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健康心理学的这些那些
一、什么是健康?
对于健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健康即没有生病
健康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幸福的完全状态
“健康”一词始于汉代,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词汇。它的本意是生理完整、力量和速度优越、气血充盈、五路通达。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对于健康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没有生病了”。但是,由于那时候除了战争原因以外,人们大多死于传染性疾病,这点让他们相信个体对疾病的掌控力相当有限。因此,他们概念中的“健康”更聚焦“生理”。
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预防措施和医疗手段的进步,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也开始从传染性疾病逐渐转变为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中风等,而这些疾病大多与不健康行为和生活形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一些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开始意识到可以通过教育人们学习健康行为和生活形态,降低患病风险。
于是,1946年,联合国创立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并在其法令前言中对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是身体、精神与社会全部美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指避免疾病和残疾。”这一定义清楚地肯定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比如一位积极乐观、受人欢迎、双腿残疾的钢琴演奏家,他在生理上可能是有缺陷的,但是在心理和社会层面却是健康的。
小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10条健康标准
健康的标准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转变,传统的医学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20世纪后期,随着疾病形态的改变,一些医生、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放弃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一模式认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共同决定着一个人是否容易患病,治疗效果的好坏以及能否更好地维持健康。
那么,这三个因素分别包含哪些方面,又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我们得自父母的遗传以及个人的生理功能。比如先天身体结构上的缺陷,后天身体结构的损伤,对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对花粉、灰尘等的敏感性,等等。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个人的认知、情绪与动机。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认知对健康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强烈地相信“人活一世,若不能随心所欲地享受,生命便没有意义”,那么当他认为烟是他所享受的东西时,就不可能戒烟,因而他罹患癌症或心脏病的风险会比常人更高。
公益广告大赛个人组银鼎奖:吸烟有害健康
(作者:深圳市 肖飞)
情绪是主观的体验,它影响认知、行为及生理等因素,同时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情绪与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积极的人通常比消极的人更快从疾病中康复。另外,情绪在人们决定寻求治疗时也很重要,比如害怕牙医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会去看牙。
动机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开始某些行动、选择方向并坚持下去。比如父母可能会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吸二手烟而选择戒烟。
◇社会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与自己之外的他人发生联系,并互相影响。社会的概念包含了各个层面:从家庭,到我们生活的社区,直至我们所在的大环境。
对大多数人来说,最亲密而持续的社会关系发生在家庭内部。个体可以从父母、兄弟、姐妹那里学到很多有关健康的行为、态度和信念,比如多吃蔬菜、规律的一日三餐、运动等。
社区包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以及我们所能遇到的其他人。我们与他们发生着相对直接的相互影响。比如一些青少年抽烟是想得到朋友们的认可,或是想在异性面前表现得很“酷”。
同时,我们所在的大环境借着提倡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来影响个人的健康。比如,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传递酒后不能驾车、吸烟有害健康等价值观。
为更好地说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小测试 你是否拥有健康的生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