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简史(修订版)
- 石观海主编
- 1040字
- 2023-08-14 21:12:58
第一章 诗骚序曲
概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漫长时期,史称“先秦”。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前文学史时期。
自公元前2070年起,中国历史进入到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桀,建立了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纣,建立了周朝;公元前770年,西周亡于犬戎之手,周平王迁都雒邑,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但是,周天子自此以后失去了对诸侯的驾驭能力,春秋诸侯纷争与战国群雄争霸构成了东周的主要内容。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周平王东迁半个世纪后的鲁隐公元年(前722)至《春秋》记事的终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称作“春秋”时代,称此后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年(前221)为“战国”时代。
在夏、商、西周三代中,甲骨文字的成熟对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因为有了文字这样的载体,才使得先民所创造的文明得以著之竹帛,才使得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至今有幸目睹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发生于这个时期。春秋末年,士阶层的出现与活跃是最值得注目的历史现象。士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初的杰出代表,以自己富于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兴盛。他们为了推销自己的治世方略,创立了不少学派,撰述了大量的著作,诸如《老子》、《论语》、《孟子》、《庄子》以及《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这些著作虽然是陈述为人处世、兴邦立业的论文或记录兴衰更替、改朝换代的史书,但其思想和文笔都给予文学以很大的影响。不过,就本质而言,它们仍是思想家、哲学家或历史学家的著作,与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作品毕竟有着相当的距离。
能够称之为“文学”的是公元前6世纪中叶结集的《诗经》、战国后期出现的“楚辞”,以及由楚辞演变而成的“赋”。三百零五篇诗作与二十八篇楚辞在先秦时期的众多典籍里并不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展现了商周先民与荆楚士人超群绝伦的文学天才,与诸子之书、史官著作相比,它们确具备他书难以企及的艺术价值。宋玉、荀况二人创作的少量赋作,则显示了楚辞文学向汉赋文学演化的重要趋势。
显而易见,在这个跨度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文学并没有完全从文史哲浑然莫辨的状态中剥离出来,《诗经》与“楚辞”不能不说是数千年先秦历史长河中一种“特例”的存在,一些无名诗人与二三文人尚不能形成支撑文学创作的宏大队伍。“文学”只能作为诸多政治、哲学的附庸,点缀在灿烂如花的先秦文化的边缘。文学作品及作家的稀少,使我们不得不将先秦定位为中国文学的前文学史时期,而《诗经》、“楚辞”及宋玉、荀况的“赋”则是中国文学史大幕拉开之前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