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语言的得体性是修辞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了修辞学界的广泛、高度关注。

任何修辞现象,几乎都可以,也有必要联系语言得体性来讨论、研究。以往的众多修辞学论著,不管是否明确使用语言得体性的概念,但就其具体的论述来看,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涉及语言的得体性问题,只是明确的程度、概念的内涵、地位的轻重等方面有所差异罢了。

王希杰先生在1996年出版的《修辞学通论》一书中,将语言得体性论定为修辞学的最高原则,认为得体性是修辞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抓住了得体性原则也就抓住了修辞学的要领。这一崭新观点是对以往修辞学理论体系构建指导思想的富有创造性的重大突破和超越。按照语言得体性最高原则的指导思想,完全可以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修辞学理论体系,促使人们从新的思路、新的视角考察、研究、描述修辞矛盾的运动。以此为发端,修辞学界掀起了一股研讨语言得体性的热潮,论文众多,还有学者专门编辑了语言得体性论文集。当然,其中也不乏商榷者、持反对意见者,甚至否定者。这种现象十分正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在不同观点、意见的探究、争鸣、交锋中前进、发展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笔者赞同、支持王希杰先生提出的语言得体性是修辞学最高原则的基本观点,与此同时,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这一课题的庞大、复杂和深奥。语言得体性最高原则的提出振聋发聩,尚需牢固确立,赢得广泛认同;对语言得体性的诸多重大问题仍需要从宏观高度作深入的立体式探讨。在本书中,笔者首先着力于界定、厘清语言得体性的概念,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尽可能客观评析“修辞手段”论、“题旨情境”论、“审美价值”论等以不同的指导思想构建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在比较中展开论述语言得体性是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再次,分别从语言得体的层次性、文化性、主体性、辩证性等方面剖析,论述语言得体性的重要问题,力求科学描述较深层次的规律和特点。

语言得体性是实用修辞的生命线,对人们的语言交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理论的规律植根于语言的实践。本书的写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观点从材料中来,多举语言交际活动中的新鲜实例。鉴于教学语言在语言交际中的特殊地位,书稿专列一章,对教学语言的得体性作了具体论述,目的在于希望语言得体性的理论对人们的语言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本书初版的书名是《语言得体艺术》(2001年由书海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二次印刷),这次再版,作了许多修改、补充,改名为《得体修辞学》。

郑荣馨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