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爆竹声中一岁除
- 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
- 一定是起风了
- 1850字
- 2024-02-04 22:50:31
新婚后的日子过的很快,自那日王家家宴,转眼一周便过去了,期间司马昱回信,请王凝之年后到建康长议钱唐之事。
另外,谢道韫的母亲阮容,王凝之亦友亦属的好友刘宏青、刘越等人皆有来过,前者和女儿叙旧,后者汇报工作,聊一聊思想上的问题。
公元351年,是王凝之来到东晋的第二个年头,即永和七年。
这一年,司马昱的心腹,东晋的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的殷浩,正在磨刀霍霍,意图通过北伐削减桓温的威望,以及收复故土。
这一年,大司马桓温多次请辞北伐,均遭朝廷拒绝,同时朝廷对他已不能征调如意,但求羁縻而已。
即便是现在的桓温,治下仍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军卒,已是半独立的状态。
更不用提几年后,司马昱、殷浩等人谋划的北伐失败,桓温顺势废黜,彻底掌握朝政。
对于王凝之来说,这一年是新的开始,围绕钱唐的撤县设郡、休养生息、大训军这三件大事。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王凝之需要的是积蓄力量,所图不过是在殷浩北伐之际,打出一支强军。
至于之后的事情,便不好预测了,王凝之只能做到这里,到时是否功成名就,也或许与殷浩一样惨遭失败,他也说不准。
这一年同样是战乱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相互争战,其中后赵亡国,前秦建立,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自此诞生。
前秦最强盛的时期,在二十年后,疆域之广阔,后面的北魏、北周也不能及,史称“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
当下,北方的前燕、前凉、代国、仇池国、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站端四起,民不聊生,这是一个不幸的时代。
但对于力图结束历史上长达几百年的分裂,重新大一统的符坚、王猛、桓温等人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时代。
正月初一,会稽城灯火通明,家家户户贴桃符,放鞭炮,一片祥和的喜气洋洋之景。
一座偌大的府邸中,数百名下人领着年货回家,脸上的欢喜止不住,一个劲的向家令毕生言谢,今年的年货比往常丰厚了两倍不止。
家令毕升奉王凝之之命,将他去年升任散骑常侍时,褚太后赏赐的钱财拿出,买了千斤白米、羊肉等年货分发。
繁华的街市上,有形形色色的行人,最活泼的莫过于孩童了,他们成群结队,穿着母亲亲手织的干净衣裳,四处闲逛。
他们一边放着竹炮,一边吃着江南特产甘蔗,嘴里说着会稽特有的方言,在路上走走停停。
这是他们最快乐的一天,不用帮家里干活,不用挨父母的骂,只管开怀的四处游玩,吃着好吃的食物。
到了晚上,他们会成群结队的来到江面,看花灯遍布的江水,看画舫中花枝招展的俏美女郎。
而王凝之的一天,也是如此的充足。
白日,早晨跟着王羲之拜神祭祖,谢道韫穿衣起床了,和她贴桃,闲坐亭中吃茶、练字。
正午与家人吃团圆饭,到了下午则聚集写起了诗篇,母亲悄悄离开,独自去到寺庙拜佛。
祝英台如约而至,来到府邸和谢道韫一起过元辰,二人时而应景吟诗,时而论道,一直持续到了晚上。
晚上的时候,谢道韫原先黯然的神色,突然变的开心起了,她虽然想念家人了,但有王凝之和祝英台的陪伴,却也没那么落寞了。
三人结伴来到一座人山人海的河桥边,这里有许多男女情郎,看样子是这个好地方。
五颜六色的花灯漂流在河中,原本暗淡的河水竟变得通红了起来,顺流而往,不知最终会飘往何处。
随着河中漂游的花灯越来越多,一眼望去,全然灯火通明,像是一盏巨型的明灯漂流,引着围观众人连连赞叹。
王凝之难得如此轻松,一个晚上,只是与谢道韫和祝英台猜灯谜、放花灯,在河边散散心罢了。
倒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趣事,唯一一个好事,便是和谢道韫、祝英台一同牵手了吧。
东晋偏安南方,少有战乱,相比北方诸国来说比较安稳,可以过元辰这个盛大的节日。
夜晚的时间并不漫长,随着鞭炮声消散,月亮偷偷藏匿,很快便过去了。
翌日清晨,天色仍旧灰暗,人们在睡梦中缓缓起来。
雾霾笼罩整个会稽城,今天是正月初二,王凝之早早起床,穿了一身大袖衫衣,来到院中闲庭信步。
忽然,一阵轻盈的脚步声响起,谢道韫不知何时起的床,悄悄来到了王凝之身旁。
“夫君这么早在院中散步,在想什么呢。”谢道韫轻声说道。
王凝之看向身袭素白纱衣、眉目淡淡的谢道韫,笑回道:“闲来无事,便想着来院里走走,韫儿怎么出来了。”
谢道韫眠了眠唇,说道:“刚睡醒就发现某人悄悄溜走了,能不出来找找吗?”
又道:“好在找到了。习惯每天晚上与你入睡,早辰床上忽然少了个人,倒觉得空荡荡的。”
王凝之黑白眸子微抬,扫看空中,说道:“院里清凉,天空薄雾有意境,适合辰时闲步,自比房中要自由的多,韫儿和我一起走走吧。”
“好啊,走吧,还要和你说说钱唐之事呢。”
新年的余温仍旧,辰时,王凝之与谢道韫携手闲步,打情骂俏,在庭院玩闹了一会。
最后又读了会儿书,便去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