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学校要有特色吗?

关于学校特色,有人说,应该有。也有人说,没必要,“没有特色就是特色”。

“特色”,《现代汉语词典》给予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百度百科给予的解释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我认为,学校办学还是要有点特色。我们国家中小学千千万万,如果都是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那就会活力不足。在办好学校的同时,把自己的长处凸现出来,形成一种特色,自然是一件好事。从办学的角度来看,特色是学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学校的共性是学校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及学科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性是社会认同的标志。个性则是学校从自己的实际和追求出发,选择的学校发展切入点。个性一般是社会选择的标志。共性是基础,是每所学校都应达到的,优质均衡就是这个道理,而个性就像锦上添花。

对于学校“特色”,我以为有四点很重要。一是学校特色的形成,或与学校的历史有关,或与学校的文化有关,或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关,或与学校的办学模式有关,或与学校的社会环境有关,或与教育对象有关。二是学校特色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三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要建立在学校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能忽视共性,为特色而特色。四是学校特色也有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就拿南山二外来说,办学伊始,我们就把外语(主要是英语)教育和民主开放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选择外语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是因为政府给学校办学的定位就是以外语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命名就决定了其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就是突出外语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初中部构建了T—S—L—D教学策略(T: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任务型教学法;S:shared-learning,以小组活动为主的分享式学习;L:leaders-led,学生民主管理;D:discovery,发现中学习)。小学部探索了“兴趣·情景·活动”教学法和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法。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开发了中英文校本德育读本、家长学校系列教材以及“新派故事汇”“‘读’步天下”等多门校本课程。英语教研组在学校创设了浸入式英语环境,以英语歌曲代替课前铃声,每天中午有肢体语言英语。校园环境布置、班级文化、大型活动主持等都采用双语。在浓郁的英语环境里,学生沉浸其中,在生活中习得英语。学校加入了国际学校联盟,与多所国外学校结成姊妹校,接待了20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学校的外语特色不断得到强化与发展。

选择民主开放作为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决定的。当今社会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愈加频繁,开放成了必然。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特点之一就是开放包容。学校在开办时,上级领导希望我们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于是,我们把对外开放、对内民主作为管理上的特色。在很短的时间内,学校的“四方会谈”等活动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学校风清气正,关系和谐。记得我们有个规定,正副校长都要有一个英文名字,师生要用英语名字称呼他们。比如,我的英文名是Jack。尽管因为习惯的惰性,总有些老师和学生不遵守,但依然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民主探索。

如果说上面的特色是“预设”的话,南山二外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德育模式则是一种“生成”。

“父母就是一本教科书”,“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晓这个道理,他们也在艰难地让这本书和这所学校为己所用,但一堵矮矮的校园围墙把校园和这本教科书、和社会隔开了,使它们失去了发挥教育作用的机会。在学校民主办学、开放办学的过程中,南山二外德育处和班主任们选择冲破传统的围墙障碍,他们懂得,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社区一个也不能少。他们让学校、家庭和社会联手,探索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德育新模式,让孩子们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这个德育新模式也是办学三年间一步一步完善的。老师们先从班级文化开始,然后家校合作,最后走进社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新模式,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相配合,共同谱写出一首和谐的德育乐章。2008年,深圳市德育工作会议在南山二外召开,推介了我们的德育工作。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为标志的德育,成为学校的又一大特色。

所以,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一定是基于学校,一定是需要时间的。

学校办学特色一旦初步形成,就要保持与发展,使之成为学校的传统与风格,这就是学校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