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
- 陆道夫等主编
- 3353字
- 2023-09-01 13:18:10
Preface(前言)
随着400多所孔子学院近十年来在海外的兴办与发展,中国文化越来越引起国外专家学者、平民百姓的浓厚兴趣。然而,与之相应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建设似乎没能实现同步发展。在国内的许多大、中小学,用英语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不少人虽然谈起西方文化如数家珍,可一旦用英语谈起中国文化,就会因为语言障碍和知识匮乏而捉襟见肘。更有甚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两位教授竟然把孟子(Mencius)译为“门修斯”或“孟修斯”,把蒋介石(Chiang Kai-shek)译成“常凯申”,令人啼笑皆非。不少大学生或老师对那些诸如“拜年”(a-happy-new-year-wish)、“对联”(couplets)、“科举制”(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以及“三纲五常”(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之类富有历史内涵的中国文化术语,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见本书附录二“常用中国文化专有术语汉英对照精选”)。在2013年12月新启动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段落汉译”中,许多考生对“丝绸之路”、“中秋节”、“福、寿、禄”、“中国结”等中国文化专有词汇无从下笔,直呼“坑爹”,有不少考生甚至干脆用汉语拼音代替英译。这无疑暴露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漠视和短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组织了国内几所大学的一线骨干老师,在近几年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中国文化英语阅读”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试图通过对先哲圣贤们的经典著作的译本选读,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选择了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17本经典著作——《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道德经》、《庄子》、《文心雕龙》、《战国策》、《史记》、《孙子兵法》、《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金刚经》、《黄帝内经》、《茶经》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涉及的文学、哲学、史学、医学、农学、宗教、军事等重要领域。每一单元分为“背景简介”、“文本选读”、“难点释义”、“问题思考”、“经典导读”、“译本链接”等6大板块。
作为“21世纪多维英语规划教材”的一种,《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可与已经出版的《西方文化英文经典选读》配套使用,作为本科生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英语专业高年级选修课程、海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专修课程等的教材。
根据我们近三年在广州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开设该课程的教学实践,通常情况下,作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英译中国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可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或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英语专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开设。阅读经典原文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阅读任务。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酌情增减阅读量。为了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之能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对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主讲教师可以每3~4周集中开展一次讨论课,或者就同一单元的同类主题,或者就不同单元的同类主题展开课堂讨论,或者安排4~5名学生选择本单元中的名家名篇,围绕“问题思考”中提出的问题,作10~15分钟的拓展性学术报告,并展开质疑、反诘、辩驳等形式的小组讨论。
该课程的考核不妨以形成性评估为主,终结性评估为辅。形成性评估包括学术报告、学期论文、小组讨论、读书笔记、阅读摘要等。形成性评估旨在考查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终结性评估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学生对中国文化著名思想家、思想名著和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是广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一线老师历时三年通力合作的结果。全书的编写提纲、基本框架、文字修改均由陆道夫负责。全书的篇目选择、稿件统筹和校正则由陆道夫、粟孝君共同负责。附录二、附录三由叶青协助陆道夫整理完成。具体分工如下:
Unit One:陈姝
Unit Two:刘真延、王璐
Unit Three:刘真延
Unit Four:粟孝君
Unit Five:陆道夫、刘玉婷
Unit Six:李涤非
Unit Seven:粟孝君
Unit Eight:陆道夫、粟孝君
Unit Nine:陆道夫
Unit Ten:粟孝君、韩东
Unit Eleven:李涤非、叶青
Unit Twelve:陈姝
Unit Thirteen:陈姝、陆道夫
Unit Fourteen:粟孝君
Unit Fifteen:陆道夫、许瑾
Unit Sixteen:陆道夫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和现有的学术成果,参考文献已附在书后,恕不一一列出,谨致歉意和谢意。特别要感谢“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编委会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帮助;感谢国内及海外各位英译作者提供的优质译文;感谢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莲珍教授百忙之中拨冗赐序;感谢西安外国语大学老校长,著名英语教育家杜瑞清教授的鼓励与支持。感谢广州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梁碧茹女士,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副校长Vivia L.Fowler博士为我们提供的经费资助和资料援助。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杜小陆先生一以贯之的理解、尊重、支持、奉献与帮助。感谢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选修“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近600名本科生。
我在《羊城晚报》上读过一篇随笔,大意是谈信息碎片化的微博浅阅读与文化经典的深阅读之间的差异,并由此而带来的思维方式和内心感受的不同之处。微博浅阅读只要求读者能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作快速筛查,然后在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碎片中去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以巧妙漂亮的手法呈现出来即可。如此就可以赢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通常情况下,读者无须知道“为什么”,只需判断“是什么”,然后把一系列的“是什么”组合起来便大功告成。然而,文化经典的深度阅读则需要读者能够持续专注在书本上,集中全部精力,在阅读的同时必须深度思考。这种深度阅读的过程漫长而连续,且常常伴随着静思和默想。
令人遗憾的是,碎片化的微博浅阅读在当下却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手机或iPad“低头族”们其实与一台自动机器并无二致:他(她)们用眼睛读取一条信息碎片,用机械式的手指不断刷屏,作出转发、回复、跳过三种选择。这种过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在此,我禁不住想套用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在其小说《双城记》中的开头几句来勾勒当下的某些时代特征:这是一个物质泛滥的时代,又是一个精神匮乏的时代;这是一个欲望蒸腾的时代,又是一个奢华浮躁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又是一个心灵闭塞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流行文化时代,又是一个细品慢咽的高雅文化时代。匆匆的时代步伐,疾风暴雨式的全球化浪潮,每个人的内心和自我因此而受到不同方向的牵引,或离散,或纷乱,终至信仰缺失。不少人拜金、拜物、拜权势,甚至愚昧拜神仙,结果丢掉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奴在身”,而且“奴在心”,一味追名逐利,罔顾人格,贪慕虚荣,尽失尊严。所幸的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仍然有幸能够沉寂片刻,真真切切地去品读中国先哲圣贤们留下的文化经典之优、之美、之智、之深,这不仅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福气。因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文化经典,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和冲刷,是一种超越物质流俗的性灵之说、感悟之言和生命呐喊。对于那些每每徘徊、恍惚甚至有些迷惘的当下人来说,阅读这些圣贤经典,在某种程度上算是驳杂之中的单纯、重压之下的逃逸、欲望沟壑的真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给我们带来人文的温暖、乡愁的慰藉、现实的观照和历史的反思。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何谓民魂?传统文化经典无疑是其核心之一。我也深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红袖添香夜读书”。阅读经典,“会晤”大师;品味经典,领悟大师;阐释经典,效仿大师。身处21世纪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从中国文化经典中摄取精粹,让科学和理性在生命中绽放,让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枯燥、无奇、丑陋和虚伪遁无去处,让人生旅程中的迷茫、彷徨、孤独、消沉、苦闷、恐惧等全都远离我们的心灵家园。阅读文化经典,应该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所在,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彰显,是一个民族热情力量的释放。一个民族固然需要时尚阅读、娱乐阅读、消费阅读、功利阅读、实用阅读,但是,深度的文化经典阅读之美、之乐、之智其实更能持久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日渐空虚的精神世界,净化我们欲望蒸腾的心灵空间。衷心期望这本《英译中国文化经典精读教程》能够达到这样的编写目的。衷心期盼来自各位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陆道夫
2013年秋于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