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播4.0时代的融合发展与理论创新
- 申启武主编
- 8752字
- 2023-09-01 12:10:08
论互联网时代“广播+”的创新模式
欧阳宏生 梁湘梓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媒界正进行着“互联网+”、媒介融合等重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传统广播媒体自然面临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要一味随波逐流,反而应在厘清“互联网+”和“+互联网”概念之区别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突出自身传播优势,以“广播+”的思路强化广播媒体的主体地位,主动融合,从而增强其传播效能。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融合创新的理念转型,并试图从技术、内容、渠道、营销四大维度着手,探索广播媒体创新的AIITD模型,以期建构出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模式。
【关键词】广播+ 创新模式 媒介融合 AIITD模式 互联网+
广播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诞生以来就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然它也一直面临着挑战。从有声电影的出现,黑白电视、彩色电视的诞生,到因特网的横空出世,加上近年来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广播消亡说”不绝于耳。但事实却是,广播在不断地曲折前行,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赛立信媒介研究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中央级电台、省级电台、市县级电台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0.0%、35.9%、54.1%,与2013年相比,省级电台的市场份额上升了4.4个百分点。随着2015年“互联网+”的正式提出,传统广播媒体又面临新一轮挑战,如何在自身优势中找到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成为本文试图解答的一个问题。
一、“广播+互联网”:广播媒体创新思路的革新
1.争议:“互联网+”与“+互联网”
2015年3月,作为一种战略性指导纲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自此“互联网+”成为热门词汇,顺势出现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全新概念。但是,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就一定是“互联网+”吗?本文认为,传统广播媒体应是“+互联网”,以主动姿态拥抱互联网。
首先,“互联网+”与“+互联网”不仅仅是词序上的不同,而且站位不同。“互联网+”强调的是“逆袭发展”,就广播媒体来说,若是“互联网+广播”,那就意味着是新媒体向传统广播媒体进行侵入式扩张,结果可能是另一方的消亡。显然,这是不符合现实的。正如美国的罗杰·菲德勒在研究人类全部的传播变革之后提出了以“共同演进”为核心的媒介形态变化概念,指出新、旧媒体之间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共同生存的关系。
反观“+互联网”,主张的是“顺势思维”,即以既有模式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听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媒介环境学派保罗·莱文森将新媒体技术演进的过程比作“玩具—镜子—艺术”,“它首先是被设计成玩具,接着被用作现实的替代品,最后超越了现实并创造新的现实”。因此,广播要想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就应利用好互联网新技术,推动自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更应该是立足现实,实现顺势创新的“广播+”思路。
其次,“互联网+”和“+互联网”两者有不同的优势。“互联网+”拥有的是互联网技术优势和容易引发社会爆炸式增长的优势,而“+互联网”拥有的则是存量优势、标准优势和公信力优势。就广播媒体来说,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介,其发展历史较互联网要长,虽然广播媒体的节目形态在不断变化,但是它们都作为一种资源被保存了下来,并随时可以被挖掘出来产生新的创意,这就是广播所具有的“存量优势”;此外,广播媒体在权威性、辐射力、群众基础、整合传播等方面,尤其是面对突发重大新闻事件时,依旧占据着优势,因此说“广播+”更为合适。
最后,“互联网+”与“+互联网”意味着主导者的差异。“互联网+”的主导者往往是互联网企业,其主导着入侵扩张的进程,而“+互联网”则正好相反,主要是传统广播在主导着融合进程。对于传统广播来说,无论它用何种方式创新发展,其根本目的都是传递信息、服务听众,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听众需求的变化,它需要选择更加先进的传播手段,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广播媒体自身在传播中自始至终都应该是主导者,而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如果传统广播媒体主动让出主导地位,实行“互联网+”,一切转型发展都跟着互联网企业的脚步,那广播还是广播吗?答案可想而知。
虽然国家战略发展提出“互联网+”计划,但我们不能一味照搬,对传统广播甚至传统媒体来说,都应该是与互联网相加,借力互联网获得自身发展。并且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德国如今推行的“工业4.0”提出一条出路:“不是传统工业的人去学习四不像的互联网,而是互联网的从业者们,必须懂传统工业流程,必须主动去服务传统业界。很多时候,虚无的概念炒作和投资无法实用,不是传统企业不懂互联网,而是互联网的人们已经无法再懂工业化。”而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也是将虚拟网络与实体连接,从而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生产系统。因此,“+互联网”依然十分重要,“广播+”概念的提出,也绝非没有根据的随意之言。
2.机遇: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理论,意思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最短的板块。于是广播发展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提升和补齐一块块短板上,后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新木桶理论”应运而生,它强调的是把长板发挥到最大的限度,形成“强强合作”。
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的优劣会一同影响组织的整体水平。因此,这一新时期的“木桶效应”应是在扩大优势的基础上,借势最大化地弥补短板,通过互联网把各种各样的资源进行整合、沟通、匹配等,从而在互联网时代又一次“自己走路”。那么,对于传统广播媒体来说,要想突破发展,首先需要了解自身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对症下药”,全面发展。
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SWOT分析
(续上表)
从广播媒体SWOT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时代广播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存。互联网带来的云技术,能够弥补广播节目不易保存的劣势,广播消息不再是转瞬即逝,它也能像图书、视频一样被保存;而广播消息“短而精”的特色,正符合用户时间碎片化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反而能够满足听众迅速获得重要信息的需求;大数据技术的出现,能帮助广播媒体了解用户需求,从而更精确地实现“窄播”;“车联网”概念的提出,能对不同车辆信息进行准确的计算,从而方便广播媒体更好地实行“车载广播”。
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不会让广播消亡,反而为广播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支持,有利于广播媒体最大限度地补齐“短板”,增长“长板”。“广播+”的创新融合,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它是广播媒体形成全新“木桶效应”的有效利器。
二、“广播+互联网”理念转型:推动结构调适升级
在“广播+”的创新融合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虽然广播仍占主导地位,但也不仅仅表示它的融合发展就是将传统内容简单移植到互联网上。真正的“广播+”思路,应是运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传播理念,促使传统广播媒体的内部结构改造、调适和升级,实现传统广播与互联网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融合”。
1.从听众理念向用户理念转型
传统广播将注意力放在受众——“听众”身上,关心的是听众有没有听到广播的问题;而在“广播+互联网”时代,“听众”变成了“用户”,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是节目的生产者还是节目的消费者,是生产和消费的结合体。这便要求传统广播媒体进行理念转型,将“用户”放在任一环节的核心位置,以多种方式黏合用户,将听众变成粉丝。
首先,用户理念的形成是对广播价值的新认知。长期以来,广播传统的经营模式比较单一,几乎完全来源于广告。广播的收益大都来源于将听众“卖”给广告商,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忽视了听众的其他经济价值。例如听众收听节目其实就是一种消费行为,只不过消费的是广播产品,于是听众就变成了广播产品的用户。如若广播媒体能够抓住听众在消费广播产品时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节目”打造成“产品”,那么将弥补曾经对广播价值的单一认知。
其次,用户理念的转型是对广播传播方式的解放。广播自诞生以来,即将走过1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广播一直是以“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为主,即使广播较早地实现了用“听者来信”这样的方式与听众互动,但是效果却微乎其微。将听众变成“用户”,意味着广播媒体要主动借力互联网等新的传播载体,增强互动,让听众在传者与受者的身份上进行瞬时转换,拓展听众的内涵与外延,扬独家之优势,真正培养关乎广播生存的用户。
2.从“单一”向“多元”的跨界理念转型
以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应对复杂多变且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时,应该从最初的对抗走向竞争,在竞争中寻求融合,以构建基于共生的传播新范式。
2015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信息发布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用户接收信息的终端也在多元化,整个媒体生产的方式在今天呈现出复杂的多元结构特征。可以预见,未来的信息传播将以多元维度来支撑。
在这样的全媒体环境中,传统广播传播方式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局限。因此,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理念转型势在必行,这也是网罗用户的必然要求。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通过“广播+网站”——CNR央广网、“广播+微博、微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微电台”、“广播+APP”——“中国广播”客户端等形式,针对不同传播载体的用户,采用全方位的传播模式进行信息传播,形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新的传播集群,而这也是今天传统广播媒体进行有效传播的前提与基础。
3.从提供信息向提供服务理念转型
关于传统广播媒体的社会功能,提供信息、提供娱乐、提供服务是关键词。以前,信息功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广播媒体将精力重点放在信息的提供上,这无可厚非。只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用户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之后,倘若广播依旧只是充当信息“传递员”的角色,那么,它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其影响力也将大大降低。今天,要想用户深度关注与依赖,打造广播的服务功能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彰显广播媒体的主流责任意识,更能为用户的生活决策提供认知基础,从而获得用户的信赖。
交通广播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就是抓住了“服务”这个概念。随着中国有车族的增多,城市道路交通情况不容乐观,这时候,车载广播及时的“路况播报”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避免拥堵,节省时间,这就是服务意识的体现。可以说,“新闻+服务”将成为“广播+”时代传统广播媒体满足社会需求,赢得传播深度影响力的左膀右臂。因此,广播在采集新闻、选定节目主题时,应秉承着“服务用户”的观点,真正做到服务理念的转型。
4.从“大板块”向“小板块”迭代理念转型
迭代理念曾是数学上一个重要的方法,互联网时代,迭代思维“微”和“快”的特点,让它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广播媒体来说,1986年,广东珠江经济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并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连线等方式,加强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在“珠江模式”影响下,“大板块”的节目形态被广泛采用。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用户时间“碎片化”,对“大板块”节目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一方面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注意力已经分散,跨媒体行为的产生让用户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种媒介上;另一方面,“碎片化”让用户获得信息方式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用户更希望能在开车途中、地铁、公交上,或者在工作、学习时,随时点播音频,获得信息。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广播创新转型,应该运用“迭代理念”,从“大板块”向“小板块、碎片化”转变。
在国外,英国BBC四台的老牌新闻节目Today 各板块就短小精悍。市场板块,平均只有3~5分钟的内容,却包含三条消息;不到十分钟的新闻板块,有6~8条消息,且每一则报道的时间都很短,简明新闻一般不超过1分钟,重大新闻的音响单元也不超过5分钟。可以说,将广播节目制作得“短而精”,不断推陈出新,是广播应对互联网的必然之举。通过不断迭代,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充分了解用户习惯与需求,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的“收听淡时段”,提高整个广播的到达率;此外,碎片化、小板块的节目设置,为广播节目负载到网络以及移动客户端提供了便利,从而更符合互联网时代传播的语境。
三、“广播+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模式
自熊彼特提出 “创新” 概念以来,“创新”一词就被广泛运用,但在传媒业,针对媒介创新发展却少有系统的“创新模式”的提出,这对于媒介的发展,对于传媒学界与业界的交流沟通来说是不利的。为此,建立系统的“创新模式”以更好地在顶层设计层面指导实践,本文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传媒创新,或者说“广播+互联网”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复杂系统,在坚持上述理念转型的同时,它的演化将不免经历四个阶段:集聚(Agglomeration)、互动(Interaction)、制度厚积(Institutional Thickness)、多样化(Diversity)的超循环特性(简称 AIITD演化模型, 如下图)。
创新系统图
1.集聚阶段
集聚阶段主要是指创新要素的集聚,这是创新系统形成的雏形阶段。对广播媒体来说,在这一阶段应该明确自身的创新主体要素是什么。广播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它的价值实现离不开对渠道、内容等资源的运营。具体来说,广播媒体创新的主体要素应该从四大不同角度来看,分别是技术、内容、渠道和营销。将这四大要素集聚在一起,构成较为完整的广播创新体系,是广播人进行创新转型的第一步。当然,在集聚阶段单个的主体都难以应对复杂的外界环境,也难以形成整体的协同效应。因此,要使各创新主体因素充分发挥自身所能,形成新的传播模式,还需要促进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2.互动阶段
当各创新主体因素都已经明确并被集聚在一起,创新系统就应进入重要的互动阶段。就广播媒体而言,它的创新系统互动,不仅包括各主体要素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各主体与用户、平台的互动。
(1)广播与技术互动:助力广播发展。
都说现在是视觉时代,电脑、手机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也带来了“用眼过度、视觉疲劳”的负面效应。在这样的基础上,广播作为一种声音媒介,它能唤起人们对声音的重新认识,尤其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广播通过与技术的互动融合,能够产生新的“化学反应”,从而推动广播的发展。
关于广播技术,早在2012年,广播就与互联网应用融合,推出了Radio DNS,并迅速成为欧洲广播终端的宠儿。用户通过Radio DNS,不仅可以继续享受传统广播的声音服务,还可以同时接收图片、信息,以及在不同平台格式间自动转化,实用性强;后来,广播又实现从AM/FM/DAB到DAB+的迁移。DAB是数字信号广播的缩写,DAB+则是DAB的升级版,它致力于消除AM/FM/DAB等技术差异。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手机的迅猛发展,又相应出现了“网络电台”“手机电台”。如果说传统广播曾经的竞争发生在对收听场所的争夺,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竞争场所已经转移到对渠道、终端的争夺。因为现在广播的播出“场所”可以是任何地方,而产生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技术”的推动。因此,广播媒体要重视技术的创新,互联网时代,尤其应该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可穿戴设备技术”“云技术”等技术手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进广播媒体向前发展。
(2)广播与用户互动:推进内容生产。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广播听众现在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媒体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与刻板保守的议程设置,他们要求自己可以在更为自由的话语空间里主动地参与、讲述。因此,广播节目也应该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增强用户黏性。
在国外,“用户生成内容类”(UGC模式)广播节目流行,用户是广播节目内容的主要来源,节目内容完全由用户提供,再经过制作人员的编辑与加工整理,一期广播节目便生成了。比如英国BBC的《新闻竞猜》(The News Quiz )、喜剧播客《回答我》(Answer Me This ),美国NPR的《心动故事》(Snap Judgment )、让听众在节目里朗读自己故事的《这样的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 )等。而中国的广播UGC,以蜻蜓FM、荔枝FM等网络电台为代表,但是其权威性、新闻性显然没有传统广播强,传统广播可以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立足本土化,力争开辟出传统广播的UGC模式。
此外,在节目类型上,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主要涉及的领域是新闻、经济、音乐、娱乐、交通、体育,但是以用户为核心进行内容研发,传统广播媒体的上升空间还很大。“竞猜”类节目、广播节目“剧场化”、“科普”节目都可能成为广播内容创新的蓝海。此外,虽然一些文艺节目不适合直接在移动终端进行投放,但是相较于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的重复价值更大,因此应该将文艺节目进行处理,再在移动终端“二次投放”,以丰富移动端的内容,吸引用户。
正如福特·马克多克斯·福特曾劝解小说家们“你们必须想着你的读者,仅此就构成了——技巧”,广播节目创新也必须“念”着用户的兴趣、关注用户的反馈、围绕用户的需求制作节目,这是广播向前发展的核心。
(3)广播与渠道互动:打造综合互动新型广播。
广播想要创新发展,除了关注技术、内容、用户,还应该注重和渠道的互动,而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广播需要抢占的高地。其原因在于广播属地化特征明显,它需要通过占有频段实现覆盖。拓展渠道,是为了吸引更多新的用户,使广播保持庞大的收听群体。除了运用“广播+微博、微信”等,广播的渠道拓展还可以有以下几种可能。
“广播+电商”跨界合作模式。通过与电商的合作,可能会大大增强用户群的数量。正如2015年天猫“双11”与湖南卫视合作的晚会,通过传统晚会增强了“双11”的消费额,反过来,天猫也为晚会带来了用户群。这是广播媒体可以借鉴的地方。
“广播+众筹”模式。2015年2月,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频率(FM97.4)《风云再汇》节目众筹成功,一档只在周六晚上播出一小时的财经广播节目,两位“60后”主持人用了13天,通过众筹方式成功吸引1 410位用户付款,募集到了节目一年的制作费用888 976元,开创了中国广播“广播+众筹”的先河。
“广播+APP”模式。在“中国之声”2016年战略资源推广会上,CNR谈到在2016年将推出全民参与式的新闻客户端——“央广新闻”,无疑,广播+APP的模式是传统广播媒体针对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所做的努力。此外,广播还能通过与运营商、广告商合作,例如“中国之声”将创建中华声音库,并与中国移动打造中国4G手机音频集成播控平台,以及为合作伙伴推广营销产品,以加大对渠道的扩展与利用,从而提升广播的整体传播力。
(4)广播与营销互动:广播生存的基础。
市场经济环境下,广播想要生存,就需要盈利,这是支撑广播媒体的根基。对广播营销来说,传统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广告招商,获得赞助。但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广告招商的难度逐年增大,如何吸引广告商的投入?重要的就是将营销融入整个广播创新发展的系统,并且将广播内容与营销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卖点”。“中国之声”作为中国权威的新闻广播媒体,2016年也陆续推出“高端产品系”“路上产品系”等八大广告产品系,营销理念在互联网时代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通过对用户习惯、喜好的精确抓取,也让广播的精确营销成为可能。
根据尼尔森网联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广告市场投放报告》,2015年上半年,我国电视媒体广告投放同比减少4%,平面媒体广告刊例花费仍持续负增长,报纸媒体广告投放花费跌幅达到26%。但是电台媒体广告却同比上升9%,广播媒体成为唯一逆势增长的传统媒体。这在给广播媒体人信心的同时,也鞭策着广播人继续运用“广播+”实现广播的创新跃进。
3.制度厚积阶段
在创新系统的互动阶段,由于各主体间合作互动的制度规范性较弱,这样的合作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而为了保持创新的持续运行,就需要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也就是制度厚积的建设。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中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随后,2015年,李克强总理又提出“互联网+”战略,这都是为了促使新旧媒体的协同发展,属于制度厚积建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传媒业,同样有十几家传统媒体为了版权起诉“今日头条”,传统媒体的知识产权问题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如何有效得到保护?虽然这一事件和广播媒体无关,但是它也提醒着,作为创新系统的第三大阶段,合理的制度形成既是达成共识和集体动员的基础,也是事物健康发展的保障。这也是未来广播媒体创新转型需要特别留意的问题。
4.多样化阶段
“多样化”是创新系统的最后一个阶段,之所以在这里提出“多样化”,是因为创新的过程可能会出现“锁定效应”,制约创新的发展。因此,“多样化”的概念应该存在于创新者的脑海中,以推动创新的持续。具体来说,创新过程最可能出现的是“认知锁定”,也就是一种趋同性的群体思路。以广播创新来说,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开始与社交媒体融合,官方微信、纷纷建立官方微博,但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强“马太效应”,采用同质化的创新路径,加速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局面的出现,因此,如何“多样化”创新路径,成为广播人未来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至此,广播媒体创新系统演化模型基本建立,技术、内容、渠道和营销作为广播创新的主体因素,共同推动着广播媒体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应立足“广播+”的思路,促进广播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坚持用户的中心地位,运用迭代手段服务用户,并跨界融合。随着4G时代的到来和移动Wifi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广播收听终端也朝着“轻便”的方向发展,其便捷性、及时性的特点,满足着用户“碎片化”的需求。虽然传统媒体正面临着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但是广播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发展前景却如云开见月明,这得益于广播从业者们的不懈探索,只要摆正姿态,与互联网强强联手,拥抱取暖,广播媒体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欧阳宏生,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梁湘梓,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2015级广播电视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