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有准备的父母,让孩子快乐成长
- 唤醒孩子的内心:做点亮孩子心灯的智慧父母
- 崔进编著
- 8855字
- 2023-05-12 09:53:25
从宝宝一声啼哭落地之时,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父母,我们的肩上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有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孩子成长阶段的特点,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孩子成长路上的问题。只要父母不打盲目仗、准备充分、用对方法,在孩子遇到困惑和烦恼的时候,就不会手足无措。
三重门和三个维度空间
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陪伴一个小生命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学会自主进食到独立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成长与蜕变,正是生命发展的一场奇妙旅程,父母们要一步一步地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参与并成就其成长。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他们或许会成为敢为人先的科学家、杰出的企业家、文采飞扬的作家……而在当下,他们还只是需要依偎在父母臂弯里的孩子,我们需要为他们的人生注入更多的能量,让他们的生命逐渐丰盈,让他们的精神更加富足,让他们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拥有明确的理想,然后有能力去跨越成长路上的沟沟坎坎,有实力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最终实现身心的真正强大。
那么,想要孩子能披荆斩棘、智慧前行,父母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呢?
我们要做有“底气”的父母,要知道教育是面对未来的。最好的教育不只是道德与认知方面,还需要父母多维度地去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历程的具体特点,这样在遇到问题和困惑时,父母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幸福感。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定义来说,孩子的成长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1.生理发展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孩子,身高、体重、大脑和激素水平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动作变得敏捷,语言也变得更精彩,眼中世界充满了未知的神秘和活力。
2.认知发展阶段
这里指的是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此时,他们对外界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开始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同时也开始下意识地去记忆或关注很多东西,并全然地沉浸其中。
3.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与社会产生了关系,会下意识地去了解和观察身边的人,并开始认同一些人或排斥一些人。在这个判断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认识自我,也是其建立人际关系的开始。他们开始学着与更多的人交流、发展友谊、分辨是非对错、树立道德底线,让自己的行为更符合正确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这三个维度是紧密连接缺一不可的,它们互相促进、彼此交织、催化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孩子成长的完美体系。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能提前了解这个过程,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在这每一个阶段中,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例如丰盈孩子的精神、强大孩子的内心、树立孩子正确的三观等,增强孩子应对困境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困境,增强他们的斗志,建立他们对未来的期许,为孩子的情感与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实,这就像人生历程中必须经历的“三重门”,每一重门的背后,都藏着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们就这样站在孩子的身后,见证着每一重门后的惊喜,当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出耀眼的光辉时,父母们内心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在每一重门中都有孩子要完成的任务,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提前做好哪些功课呢?
在生理发展阶段,最需要父母做的事情是给孩子补充营养,帮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父母要鼓励孩子多锻炼,和他们一起探索世界,源源不断地激发他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活力。建议家长可以多和孩子做互动游戏,特别是提高行动力的技能游戏,这样既有助于强健身体、开发大脑潜力,还能增进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意灵感。
在认知发展阶段,需要父母不断地提升孩子的记忆力和创造力,这是一个脑开发的重要过程,也是不断和孩子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互动交流的智慧,比如可以多借助有趣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学习很多东西,或者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反复演绎,既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还能使其获得成就感。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关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并告诉他们这个领域内有哪些出色的人物,发生了什么奇妙的故事,无论是人文、历史,还是一些科普故事,越生动地描绘就越能强化他们的记忆。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开始对身边的很多事情产生兴趣,会思考并提出问题,而求知的欲望会促进孩子对这些领域知识的丰富和深化,可以越发地让他们体验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阶段,孩子们会感觉自己玩儿没意思,甚至有点儿孤单,迫不及待地想拥有更多玩伴,于是他们开始主动与外面的小朋友产生社交关系,然而在交际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惊喜或失落。这时候,就需要父母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赢得更多友谊的同时,使其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交流拓宽朋友圈的方法,帮助他们与吵架的小朋友握手言和,让孩子知道怎样成为最容易相处的人,怎样把握好社交的主心骨,积极地帮助别人的同时,又不至于对任何人产生依赖。这些社交的技巧和方法,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都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友谊。
每一个阶段中父母要做的事或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都会让孩子受益终身。而父母与孩子之间这些点滴的相处日常,日后回忆起来将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故事,也是孩子长大后值得回味的经历。
当父母的爱与智慧同行时,你就能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在你们有形或无形的培养中拥有了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这足以让他们未来的人生充满力量并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也是身为父母者此生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成长的烦恼,可都不是小事情
不知道多少孩子是听着这样的歌长大的:“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成长中的那些烦恼都是幼稚的表现,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但是倘若我们能静下心来认真思索它们存在的原因,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烦恼都是非常值得推敲的。
曾经有一部名叫《刺猬的优雅》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年仅11岁的女孩,因为觉得生活了无生趣、看不到未来,所以想在自己生日当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而她之所以留给了自己富裕的时间,是因为不想就这样随随便便地死去,她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点儿什么,于是每天都围绕着一台摄影机。在整部影片里,小女孩的世界充斥着淡淡的忧伤、绝望以及一系列琐碎的烦恼。荒谬的是,她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她的变化,依旧像往常一样生活,每天的日子一如既往地平静,没有任何人察觉出小女孩的情绪,也没有人关注这个幼小的生命每一天都在思考什么、内心在经历着什么。
无独有偶,曾经有一位幼儿园园长讲述过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当时我正在给中班的孩子上课,像往常一样,我询问每个孩子的理想,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说起了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有的想当飞行员,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成为作家、医生……这都无可厚非,但是轮到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的回答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叹号:“人生有什么好过的,活到最后还不是一个死嘛!对我而言,长大并没有什么意义,我长大以后,就是想跳楼自杀。”听到这样的话,你能想象我当时惊讶的神情吗?我嘴巴张得老大,紧张地问道:“亲爱的,你到底在家里都经历了什么?”
后来我找到她的父母,询问这个孩子到底在家里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悲观的想法。可孩子父母一脸纳闷儿的样子说:“她在家一向都很乖,甚至很少说话,说话也是跟自己心爱的洋娃娃在那里自言自语,我们都觉得她跟自己玩得很开心,所以从来不去刻意打扰她。”“那她为什么会在表达理想的时候说出那么悲观的话呢?”我问道,“她还只是个孩子,怎么就这般消极厌世呢?”“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孩子妈妈说道,“她确实很关注电视里一些自杀的镜头。有一次我看到她在自己的屋子里模仿,便问她在干什么,她马上恢复了常态,说没什么,只是在跟自己玩儿。”“天啊!”我大声叫道,“这实在是一个太可怕的开始,你家宝宝的危险烦恼开始了!你们必须设法干预,尝试着成为她的玩伴儿,而不能只在她身边,根本不知道她每天在想些什么。”
听到我的话,孩子父母也变得焦虑紧张起来,他们知道,这绝对是很严重的事情。真的没想到,自己家洋娃娃一样的女儿,这么小的年纪就有了这样可怕的想法。人生没有意义,从生到死,这样的烦恼成年人思考起来都会吓人,更不要说这么大点儿的孩子了。
于是这对父母开始尝试着跟孩子沟通,没有责备,没有强势,只是针对生死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来缓解她的烦恼。父母对孩子说:“如果长大以后的理想就是跳楼自杀,孩子,那你有没有想过你会失去什么?”“失去什么?”女儿摆弄着洋娃娃问。
妈妈说:“你将看不到手中的洋娃娃,也将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一切你所爱的事物都会从你的世界消失,你每个星期都要去的游乐园,也将不复存在。那时候就是你孤零零的一个人,没有意识、没有思想、不能再行走,甚至很可能还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期的问题,而爸爸妈妈没法儿帮你,因为爸爸妈妈还没有经历。就死亡这件事,那还是一段很遥远的路,我们需要一点点地去理解它,而不是在自己本应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用它来终结一切。”听到死亡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多麻烦,小姑娘流下了眼泪:“我不想死了,死太可怕了!”
“但这也没必要成为你的另一项烦恼。”爸爸说道,“因为你还有足够长的时间投入生活,电影有开头、有结尾,你现在连头都没开,过分地想结尾有什么意义呢?现在对于我们的乖女儿来说,最需要的是更好地享受生活。”之后,爸爸妈妈经常带着女儿出去玩儿,让她全然感受世界的美好,避免她无意识地接收到负面信息。很快,他们发现女儿爱上了音乐,并信誓旦旦地说:“未来我想成为一名音乐家!”
孩子成长的烦恼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左右他们对待人生的观念,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提起高度的警觉,及时与孩子探讨交流。我们可以成为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一边提出问题,一边感受孩子的世界。我们可以将这种沟通变成有趣的游戏,在孩子的滔滔不绝中探听虚实,一旦发现一些特别的症结,就要快速采取措施予以疗愈干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朝着良性的方向成长。
总而言之,成长无小事,孩子面对生活的任何困惑与烦恼都需要父母认真对待,倘若我们始终对他们的烦恼一无所知,一旦问题开始严重,再想弥补就为时过晚了。养孩子如同精心培育花草一样,家长希望它能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想要90分的孩子,家长就要付出120分的努力。
锁定症结,有备无患巧出招
你是否也经常感觉到自己在批评孩子时总说不到点子上,明明孩子在探索世界,我们却觉得他们在给自己添麻烦。每当孩子稍有动作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就会咆哮起来:“你能不能少给我闯点儿祸啊!”可此时的孩子,面对我们的暴跳如雷,却是一脸困惑,他们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反而觉得父母有这样激烈的情绪实在太奇怪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总试图把孩子的责任转嫁到别的地方。比如床沿磕到孩子的脑袋,孩子因为疼痛哭泣,父母会瞬间拿起扫把狠狠地敲击床沿,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你看看你,把我家小宝贝都弄哭了,看你下次还敢!”于是在潜意识中,孩子就开始产生这样的意识分析,生活中发生的事一旦出现问题,责任都在于别人,而不在于自己。
这看似解放身心的逻辑细思极恐,我们不妨设想,如果这样的逻辑一直延续到孩子长大,那么日后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会采取怎样的方式面对呢?是拿出挑战的勇气,还是第一反应是把责任推脱给别人?从成人社会的视角看,我们会更愿意接受谁而排斥谁呢?种下了因,通过意识就酿造成了异样的果。当孩子长大后出现了性格或行为偏差时,有些父母找不到症结所在,其实早在那些看似无心的举动中埋下了因果的种子。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能洞悉症结的人,需要精准地把握自己给孩子传递的信息,不仅要规范他们的行为,还要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在问题产生时,我们要帮助孩子形成分析、解决、应对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逃脱问题。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景代入,也是作为父母对孩子最有爱的真情投入。
淼淼今年5岁,有一次妈妈带她出去玩儿,她不小心绊到石头摔了一跤。因为疼痛,她顿时坐在地上哭闹起来,然后把渴望同情的眼神投向了妈妈。妈妈看了看淼淼摔伤的地方,又看了看淼淼说:“宝贝,还好吗?妈妈给你吹一吹,看看那些疼痛的小地方都安静了吗?”“妈妈,我被这个该死的石头绊倒了。”淼淼指着石头愤愤地说。
“哦,是这样啊,妈妈知道原因啦。”妈妈一边说一边捧着石头问道,“‘石头石头,你出现在这里多久了?'‘啊,很久了啊!'‘你是不是特意在这里等着绊倒一个孩子啊!'‘真冤枉我了,是有一个工人叔叔把我遗留在这儿,我就一直静静地躺在这儿。'‘哦,那么说,是因为这个小朋友没有看到你才摔倒的啊!'‘嗯,是这样的。我看到她跑过来,可是我自己又不能动,所以她一脚踢到我身上,自己就摔倒了。'‘嗯,那你并不是要负完全责任的人哦!'‘嗯,对的对的,谢谢妈妈明察秋毫。'”在完成这样自问自答的对话后,妈妈把石头放下对淼淼说:“宝贝,妈妈查清楚了,这件事是因为你没有看到路上的石头,所以才摔倒的。那么,责任是不是在于,你没有低头把路看清楚啊!”
“妈妈……”淼淼见势头不对赶紧撒起娇来。妈妈说:“看来你已经知道真正的问题在哪里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以后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你看你看石头又说话了:‘其实一开始我距离淼淼是十万八千里的,她只要低头看我一眼就完全能躲开,我使劲儿地喊,离开我远一点儿,结果她就是没听见,看来我的声音她是听不见的,能不能不摔跤也完全是由她自己把握的。'”
淼淼听着妈妈的话,慢慢停止了哭泣,并对妈妈说:“石头真的这么说吗?”“当然,妈妈刚才跟它说的话,你应该都听见了啊!”妈妈说道,“宝贝,告诉妈妈,下次再出来玩儿首先要记住什么?”“不乱跑,看着脚下的路,躲开石头。”淼淼说道。妈妈说:“对嘛,那如果妈妈带淼淼在马路上走的时候,淼淼要不要乱跑啊?”“不要!”淼淼说道。“为什么啊?”妈妈问。“因为马路上的车开得太快了,我把握不了。”“对,淼淼真是太棒了,妈妈给你点赞鼓掌,一会儿我们去吃个冰淇淋吧!”
其实,一个小小的情景代入就能很好地树立孩子的正确信念,我们只需要帮助孩子以客观的方式看待问题,责任与担当也就自然能在心中开花结果。这时父母还需意识到,过分地指责或安慰都没有意义,一定要戳中问题的核心,然后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在满心关爱的同时,还要理智面对。孩子在这样有爱的正确引导下,错误的观念很快就会被转变,这或许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初始教育,也是赋予他们人生最好的礼物。
放大格局,该出手时再出手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年龄还小,让他做什么事都不放心,只能自己亲力亲为;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宠爱,什么事都不用孩子去做,自己大包大揽。于是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祖宗”,除了必要的学习功课以外,什么都不需要他做。
直到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漫不经心地说:“妈妈,我鞋带又开了,帮我系一下。”“爸爸,我渴了,帮我倒杯水。”“妈妈,我衣服放哪儿了找不到了。”……这时候,父母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孩子已经将所有能做的事都转移给了父母。这样的“包办心理”让孩子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能力,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别人口中的“巨婴”。不仅如此,孩子过于依赖父母,日后会习惯性地寻求庇护。在他们心里会认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有别人来帮忙,根本不用付出思考和行动。这该怎么办呢?
其实,教育孩子这件事儿,父母一定要放大格局。换言之,就是尝试着对孩子遇到的小麻烦视而不见,让他去独立思考并主动解决。有时候,父母的包办反而会阻碍孩子迈出独立的脚步。当孩子毫无头绪地寻求帮助时,我们要做的是站在背后给他鼓励或提出建议,而不是直接上手替他去完成。父母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可以做孩子生活中的军师,在他迷茫时适当地出谋划策,绝不是做一个时刻跟在他身后的保姆。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社会的个体,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
涛涛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童年不知愁滋味的他,在家里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用他做,他认为自己每天的任务就是玩心爱的玩具。有一天,因为喜欢的玩具不见了,涛涛大发雷霆,甚至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一股脑儿地扔到了地上。他冲爸爸妈妈大吼大叫:“我的钢铁侠哪儿去了?你们给收拾到什么地方去了?”
看到涛涛一副小霸王的样子,爸爸妈妈心里很来气,于是商量要团结起来好好教育一下他。爸爸妈妈笑盈盈地对涛涛说:“涛涛啊,玩具是不是应该由主人负责呢?你那么喜欢它,为什么不知道它在哪儿呢?既然玩具凌乱了,不如自己动手给玩具分类,把它们放在该放的位置上,这样一旦玩具逃跑了,你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对不对?”“我不听,我就要钢铁侠,你们给我找去。”涛涛开始撒起娇来。
爸爸说:“钢铁侠昨天说了:‘涛涛一直都不珍惜我,每次和我做完游戏,就把我随手一扔,所以我很生气,我决定让他找不到我、让他着急,这样下次他和我做完游戏,就不会把我到处乱扔了。'”“真的是这样吗?”涛涛问道。“那还有错嘛!”妈妈说道,“不止它一个,好多玩具都这么说呢!所以涛涛一定要行动起来,做个样子给玩具朋友们看,这样以后你们才能在一起更好地玩耍啊!”
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涛涛沉默了,他默不作声地开始整理手中的玩具,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摆放在小房间固定的位置上。不一会儿工夫,他惊喜地跑到爸爸妈妈身边说:“我找到钢铁侠啦!他终于现身啦!”“哦,看来他又开始想要跟你在一起玩了。”爸爸说道,“他现在跟我说:‘嗯,现在涛涛的房间井然有序了,我很欣慰,我们终于可以更好地玩游戏了,看来他是在意我的呢!'”
从那以后,爸爸妈妈开始慢慢放手,让涛涛自己整理房间、收拾用品,让他自己去探索世界,同时锻炼他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涛涛不仅能有条不紊地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还对理财、时间管理等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其实这些都是有益的游戏工具,每天在它们的陪伴下去规划生活,踏实又有意思。”
由此看来,只要父母放手,孩子就会很自然地付诸行动,因为问题就在眼前,如果不付诸思考力和行动力,自己很难过关。若要孩子独立,父母必须要放大格局,给孩子不断尝试和试错的机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再给予适当的指点。
我们需要孩子拥有自主地面对生活的能力,拥有遇见困难不退缩的勇气。日常中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又一次生活的历练,而整体教育的理念,就是要随时随地坚实孩子的内心,既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和关怀,又能在自我实践中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勇气。
权衡利弊,心中的杠杆不能丢
现在市面上孩子的玩具五花八门,受孩子追捧的漫画书也是数以千计。逛街时,孩子只要看到这些琳琅满目的玩具和图书总要驻足停留,既然孩子喜欢,父母多半都会妥协,要么允许他玩几个小时,要么允许他挑上一两件买回家。
或许父母们觉得玩具、漫画书都是孩子这个年龄段需要的,只要他们乖乖地在家里玩儿、不吵闹黏人,父母就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从某种角度来说,玩具、图书、网络真的能解决成年人很多现实问题,既能充盈孩子的业余生活,还能解放父母双手。
然而,我们必须要认清,这些有趣的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父母心中有一根杠杆,权衡好利弊。比如孩子遇见问题需要解答时,父母就往往直接把他往网络上引:“电脑上不是都能查吗?有问题自己去找答案。”原以为这样能锻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你静下来缜密地进行思考,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太多隐患。
所有的玩具都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吗?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思考力的同时,还不影响其身心健康吗?漫画书中的内容,父母们都筛选过吗?所有的情节设定都适合孩子阅读吗?当孩子开始接触网络的时候,弹窗中突然出现不堪入目的成人内容怎么办?即便家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你确定荧幕上的内容就适合孩子观看吗?
因此,我们真的需要权衡一下利弊,仔细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孩子每天接收到的内容,其实一定程度上都是父母可以控制的。这个时候,如果你只为缓解自己的压力,而没有权衡这方面的利弊,那么对于孩子来说,那些诱惑和垃圾内容对精神产生的毒害可能是无法想象的。
豆豆今年5岁,认识的人都觉得他的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成熟,这种“小大人”般的感觉让他成为别人眼中博学多识的孩子。豆豆的出色表现令爸爸妈妈很高兴,他们还给豆豆买了更多他喜欢的书;为了能丰富他的知识,还为他购置了一款最新型的掌上电脑,希望这些东西能在父母忙碌的时候更好地陪伴豆豆,同时拓宽他的知识面。
可时间一长,爸爸妈妈发现豆豆有点儿不对劲,从交谈中他们发现,现在豆豆特别关注班上的女同学,而且总在谈论她们的时候说:“菲菲是我的大王妃,莉莉是我的二王妃……她们都是我的媳妇。”起初,爸爸妈妈还觉得童言无忌,但时间一长妈妈还是察觉出豆豆的状态有些超龄。于是她和豆豆谈心,想要了解在他的世界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后来,妈妈才知道,原来豆豆用掌上电脑查资料的时候,经常会弹出很多让他好奇的对话框,里面有古装言情的游戏,还有一些成人内容的信息,豆豆怀着好奇心就会点进去看,渐渐地这些东西开始吸引豆豆,他每天都会花时间去看,好像上了瘾一样。
妈妈被眼前的真相惊呆了,心想:“我的孩子只有5岁啊!这些弹出来的内容实在对孩子荼毒不浅。”于是,从那天起,妈妈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但凡是豆豆接触的东西,无论是书籍、玩具、动画片,自己必须要先审阅一番,判断一下内容是否有益身心。同时,妈妈在电脑上装了拦截软件,能过滤掉一些不适宜儿童观看的信息。妈妈还给豆豆立下一个规矩,只有在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豆豆才能使用掌上电脑,查询的内容也要提前告知父母。
对于互联网、漫画书、玩具,在孩子的世界里,不过是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一种探索。到底其中隐藏着什么危险和诱惑,孩子对此没有任何判断。这时就需要父母们提前做好功课,比如玩具最好选益智类的,购买图书时先浏览目录内容等。总之,对孩子们要接触的一切事物提前做出筛选和把关。
这可能会是一场艰难而有爱的选择之旅,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作为父母,只要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净化,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孩子在探索知识时,家长也要做好引领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