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空间争议解决的制度分析
- 高薇
- 2260字
- 2023-04-21 19:23:47
自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以及在线争议解决制度逐渐成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理解并致力于发展在线争议解决。而我对互联网领域争议解决的关注始于2009年,当时我刚从德国、瑞士完成学业回到国内。我注意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贸仲)在2009年发布了《网上仲裁规则》,意识到这应该是国际仲裁的一个崭新领域,我们可以期待技术变革将为国际仲裁带来新的发展。但在线仲裁后续的发展并未马上证实这一判断,至少在线仲裁在我国真正发展起来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同样引起我兴趣的还有电子商务平台特别是淘宝平台的私人秩序,特别是其纠纷解决机制。由此我形成了对在线争议解决(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ODR)的初步印象并提出如下问题: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解决国际争议的有效机制,长久以来为商业社会所使用,为什么其在网络上的变体却发展不好? 平台组织的私人纠纷解决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ODR到底指什么? 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怎样的分析框架去认识不同ODR机制的成功与失败?
我后来的研究是围绕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展开的。用时下流行的说法,我是带着问题意识开始研究的。对于研究者而言,大约如果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没有哪怕是一丝丝的困惑或是不解,应该都是无法开始研究的,更不用说让研究始终带有一种趣味和新鲜感地持续下去。这些问题以及对它们的思考和回答逐渐构成了十年来我对ODR的整体想法。
全书第一、四、五章为新写,第二章和第三章为在我已发表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的重写。
本书第一章对ODR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但这一章并不意在全面回顾ODR的发展(鉴于每时每刻在全球发生的技术与法律间的互动,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选取一些角度和内容突出其发展的重要节点。本章介绍了以eBay为代表的私人ODR、以在线法院为代表的公共ODR以及欧盟的平台建设模式,也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本书第二章来自我于2014 年发表在《中外法学》第四期上的《互联网争议解决的制度分析——两种路径及其社会嵌入问题》一文。这篇文章基本奠定了我研究ODR的一个框架。一直以来,我很少回顾已经完成的论文,且尽可能避免重复利用已有材料。但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重新思考了这篇论文的分析框架和支撑材料。结合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推进,我发现这一框架仍然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仍然可以作为本书以下部分的一个概括性分析框架。
本书第三章为网络争议解决中的私人秩序,吸收了我已经发表的一些论文:《非约束性网上仲裁解决电子商务争端的法律分析》 (《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 ;《网络交易中的私人纠纷解决:类型与特性》 (《政法论坛》2013年第5期) ;《论在线仲裁的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 ;《互联网争议解决中的执行问题——从司法、私人到去中心化数字执行》 (《法商研究》2018年第6期) ;《众包网上争议解决——群体智慧如何解决网络争议》 (《北大法律评论》第19卷第2辑)。它们反映出我对网络空间私人秩序的总体认识和持续的研究兴趣。
第四章为在线仲裁。在ODR发展的早期,仲裁作为解决商业争议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被寄予厚望,很多研究也集中于对在线仲裁的研究。抛开理论的复杂性以及在线仲裁在各国的制度差异不谈,在实践层面,在线仲裁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并未显著地发展起来。本章对这一问题的成因、疫情对在线仲裁的推动以及消费者仲裁的问题都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为在线法院的发展。这章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做研修学者的工作经历。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工作,我既获得了对我国法院诉讼现代化的全新认识,也终于能够把在线诉讼补充进我ODR研究的整体图景之中。
本书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思考,因为互联网领域发展太快。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已经预料并最终得到印证的是,一些文献讨论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一些ODR服务的提供者已经不再提供服务,很多早期判断必须被修正,新的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同时,本书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是我对迄今为止ODR发展的认识和总结。我努力以我的视角告诉读者,ODR是什么。本书的主题是制度分析,因而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以及在具体行文中,我更努力抓住制度变化的动因,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描述和分析所有法律细节,虽然本书不乏具体的法律分析。无论如何,法律细节,那些法条、案例,总是支撑法律制度的血肉。虽然互联网业态发展迅速,但所幸构成本书的很多内容和想法在今天看来确实能够捕捉一个阶段的制度特性,提出的分析框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经得住制度变迁的考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些对我而言,对我目前所进行的研究而言,已经足够。
我还必须要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支持的人们。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以及老师邵景春教授,他使我有机会在北大进行研究和教学。感谢潘剑锋教授、陈兴良教授、梁根林教授、王锡锌教授、张守文教授、傅郁林教授、郭雳教授、许德风教授、叶必丰教授、顾维遐教授、张永健教授、寇丽编审、冯珏编审、朴文丹博士,他们在我的成长和学术道路上都给予过我最宝贵的鼓励和帮助。
感谢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的钱晓晨庭长、王锦亚副庭长、徐德芳主任,他们的专业、热情、友善还有对我研究给予的帮助和启发、为我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使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中国法院的数字化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我幸福和力量的源泉。
感谢朱笑芸同学、赵雪杉同学、欧阳捷同学、许露雨同学、谢昌立同学、卢亦吟同学、田恒宇同学、任天婵同学,他们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大力协助。
本书的出版,受惠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计划”。本书的最终成型及付印,则得益于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晶编辑、许心晴编辑的专业帮助。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高薇
2021年9月4日 星期日 陈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