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攻两川之战是指后唐长兴元年(930)九月至二年二月,后唐军入蜀攻讨两川叛军的作战。后唐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遣军攻灭前蜀后,为建立对两川地区统治,命董璋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孟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明宗李嗣源即位后,为巩固皇位而铲除异己。董璋、孟知祥恐危及自身,遂于天成初年拥兵据险,屡抗朝命,图谋自立。
背景介绍天成四年(929年)五月,明宗为加强对剑南东、西两川的统治,遣客省使李仁矩招谕两川纳贡遭拒后,恐日久生变难制,遂于东川阆(治今四川阆中)、果(治今四川南充北)二州置保宁军,命李仁矩为节度使镇守;另以武信节度使夏鲁奇戍守遂州(治方义,今四川遂宁),并不断增兵,以遏制两川。董璋、孟知祥见状,深为惊惧,暂弃旧仇,联兵反叛。过程次年正月,董璋先于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筑七寨,后又于剑门北置永定关,布列烽火,集聚民兵扼守,以阻后唐军入川。继而,孟知祥约董璋同时起兵,先取遂、阆二州,然后合兵据守剑门,为共御京师军前来解除内顾之忧。九月,董璋率数万兵攻克阆州,杀李仁矩。孟知祥以都指挥使李仁罕为行营都部署,汉州刺史赵廷隐为副使,简州刺史张业为先锋指挥使,率兵3万往攻遂州。夏鲁奇据城固守,遣马军指挥使康文通率军出城迎战,激战中,康文通闻知阆州已陷,亦率所部降,夏鲁奇自杀。明宗得悉阆、遂已陷,命天雄节度使石敬瑭为东川行营都招讨使,右武卫上将军王思同为西都留守兼行营马步都虞候率军入川往讨。时孟知祥以故蜀镇江节度使张武为峡路行营招收讨伐使,左飞棹指挥使袁彦超为副,率水师趋夔州(治今四川奉节),以阻后唐军西进;东川董璋部亦攻占合(治今四川合川)、巴(治今四川巴中)、蓬(治今四川仪陇南)、果(治今四川南充)等州。十一月初十,正当董璋分兵进军黔(治今四川彭水)、涪(治今四川涪陵)二州之际,石敬瑭率军入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十三日,王思同等率前锋军出人头山(今四川广元西南),迂回至剑门南,奇袭剑门关,杀东川兵3000余人,俘都指挥使齐彦温。继破剑州(治今四川剑阁),因大军未至,遂焚庐舍、抢资粮,退保剑门。孟知祥闻剑门失守,即遣牙内都指挥使李肇率兵5000倍道疾行,先据剑州,又遣使至遂州,命赵廷隐率万人跟进,以加强剑州兵力;同时命故蜀永平节度使李筠率兵4000趋龙州(治今四川平武东南),扼守要害,防止后唐军从邓艾故道入蜀。董璋亦从阆州率兵进屯木马寨(今四川剑阁东南)。时屯驻耒苏村(今四川剑门东南)的西川牙内指挥使庞福诚、昭信指挥使谢鳇,闻剑门失守,即率兵干余间道奔赴剑州,傍晚方至,遇后唐军万余从北山而下。庞、谢兵分两路,庞福诚率兵数百迂回唐军营后鼓噪袭击,谢鳇率余众正面进攻,后唐军措手不及,又不明虚实,惊恐而逃,退保剑门,十余日不敢出战,董璋乘机部署赵廷隐与李肇分别列阵于牙城后山及河桥(一说石桥)待击。结果十二月初三,石敬瑭率大军抵剑门,即引兵再攻剑州。及至,令步兵攻牙城后山,被赵廷隐击退;又命骑兵冲击河桥,遭李肇部强弩阻击,难以近前。日暮,石敬瑭被迫撤军,又遭伏击,败退剑门。至二年二月,石敬瑭征讨两川被阻于剑门险峡,难以进军,遂以粮运不继,烧营北归,后唐攻两川以失败告终。
后周攻后蜀之战,是后周世宗柴荣于955年5月发动的一场针对后蜀的战役,该战役的目的是攻取后蜀所占据的陕西领土。战役持续数月,在开始阶段后周方面几乎没有进展,直到956年1月才最终攻陷凤州,后周获得胜利。
战役背景高平之战过后,后周世宗开始有了统一中国的想法。秦州原本为中原王朝故土。契丹灭晋时,后蜀趁中原混战之际,乘机夺取关中附近的秦、成、阶、凤四州。955年3月,秦州部分民众赶到大梁,上书周世宗西征,恢复旧土,被周世宗采纳。此后,周世宗和大臣们讨论了关于四方征伐的问题,最终挑选了后蜀和南唐作为进攻对象,同时也对部分大臣进行了职位调整。周世宗向大臣们询问谁可以向西攻取秦州、凤州,王溥推荐了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双方准备后周周世宗让向训和凤翔节度使王景、昝居润一起准备出征。5月24日,后周军队出征。后蜀后蜀方面,当年3月,在得知了有秦州百姓跑到大梁之后,后蜀皇帝孟昶派遣赵季礼前往秦州、凤州巡视边疆。赵季礼返回后,毛遂自荐,顶替掉了原本驻守在当地的雄武节度使韩继勋和凤州刺史王万迪,担任起了当地最高军事将领的职务。十天后,孟昶派遣枢密院的王昭远前往两州地区安排兵力。6月3日,孟昶派遣捧圣控鹤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李廷圭为北路军首领,左卫圣步军都指挥使高彦俦为招讨使,武宁节度使吕彦珂担任李廷圭副将,客省使赵崇韬为监军。战事经过王景初战即告捷,一举拔掉后蜀黄牛等八个营寨。
战事经过
王景初战即告捷,一举拔掉后蜀黄牛等八个营寨。
后蜀皇帝孟昶听说后周有用兵倾向,派客省使赵季礼前往秦州、凤州巡查。赵季礼自负文才武略甚高,回来后对孟昶说,在秦凤驻守的雄武节度使韩继勋、凤州刺史王万迪都不是带兵打仗的料。赵季礼毛遂自荐,顶替了他们,带领侍卫精兵一千,从成都开赴前线,准备去做最高指挥官。
赵季礼行军到德阳,听说后周已经攻打过来并连拔八个营寨,心生恐惧,不敢前进,“单人匹马”迅速撤回成都。后蜀民众以为他是打败回来的,非常震惊。孟昶问他前线事宜,他什么也答不出来。
孟昶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把赵季礼斩首在崇礼门外。六月初五,后周与后蜀军队在威武城遭遇,后蜀大将李廷圭击败后周,俘获后周军队训练官、濮州刺史胡立等。《读史方舆纪要》谈及威武城:“在(凤)县东北六十里。五代梁贞明初,蜀王建置城于此,为戍守之地”。威武城位于今陕西凤县草凉驿附近,可见后周伐蜀是沿着陈仓道推进的。六月初十,孟昶派遣使者暗中前往北汉和南唐,请他们出兵一起对付后周,北汉和南唐都同意了孟昶的请求。七月二十二日,王景开始兼任西南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任行营兵马都监。到了七月,后周军队在前线一直进展不大。宰相李谷对柴荣说,王景等人征讨后蜀“持久无功”,粮草运输接济不上,不如罢兵。柴荣派赵匡胤到前线视察战况。
赵匡胤深知柴荣抱负,回来后称,秦、凤两州可以夺取。柴荣“接纳”了他的意见,继续对后蜀用兵。
八月,王景率部击溃后蜀军队,俘获三百人。
12日,孟昶派遣武泰节度使伊审征前往前线慰问部队,并同时督战。后蜀大将李廷圭制定了“分进合击、关门打狗”之策,试图切断后周军队的运粮通道,将后周来犯军队包围全歼于凤州城下。
《孙子兵法》指出,“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黄花谷为两山之间狭谷地带,是较为典型的“隘者”地形。“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也就是说,对于黄花谷口此“隘”类地形,如果我军先占领,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等待敌人到来。如果敌人先行重兵把守,我军就不要去主动进攻了。王景用重兵先行占据黄花谷口,在战术上就占领了绝对主动权。为了彻底消灭前来占据黄花谷口的王峦军队,王景又派遣一千士兵迂回到唐仓镇,切断了蜀兵归路。后蜀王峦带领军队来到黄花谷口,发现山谷前面道路封锁,还来不及反应,但听山谷两侧金鼓齐鸣,后周军队如天兵下凡,从草木丛林中接连冒出,紧接着箭矢如雨,后蜀士兵纷纷倒地。王峦知道中了后周军队埋伏,带领军队迅速撤退,奔回唐仓镇。
谁知,守备空虚的唐仓镇也已被后周军队占领,王峦在此又一次被后周军队伏击,在埋伏圈中如惊弓之鸟的后蜀士兵已无还手之力,更无还手之心。王峦被俘后,三千蜀兵也被后周军队俘获。黄花谷之战,成为后周攻打后蜀战争的分水岭。此战之后,后蜀将士大为震惊,军心不稳,驻守马岭寨、白涧的蜀兵听说前线失利,纷纷“退奔”而逃,连蜀将李廷圭、高彦俦也远撤青泥岭。蜀国大将韩继勋更是以秦州城孤立无援为名,弃城逃回成都,留下观察判官赵玭守城。赵玭原本就是前中原王朝(后晋)的旧将,见后周“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于是举城投降,由斜谷出击的蜀兵全部溃退,紧接着,成、阶二州也都投降。周世宗在和大臣们商讨后,任命投降的赵玭为郢州刺史。十月五日,后周百官向周世宗道贺。十月十七日,李廷圭上表后蜀朝廷请罪。二十四日,伊审征向孟昶上表请罪。孟昶没有追究二人的责任。孟昶致信后周朝廷,自称“大蜀皇帝”,周世宗认为这封信完全不合礼节,一怒之下没有做任何回应。孟昶更加害怕,在剑门、白帝城囤积了大量的兵力防守。随着大量征兵,伴随而来的是后勤不足,后蜀开始大量打造铁钱,并且强行从百姓手里强行征收铁器,搞得百姓苦不堪言。十一月,王景带领军队包围凤州,并派韩通分兵到固镇,阻断后蜀军的增援部队。
评价柴荣是五代十国乱世之中难得的有雄心、有策略的贤明之主,即位初年就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立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宏伟夙愿,于是一改周太祖郭威务求稳定的统治方式,在对内深化改革、精兵强将的同时,对外推行武力开边。显德元年(954年)高平一战,柴荣树立了在后周的威信,巩固了其统治地位,“自是政事无大小皆亲决,百官受成于上而已”。在推行招抚流民、广开言路等内政措施的同时,柴荣加快对外统一步伐,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令近臣起草《平边策》。王朴献上的《平边策》深得柴荣欣赏,这篇奇文研讨了唐代以来中原王朝疆土萎缩问题,规划了对外用兵方略,讨论了用兵时机等。在对外用兵方略,或者说征讨顺序上。王朴认为,“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他认为后周与南唐边境线,沿着淮河近二千里,最容易被搅乱。因此,应从南唐的江北(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带开始夺地。得到江北,则南唐江南一带就容易平定。南唐一灭,则岭南(南汉)、巴蜀(后蜀)不需要动用武力,可“传檄而定”。平定了南方,那么幽燕之地必然望风归附,河东(北汉)则可作为最后一步,等到天下平定后,再一举降服。《平边策》的用兵顺序,归纳起来为“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这说明柴荣平定天下,是有一整揽子统筹策划的,并非想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但事实上,柴荣对外用兵并没有完全生搬硬套《平边策》,而是随着平天下的进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后周都城大梁(今KF市西北),是四战之地,四面有敌:西向是后蜀,北向是契丹、北汉,南向是南唐,都是后周的交战对象。后周犹如笼中困兽,不拆除“牢笼”,就难以立国立威。西向,与后蜀以秦岭、陇山(六盘山南段)为界。后蜀边界线已经推移到秦岭山脉北侧,关中与巴蜀、汉中之间的战略要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几乎都控制在后蜀手中。后周凤翔与后蜀秦州仅有一山之隔,从秦岭山脉顺势俯冲而下,将对后周关中地区形成极大威胁。自古以来,关中不安、汴洛摇撼。柴荣对外用兵之前,必须要平定秦、凤二州,在西线建立牢固可靠的防御带,巩固后周在关中地区的统治,进而确保中原西部战略安全。南向,与南唐以淮河为分界线。江淮一带,大多为平原,物产丰富,是难得的补给粮仓。此处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分布,有着广阔的沼泽地带。淮河上的军事要冲,东边为楚州(今江苏淮安),西边为怀远(属濠州)、寿州、正阳等地,这些要冲都在南唐控制范围内。南向方面,后周面临南唐极大的战略威胁。夏秋时节,江淮水运虽然非常便利,但是北方的骑兵、步兵活动则大为受限,柴荣对南唐用兵,理应在冬季。北向,为契丹和北汉。高平之战后,北汉一蹶不振,继任的北汉主刘承钧选择休养生息、闭国自保,且后周与北汉相邻的晋州、潞州相对而言有险可守。契丹占据着幽燕十六州,获得了中原王朝北疆的防守重地。失去幽燕,契丹骑兵可快速南下奔袭大梁,届时后周岌岌可危。北向方面,后周压力也很大。对于后周,庆幸的是,当时辽穆宗耶律璟昏聩残暴,整日大醉不醒,契丹国内政权混乱、政权叛乱不断,是辽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柴荣正是看准了这个时机,选择西征南伐。由此可见,柴荣如果倾其国力、穷其兵马,对后蜀进行毁灭式打击,极容易被其他国家背后插刀、趁虚而入,致使大梁陷入险境。历史也是如此,在柴荣攻打后蜀时,后蜀向南唐、北汉发去了求救信,两国也都同意攻打后周。南唐皇帝李璟多次欲图中原:“乃眷中原,我之故地也”,在这种情况下,柴荣在巩固了与后蜀的边境线后,马不停蹄发起了对南唐战争。南唐才是柴荣真正的战略目标,攻打后蜀只是为进攻南唐铺平道路。
宋灭后蜀之战是北宋统一战争中,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王全斌与副都部署刘廷让等分率军两路合击,攻灭后蜀的作战。发生在乾德二年至三年(964-965年)。
战争背景
建隆四年(963年,注:当年十一月改元乾德)三月,赵匡胤灭荆、湖后,占据长江中游战略要地,切断了后蜀与南唐的联系,遂策划攻蜀。令张晖为凤州团练使,得蜀国虚实及山川险易;加紧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命诸州造轻车,以供山地输送之用;设西南面转运使,作攻战的物资准备。
后蜀主孟昶闻宋欲兴师,初欲纳宰相李昊向宋廷纳贡、以求偏安自保的建议;乾德二年(964年)十月,经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力谏,乃决计严兵拒守,并遣使赴北汉,约其联合攻宋。后蜀使者中途投宋。战争前奏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赵匡胤发兵5万(一说6万),分两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彦进为西川行营凤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率北路步骑3万,自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归州路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率东路步骑2万自归州(今湖北秭归)溯江而上。
战争经过
两路出师
宋军两路分进合击,直指成都。孟昶为抵御宋军,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率兵3万自成都北上,扼守利州(今四川广元)、剑门(今剑阁东北)等要地;另以韩保正、李进为正副招讨使,率兵数万趋兴元(今陕西汉中),加强北面防御;东面仍由昭武节度使高彦俦等扼守夔州(今四川奉节)。[3]乾德二年(964年)十二月中旬,宋北路军进入蜀境,攻克兴州(今陕西略阳),败蜀军7000,继克石圌、鱼关(约在今略阳与勉县间)等20余城寨。蜀将韩保正闻兴州失守,弃兴元,移师西县(今勉县西),以数万人依山背城,结阵自固。
北路取胜宋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率军乘胜进攻西县,击溃蜀军,擒韩保正、李进等,继越三泉(今宁强西北阳平关),直趋嘉川(今四川旺苍嘉川镇),俘杀甚众。韩、李余部为阻宋军南进,烧断栈道,退保葭萌(今剑阁东北)。时王昭远、赵崇韬率军据守利州城及其以北的大、小漫天寨诸要点,阻击宋军。利州在嘉陵江东岸,群山环绕,地形险峻,是入蜀的咽喉要地。王全斌鉴于栈道断绝,难以直进。[5]命崔彦进率兵一部抢修栈道,进克小漫天寨;自率主力由嘉川东南的罗川狭径迂回南进。两路军于深度(小漫天寨南嘉陵江渡口)会师,并夺占桥梁。旋又分兵三路夹攻大漫天寨,大败蜀军精锐,俘义州刺史王审超等。王昭远、赵崇韬率兵出战,三战皆败,遂于桔柏津(今广元西南嘉陵江渡口)渡江,焚浮桥,退保剑门。宋军占利州。
东路入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二月下旬,刘光义率东路军,入三峡,连破三会(今四川巫山东北)、巫山等寨,杀蜀将南光海等,擒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弘,歼水、步军1.2万余人,夺战舰 200余艘,乘胜向夔州急进。夔州为巴东之咽吭,蜀军于城东设锁江浮桥,上置木栅三重,夹江列炮,防御甚严。刘光义军进至浮桥东30里处,为避实击虚,舍舟登陆,夺取浮桥,水陆配合,一举攻破蜀军防线。夔州节度使高彦俦认为宋军涉险远来,利在速战,当坚壁固守。监军武守谦不从,率所部千余人贸然出战,大败而归。宋马军都指挥使张廷翰率军追击,突入城内。高彦俦力战失败自焚。宋军占领夔州后,沿江西上,收降万、开、忠、遂(今四川万县市、开县、忠县、遂宁)等州,直逼成都。
后蜀降宋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初,孟昶闻王昭远等败,惊惧之余,遂命素不习武的太子孟玄喆为元帅,率甲兵万余,增援后蜀的重要屏障剑门。时宋北路军已占剑州(今剑阁)以北的益光(今广元西南昭化镇)。王全斌知剑门天险,不易强攻,命史延德率兵一部,经城东南来苏小径迂回至剑门南,自率主力从正面进攻。
王昭远闻宋军将至,仅以偏将守剑门,自率主力退保汉源坡(今剑门东南)。宋军前后夹击,速克剑门,并趋汉源坡。王昭远惊惧,战守无方。赵崇韬布阵迎战,战败被俘,损兵万余。王昭远亦被宋追兵俘获。正月十九日,后主孟昶见大势已去,举城降,后蜀亡。
战争结果
宋军乘胜占领剑州。孟玄喆至绵州(今绵阳东北),闻剑门已失,弃军仓皇逃回成都。宋军两路先后进抵成都。十九日,孟昶举城降宋,后蜀灭亡。
战争评价
此战,宋军战前准备充分,洞悉敌情、地形,部署得当,战法灵活,居于主动,大获胜利。后蜀分兵防御,军无斗志,招致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