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在新闻逆向中取胜

新闻稿怎样才能刊发,这是一个让很多新闻工作者、基层通讯员乃至管理层都非常头疼的问题。不以上稿为目的的写稿、投稿显然毫无意义,只是,新闻上稿又谈何容易,方法在哪里?

权威性的报道,对提升报道对象内质外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全国性权威报刊,作为基层单位新闻工作者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兵家难争之地”。就像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权威报刊上稿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稿件刊登,需要非同寻常的能力和技巧。但是,很少有人会告诉你这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和技巧,因为,这需要实战和实绩来证明它的可行性,需要通过一种新闻逆向思维来获得,而传统的培训方法难以传授这种底层实战的知识和经验。

新闻稿件是刊发在权威的媒体上还是刊发在自家的“黑板报”上,这其中有天壤之别。判断一篇基层通讯员新闻稿件的价值,往往是看它能否受到权威媒体的瞩目,被权威媒体采用,甚至在媒体的征文中获奖。判断一名基层通讯员的新闻报道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他在权威媒体上的发稿能力,当然,这也影响甚至决定着其所在单位的新闻报道能力。

记得有一位省级行业新闻主管部门负责人曾深有感触地说:“上行业权威媒体比上省级党报更难。”是的,确实是这样的,毕竟全行业每个省报道的内容都比较相似,竞争力也不相上下,行业权威报道的竞争非常激烈,版面就那么几个,僧多粥少,你要把大家都在做的同样的事报道出去、报道出影响,很难。

而作为一个省来说,这个行业你就一个,本行业省级单位也就一个,在报道资源上来说你有绝对优势,而且省级媒体就在你身边,也方便做好报道的辅助工作。

所以说,重点将被行业权威媒体认可的新闻稿件特别是直投稿件作为示例讲解,是一种非常贴近企事业单位通讯员实践且能更好地结合专业理论与工作实际的新闻培训。而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新闻报道的示范方面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和借鉴性。所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旦有了“飞架”之“桥”,方法就易掌握,“通途”就会出现。

浏览各个售书网站上的新闻类书籍的客户留言,反映最多的就是没案例或者案例少,或者案例不切实际,为什么?因为书籍作者一般并没有基层报道经验,也就不会有基层上稿案例,基于大量基层案例的高效新闻培训,也就同样很少。

一方面,我们在做新闻培训的时候往往因多年传统的常规培训而固定思维模式,很难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能做这种培训的人很少,对授课者的选择基于其在行业权威媒体的发稿量和发稿档次、征文获奖数的判断,也就是要想成为授课者,必须用稿件说话,用事实说话。作为企事业单位的基层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往往需要一种攻略,而这种攻略是一种新闻逆向思维,按照这种思维,目前通讯员培训形式已经进入创新时代,而与之相匹配的创新培训教材却还基本空白。这是因为,权威且有话语权的专家众多,而资深的基层新闻工作者太少。

每年,企事业单位都会举办一些新闻类的培训,根据授课人身份,讲课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从新闻本身的专业角度来讲,也就是自上而下的角度来讲,这类授课更多的是从教材的新闻理论概念或者媒体对新闻稿件的要求角度来讲,理论上比较专业,对很多半路出家的通讯员来讲知识比较深奥,难以掌握甚至无法领会;同时,这种讲课作为授课者来讲,所讲知识内容离基层通讯员这个层面比较远,中间至少还隔着通讯员所在单位和上级单位,二者视野相隔太远,很难产生共鸣、呼应。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据很多通讯员反映,作为媒体,平常接触的新闻题材比较宽泛,报道的内容、讲解的范围也比较宽泛,很可能针对性不强;而作为基层企事业单位的通讯员,他们平常接触到的也就是一些本职工作和身边事,需要报道的也就是这些事,他们需要学习、想要学习的基本上也就是对这些事的报道技巧,新闻培训说得太多、太宽,不仅意义不大,还容易让他们陷入困惑。

而另一类培训,则大多会根据新闻宣传会议精神和文件精神进行学习宣贯和工作布置,这种会议性的培训严格来说不属于专业培训内容。当然,其中也许会有一些专业的内容,也许有对基层稿件的讲解,但往往又囿于专业理解程度不足而缺乏真正的指导价值,或者浮光掠影,让通讯员感受不深刻。

在近年的常规化新闻培训中,甚至还可以看到高校新闻专业教授将几十年前新华社对某人追悼会的报道案例作为企业基层通讯员新闻培训的重点讲解内容。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讲课有用吗?有益吗?这折射出这个时代新闻培训的尴尬。

常规新闻培训,对于企事业单位基层通讯员来讲,在肯定其意义和收获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我深感传统的常规新闻培训不能真正满足基层通讯员的需求,他们更需要的是专业与实际相结合案例的新闻培训,是既不会远也不会偏的讲解,要一说就懂,一懂就会,一会就专,一专就能上稿。

从新闻主管部门到基层通讯员,都渴望易懂实用的培训。多上稿,才能让大家更有成就感,才更能把某些竞争激励性的指标给提上去。

所以,当上级新闻培训班邀请我以行业权威媒体“发稿大户”身份,进行题为“怎样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主题授课时,我深感机会难得。这是国网湖南电力新闻培训班首次邀基层单位新闻工作者授课,也是这次培训班中唯一的基层单位新闻工作者授课,授课目的是增加基层单位新闻工作者在以《国家电网报》为核心的权威行业媒体的上稿量,新闻工作者在权威行业媒体的上稿愿望也由此可见一斑。

这次培训说明,基层资深新闻工作者主导的培训,在整个培训体系中已同样重要,不可或缺。

要增加新闻发稿量和扩大影响力,必须不断学习,坚持不懈。至今值得回味的是,2014—2016年三年间,我不断探索,在5家电力行业权威媒体举办的新闻征文比赛中均获奖。在发稿量方面,我所负责的新闻部门《国家电网报》发稿量一直稳居国网湖南电力系统各单位首位,最多时月发稿量达13篇,即平均不到两个工作日一篇,我至少两个年度被《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中国电力新闻网等行业权威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这也是这次培训班打破惯例邀请我讲课的重要原因。

这次培训班后,有的资深通讯员给我以“讲得很好”的赞许,但举办者表示对我的讲课“不满意”,认为还是讲得太“高远”,应该多讲一些更加直接的写稿、投稿技巧,多来点“干货”。确实,一个小时的授课时间讲不了多少东西,而我遵循程序,开篇讲了新闻工作基础、新闻报道理念、新闻宣传方向及一些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之类的“高深”道理。

大家急于通过此次培训取经而大量上稿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时间有限,来不及展开细讲。

所以,有了今天这本书,这也是本书诞生的初衷。这是一本由下向上、从基层视角向高端媒体的实用型书籍,以我本人不同时期发稿的大量案例说“法”,非常直观地向大家介绍一个通讯员、一个单位,如何立足自身、立足本单位本岗位高水平地做好对外宣传报道,提升内质外形。因此,本书既可作为新闻实训的创新型教材,也可作为启迪管理层文化思维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