)时,他特地骑马至石头山观察秣陵形胜,见东南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巨龙一般蜿蜒盘踞,而西部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诸山,则似猛虎巍峨雄踞于大江之滨,不禁感慨:“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所以说,石头城要感谢诸葛亮这个伯乐。
在南朝文学家鲍照《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一诗中,石头城“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颇有王者气象。昔日的石头城,如猛虎一样雄踞江边,可以想见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势。石头城又是重要的水陆交通码头。东晋时期,石头城附近水面商旅船只最多可以万计,堪为当时长江上最大的内河船运码头。
随着长江的日渐西移,石头城风光不再,到了唐代,它已失去了临江扼险的重要地位,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后,曾经的繁华荣宠终于随着六朝的覆亡而成昙花一现。唐朝诗人张祜《过石头城》云:“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朦胧月色中,只余冰凉的潮水仍在一下一下拍打着这座落寞而荒凉的古城,又带着无奈的叹息默然退去。
五代时期,石头城上兴建了第一座寺庙——兴教寺,此后石头城更多是作为名胜古迹出现于历代文人的诗文中。明代建都南京后,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修建城墙,使石头城作为南京城垣的一部分而存在。明人高启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提到石头城时说:“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在“六朝繁华”之后,石头城,似乎又迎来了短暂的兴盛。然而毕竟也只是昙花一现。
后人看历史,就像雾里看花,有几许美丽,几许神秘,朦朦胧胧,看不真切,却又总想从中寻找出些许幽幽的古意:“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元人萨都剌有词曰: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站在高高的石头城上,放眼望去,是“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昔日六朝的繁华早已随着长江奔腾不息的流水消逝于时间的长河之中,然而阅尽历史兴亡的石头城却依然矗立在那里,时空交错间,似乎成了一种永恒。只是,曾经的繁华,曾经的硝烟漫滚,曾经的英雄豪杰,现在在哪里呢?鲁迅先生有《无题》诗:“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人生在世,数十年的风波转折、龙争虎斗,在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一个随生随灭的泡沫罢了。然而,今天的石头城呢?经过战乱和岁月,我们看到的城基遗址,一般只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处才有17米,虽然依旧可以作为胜日登高望远的场所,但早已没有了当年居高临下的险要高峻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