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金融则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命脉,当这两者发生联系甚至融合的时候会创造怎样的效果,这在十年前可能还无人知晓。互联网金融横空出世之时,被认为是金融领域革命性的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大门,可以发挥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监管产生的法律风险与自身天然携带的金融风险相交织,通过互联网被无限放大,导致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呈野蛮生长之势,并引发了互联网金融平台频繁“爆雷”,不仅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还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并直接影响了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面对这一情况,国家果断重拳出击进行整顿,查办了一批涉互联网金融的非法集资案件。“运动式”治理虽然效果卓著,但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其中的“罪与非罪”界限并不清晰。如何破解“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魔咒,如何厘清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罪与非罪”的界限,成为了整个行业能否生存、创新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一批具有较强学术性的著作问世了,《互联网金融行为的“罪与非罪”——刑民交叉视野下的问题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徐彰博士的《互联网金融行为的“罪与非罪”——刑民交叉视野下的问题研究》,是在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该书通过刑民交叉的视角系统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行为“罪与非罪”的疑难困惑,既有对经济规律、金融规律与政策的把握,也有对刑事政策的考量,更有刑法教义学意义上的阐释,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并且符合罪刑法定要求的互联网金融“罪与非罪”的界分标准,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出罪路径。该书强调统一法秩序下刑法与民法两大部门法在法益保护上的关系,将满足法治国要求的实质刑法解释引入研究主题中,深刻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罪与非罪”模糊的边界,指出实践中大幅异化入罪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刑轻民思想在作祟,刑法越过了前置的金融法规。作者提倡从形式出罪到实质出罪,最大限度地容忍金融领域的不规范行为,为金融创新发展保留空间。他认为互联网金融“罪与非罪”的实质判断应以法益侵害为标识,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法益具有复杂性,金融消费者的资金安全是核心法益,金融安全是附随法益,而抽象的金融秩序并不是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法益;并提出了非法性的双重检验标准,这些观点引人深思,也将会引起学界及实务界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该书的结构设置和具体论证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刑民交叉这一全新的研究方法有着较好的掌握,反映出其在经济刑法领域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以及长期以来专注于刑民交叉理论研究的扎实理论功底。该书在互联网金融犯罪领域的独到见解,不仅对于实践中化解互联网金融刑事风险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认识和理解金融刑法的法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基于此,我在祝贺徐彰博士《互联网金融行为的“罪与非罪”——刑民交叉视野下的问题研究》出版的同时,也将其推荐给读者,并作此序。

孙国祥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