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 傅绥燕

通识教育是近些年来一个非常流行的词,但可能还没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准确明晰的定义。通识教育也在以各种形式开展着,但无论哪种形式的教育,其实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给予学生创造生活的能力并获得生命丰满的机会。简单来讲,“学以成人”大约可以涵盖通识教育最为核心的部分。

作为中国最为优秀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肩负国家人才培养重任。引领未来的人,不仅要有优秀的专业能力,更要有人文的情怀、历史的观念和全球的视野。在中国内地高校中,北京大学最早提出要将“通识与专业相融合”,并将通识教育的目标确定为“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 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有情感、有理性的人,今天的大学生,只有去了解、去认识、去理解,才能真正地“懂”。人是不断成长的,通识教育很难说能在哪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理解“自我、社会、中国与世界”大约应该是持续一生的过程。当然,大学是最好的提升阶段。

通识核心课是北京大学为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而建设的系列课程。希望学生在北大读书期间,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及现代社会问题的学习和认识,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了解人和人的关系、了解现代社会的秩序以及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跟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跟其他人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国和国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希望,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几本书的阅读,教师可以将最基本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他(她)如何读书、如何思考;给他(她)开一扇窗,使之看到一片天地的存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培养起来,例如阅读、思考、交流、合作等。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学生可以将这样一种经验、体悟扩展到或迁移到其他方面,进行自我塑造,并逐步走向成熟。

自2010年起,北京大学开始推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试点工作,在课程的选择、老师的选择、课程的讲法以及如何去契合通识目标上都非常谨慎。我们特别强调经典阅读以及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和研讨,希望借此奠定北大本科生共同的理念、知识和问题意识。至2020年,北京大学共组织建设了89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北大通识核心课”丛书共分为5本,涵盖中华文明及其传统、西方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科技等主题,将过去几年来北大老师在建设通识核心课中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成果进行凝练和整理,希望借此深化中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对营造大学育人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2020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