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贸易与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 张辉 唐毓璇 闫强明编著
- 25字
- 2024-11-01 12:35:12
第一部分 “一带一路”与中国在全球价值双环流中的地位
第一章 全球贸易循环动态分析[1]
当前全球价值链结构呈现一定分化,在发达经济体贸易陷入停滞的情况下,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参与度未见明显增强,世界经济逐渐从中心至外围的简单发展模式转变为双环流体系。在此情况下,中国在世界贸易结构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将与欧美等经济体保持传统贸易往来关系,向其出口中间品,并通过欧美经济体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中间品进行加工,然后再将加工后的最终消费品出口到中国;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与经济结构的转变,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更多地承担新兴产业的制造功能,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原材料及级别较低的粗加工产品,并在本国加工后形成最终消费品再出口到发展中经济体,从而承担了全球价值双环流中的枢纽角色。而中国日渐庞大的贸易体量也奠定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在全球贸易循环双环流中承担的枢纽功能将成为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借此可以充分利用并发挥沿线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差异,加速全球贸易循环的进程。
我们通过对1990年、2000年、2013年三个时点下全球贸易循环体系内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进出口结构对比,分析了全球贸易循环的演变过程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变化。这里将贸易商品细分为最终消费品和中间品,从出口和进口两个角度出发,对三个时间节点下全球187个经济体的贸易结构进行细分和处理,从中提取出与中国相关的贸易数据并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相关贸易数据占比和排名。
通过分析发现,首先,1990—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体量不断上升,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外贸易增速明显,全球范围内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往来日趋紧密,中国越来越占据全球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地位,在各经济体贸易结构中扮演重要贸易对手方的角色。其次,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模式逐渐改变,1990年中国处于进出口相对均衡的情况且贸易体量较小,贸易商品进出口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最终消费品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较低,进出口贸易的中间品所占比例较大。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相对于中间品来说,中国的最终消费品进出口贸易开始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另外,中国作为贸易出口方的角色也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对外贸易出口大国。最后,通过分析中国的最终消费品和中间品进出口对手国(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情况可知,2013年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多以近邻为主、以发展中经济体为主,最终品贸易进口多以发达经济体为主,中国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枢纽作用,全球价值双环流模型作用特点日趋明显。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作为样本的经济体数量共187个,数据来源为联合国数据库多地区投入产出表(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RIO),其中,贸易商品根据用途可分为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中间品可用于再加工或投入生产其他产品,最终消费品则为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