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音视频经典案例选粹(南方传媒绿皮书)
- 谢毅 王玉玮主编
- 7537字
- 2023-08-14 20:42:26
那些年,我们一起拍的毕业照
——大学争议毕业照盘点分析
六月份是毕业季,回忆起这一段时光一定有蓝天白云、绿荫校道、白衬衫、学士帽和毕业照。但如果所有的场景都是一样的,未免有些无趣。在网络文化如此发达的时代,雷同很可怕,个性才是王道。一生也许仅此一次毕业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够别出心裁,值得纪念。
近年来,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为视觉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迅速传播的条件。个性毕业照一旦夺人眼球,快速的传播、火热的讨论便随之而来。然而,如果这些毕业照的创意碰触了大众的底线,讨论就演变成争论,本应皆大欢喜的毕业照顿时横生波澜。这两年争议较多的毕业照案例包括华南师范大学的“美腿”毕业照,暨南大学广告系的“重口味”标语毕业照等。
一、争议毕业照:是创意,还是随意
1.华南师范大学“美腿”毕业照
最早在网上引发广泛争论的高校毕业照是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班的一组照片。在这组照片里,所有的女生除了个别穿着西裤外,其他清一色着西装短裙和高跟鞋,佩戴红色领带和“六道杠”袖标,坐在拍摄毕业照的道具阶梯上,对着镜头微笑。
图1 整齐的装扮、“美腿”引来“低俗”的争议
毕业照发布到网上之后,引发了网民围观,负面评论占据了主流。有网民说这不是毕业照,是选美照。有人批评她们在庄重的毕业照时刻穿着暴露,显得不自尊自爱。也有人说,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内在美的修为,而不是一味看重外在的表露。
另外,也有网民为她们辩护。有网民认为,毕业照是个人行为,不必上纲上线。有人反驳“内在美”言论道:“勇于表现外在美难道就能说明她们没有内在美吗?”一时间,舆论集中在这些还没踏出校门就被社会质疑的女生身上。
据《广州日报》报道,此照片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07级传播学系六班的毕业照,摄于2011年5月19日。
一位微博ID为 “波波大人”的同学参与了合影,她在微博上写道:“妆容一个比一个精致、魅惑,裙子一个比一个短、贴身,高跟鞋一个比一个高挺、霸气。”
图2 原本的创意点“六道杠”并没有引发太多讨论
也有一些同学对突然的传播浪潮有所担心,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她们说:“我们不想‘被走红’,所以那些无端的攻击和下流的臆想都让我们很害怕。”
一位微博ID为“蜡笔小昕Parvati”的当事女生在微博上表明,班上一共有44名女生、6名男生,照片只有其中36名女生,照片纯粹是自娱自乐,别着“六道杠”也只是一时好玩。
许多当事人也表态,这只是个人娱乐,希望媒体和网民不要过度解读。[1]
2.暨南大学广告系“重口味”标语毕业照
一年之后,即2012年5月26日,一张来自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2008级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照又在网上引发了一段争议。
拍摄班级毕业照时,广告系毕业生在第一排拉起一条横幅,上书:“暨大广告,你FUCK了我的青春!!”后排的同学几乎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张A4大小的小标语,标语内容五花八门,其中包含“重口味”措辞。照片被发上微博后,引发了网民的疯狂转载。
在众多争论中,以作家刘仰对照片的评论最为突出。他认为这种标语是大学生品位低俗、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刘仰在微博上写道:“我若招人,此大学毕业生一个都不要,此大学将被列为黑名单。”此话一出,引发网络混战,有网友觉得刘仰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失偏颇。有人认为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用一种恶搞的方式呈现并无不妥,是刘仰过于守旧迂腐。也有人认为,这个毕业照在学校正门拍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母校形象,同学们的做法的确有待商榷,但并不至于遭受这么严重的抨击。
网络上你来我往言语几日后,刘仰在博客发表文章《从低俗到堕落有多远》细数他发表这些评论的前因后果,他在文中写道:“大学生应该与此类低俗保持距离,因为很多大学生将来要成为社会的栋梁,要肩负社会责任,要成为社会精英。因此,今天的大学生有必要警惕低俗对自己的侵袭。人们从来不指望芙蓉、凤姐、冠希、兽兽、露露等承担社会责任,但社会绝对希望大学生日后能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材。古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社会栋梁与道德低俗分不清界限,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乃至道德沦丧不就是必然吗?”[2]
除了刘仰,其他媒体也就暨南大学广告系的这张“重口味”毕业照刊发了报道与评论。
“博客中国” 的一段评论写道:“每个经历过大学的人都有毕业照,当暨南大学的那班学生在照片中为他们的恶搞而嘻嘻一笑时,若干年后,有多少人会跳出 《蜗居》、《蚁族》、《老男孩》 中主人公们的轨迹?在感知了最现实的社会和生活压力后,有多少人还会觉得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还依然会看着照片中的自己,而暗暗得意?”[3]
面对媒体报道的升温,这张毕业照的策划人没有接受采访,暨南大学的老师也没有公开发表任何评论。
3.华中师范大学“文革”毕业照
同一年,即2012年6月6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毕业照也引发了巨大争议。图片中,49名毕业生身穿军装,手拿“红宝书”,摆出“忠字舞”动作。
网络上对这一系列有争议的毕业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文革”的历史认识以及大学教育问题的反思上。有学者痛心批评:“这些孩子对‘文革’时期发生了什么根本没有认识,竟然把这当做一个玩笑!”有网友说,这些同学只是被人利用,不明就里,不应该太责难他们。也有人认为,正因为不明就里才应当被批评,历史教育不是让学生亵渎历史,亵渎生命的。在这一系列照片里,这些行为是否过于随意,以至于触碰了严肃议题的底线,成为辩驳的中心议题。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和拍照学生在第二天接受了媒体采访,在《京华时报》的采访中,组织拍摄这组照片的任新悦同学介绍了照片的拍摄经过:6月4日左右,几名同学提出想要拍摄一组红色主题毕业照的想法,我们是穿着军装开始大学时代的,也想穿着军装离开母校。任新悦的想法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49名在校毕业生的一致赞同。6月6日下午2点,同学们租借来49套65式军装,换好衣服来到学校图书馆门前拍摄毕业照,照片中具有争议的造型动作是一个持相机的中年男子让他们摆拍的。6月6日晚上9点多,参与了照片拍摄的贺光耀同学接到电话,才知道这几张照片“火了”。同学们一再强调,照片中所穿的只是租借的军装,手捧“红宝书”的造型也是应他人要求做出的。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梅志罡教授接受采访时认为,学生想要表达对母校的怀念,模仿军人敬个礼,没有觉得和“文革”有什么联系,这些孩子是被人误导了。发出照片的国际在线和财新网没有采访当事人就给学生打上了这样的标签。学院官方没有出面,我建议学生们追责,这也是学院的态度。
很快,国际在线就将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军装照片删除。[4]
除了这些具有争议的毕业照外,其他地区如苏州的高校,也曾因 “自杀式”毕业照进入舆论风暴的中心。这些大大小小,或有心或无意的毕业照之所以成为争议的焦点,都是因为他们发挥的创意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评判标准有所冲撞,其中的原因和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二、多角度分析:创意无边界,传播有规则
对这些创意毕业照引发的争议,不应单纯停留在“合不合适”的阶段,而应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深入分析它出现的原因,从传播学研究的角度解读它引发的传播“意外”。
1.追求个性表达的心理特征
大学毕业生年龄都在20多岁,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走过了一个从追求“大同”到追求“个性”的转变期。社会发展不再要求同一化,而是依据不同的个性特征追求个性发展。这种个性发展引入校园教育,表现在大学生不再满足成为学校规模化生产的众多“砖块”中的一块,而希望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这种个性化的价值诉求成为当代社会的共同价值趋向,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普遍特征。
在这种价值导向下,几乎是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照活动就成为他们施展个性的舞台。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创意毕业照行为的初衷非常简单:求异,希望自己的毕业仪式能够与众不同,并希望通过求异来寻求更多的认同。
个性化的心理特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选取特定的视觉元素将自己的毕业照个性化。这些视觉元素可以是服装、道具、姿势、动态、标语、表情或特定地点等,并且这些元素往往服从于特定的主题。
华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选择了当年大热的网络话题“五道杠”少先队员作为主题,给自己配上了“六道杠”的袖标道具;暨南大学的毕业生选择了最直接的横幅和标语来进行话语表达;而华中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则采取了特定的服装和姿势来切合军旅风格的主题。
在追求个性的心理导向下,大学生往往不会对创意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考虑。有个性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至于这种个性是否符合大众审美,是否会引发偏激情绪,是否会碰触敏感议题,他们可能不会多加考量。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几乎所有这些有争议的毕业照的主人公都表示没有想到自己的创意毕业照会 “火”,并且会造成后来的舆论风暴。
2.社会压力的出口
毕业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之一。毕业照除了保存美好的青葱回忆外,还饱含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展望。
在进入大学以前,刚刚经过高考打磨的大学新生的经历都是相似的。于是,大学四年成了培养个性、走出新路的关键时期。学生活动、社会交流、学术培养等可供选择的东西多了,选择的结果令每个人逐渐变得不一样,其中变化较大的就是对社会的认知。从象牙塔走出来的过程中,以前不必担心的生存问题赤裸裸地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就业率、平均薪资等这些与从前无关的数字变成了自我担忧的源泉;招聘会、宣讲会从纸上的名词变成毕业生日程表上的主要部分。
另外,从社会大环境而言,现代大学生面对的压力比以往更大。据统计,大学扩招以来,高校录取人数逐年增长,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599万人。近600万人在2012年迎来毕业,毕业生大军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在就业形势严峻、个人期待走高、物价上涨、房价居高不下等多重压力下,毕业生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他们怀念校园生活的美好,又想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另一方面,也难免对各种不可知因素有无止境的担忧。这种复杂的心情需要发泄的出口,略带调侃和恶搞性质的毕业照就是其中之一。
暨南大学广告系的“重口味”标语毕业照中,类似“求包养”、“求富婆”等词汇,其实可理解为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反向表达,有人走捷径获得成功的方式侵犯了年轻一代脚踏实地一心向上的理想,他们是在拷问这个社会:“不走捷径,我们还有机会吗?”
华南师范大学有争议的毕业照中的“六道杠”道具是模仿当年“五道杠”少先大队长这一网络热点事件。我们可从中解读出对权力的一丝反讽。
而华中师范大学的军装毕业照,则通过“角色扮演”和军装本身的军旅生活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对淳朴简单生活状态的褒扬。
这些正面的意义未必是创意毕业照策划人主动策划的,但仍客观存在。至于为什么创意中好的含义无法表达,而负面信息引发热议,编者认为是这些正面意义在整个创意毕业照的意义表达系统中没有占据主流,或者说正面的意义不是其主要的意图。
3.网络“恶搞文化”的入侵
Web 2.0时代的到来,BBS、博客、人人网和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带动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恶搞”。“恶搞”一词最早源于日本的网络游戏,被引入中国后,成了网络另类文化的代表。2006年,一段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掀起热潮,成为“恶搞文化”的鼻祖。
“恶搞”行为是指通过用戏谑、反逻辑、反传统、草根甚至低俗的表达语言来表现严肃正经的主题内容,它利用表达方式本身的荒谬与恶俗来完成对表达内容的嬉笑讽刺。一方面,它的表现具有张力,有幽默娱乐的色彩,体现了大众狂欢;另一方面,它的表意方式具有文化突破阶级的深层含义。有学者认为:“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5]
学者对恶搞文化的分析并无优劣判定。然而,当这种文化从线上延续到线下,它的表现场合、对象不同了,表达方式本身也成了值得商榷的问题。同样的语言,在网络世界中是娱乐大众,在现实生活中就可能表达出对他人的不尊重。
暨南大学广告系的“重口味”标语的毕业照最有争议的一点就是他们拍摄的地点,学校正门口具有地标的代表意义,而且还面对着车水马龙的交通主干线黄埔大道。这时候用带有恶搞性质的语言就产生了不合时宜的负面影响。
4.“自娱自乐”与大众传播的界限
这些创意毕业照的策划人都没有预见到后来发生的网络热议,他们认为小群体的自娱自乐不应该被上升到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的宏大层面,觉得媒体与网民有过度解读、上纲上线的嫌疑。这个矛盾的产生有传播的意外因素,也有他们对创意表达和大众传播缺乏认识的原因。
创意这个词本身包含“不合理”和“意外”的语意,通过创意的开发和表达,创意者应该带给受众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感。创意表达本身是无限开阔、拒绝边界的,但当创意表达从小群体交流扩散到大众传播的环境中,它就需要承担相应的传播责任。要知道,自娱自乐和大众传播有着明显的界限。
网民看到某一条信息可以发表意见,也可以将它转给另一个人,通过无数个点的扩散,形成最终的传播网络。从理论上说,大众传播是客观的,在没有刻意引导的自然传播条件下,这一条信息一旦进入了网络传播的轨道,它的扩散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除非信息发布者自行把它删除。不过,在现代网络技术和网民智慧的包围下,彻底有效的删除很难实现。因此,这条信息很可能违背发布者的最初意愿,最终传播给不合适的受众。
这个道理与电影的分级制度类似,特定的传播内容不一定适合所有观众,出于保护和尊重的原因,我们需要对电影内容进行分级,以防止它的内容对一些观众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对传播负责的体现。
以上具有争议的毕业照,出现争议的关键转折点是照片被发布到网上。在他们之前,也许有过更出格的创意,只是因为未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也就未受到广泛争议。这些创意毕业照有的甚至是参与者自己发布到网上的,在目前社交媒体无孔不入、大众传播拥有巨大覆盖性力量的时候,任何的个人行为和“自娱自乐”都应该有所警醒: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平台,类似微博这种公开平台更是如此,任何发布的内容都没有隐私可言。曾经只对公众人物的包围性监督,现在也出现在所有人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者不够重视。因此,误将公共平台当作自家后花园,还反击别人说“这是我的自娱自乐,与公共责任无关”是典型对传播效力认识不足的表现,也是对传播行为不负责的表现。
5.符号表意的失误
前文在对个性表达心理特征的阐述中已经提到,创意策划人会通过一定的主题和元素进行个性表达。对主题和元素的选择就是选择表达符号的过程,这里涉及传播中符号的相关概念。
在传播学中,符号是指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本元素,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在传播中,信息首先表现为符号,或者说一种信息的外在形式就是某一种符号。
人类文化和文化传播经过长久的发展,某些符号已经具有了固定的表达意义。有时候根本不需要特定情景,某个符号就代表某个固定的意思。可以说,符号表达是一种通行全球的语言。
创意毕业照的符号具体表现为视觉符号,包括服装、动作、道具、标语、表情等。其中一些视觉符号有特定含义,一些含义或是与毕业照的特定情景不符合,或是与大众传播的规则不符合,于是便产生了后来的一系列理解上的矛盾。
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文革”毕业照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军装”、“忠字舞”和“红宝书”等这些特定符号直接表达了严肃且沉重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事实,这与毕业照快乐欢庆的氛围相抵触,因此网民会给予“不尊重历史”的批评。
6.不可控制的过度解读
从符号学和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上对创意毕业照的争吵是有理由和根据的。但是这些批评和解读并不都是正确的,里面还出现了一些传播的意外,导致事情的发展偏离了预想的方向。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意见表达变得更加容易,微博转发、博客评论、BBS发帖,甚至在某条消息下按个“赞”,轻而易举便把自己的意见表达了出去。这种自由的氛围激发了网民对事件进行分析解读的热情,每件事都可以从无穷个角度展开讨论,或认真讨论,或戏谑玩笑,或借机宣泄情绪……在漫无边界的语言海洋中,偏离作者本意的过度解读是不可控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在华南师范大学“美腿”毕业照这个案例中,就出现了一些被过度解读的现象。许多高校在组织拍摄毕业照的时候,都有统一的服装要求,毕业生大多会选择正装与学士服。女生毕业照正装的标准为:白衬衫、黑色西装裙及统一的红色领带。应该说,争议毕业照上所有女生的着装都是符合要求的,不管从着装的适宜度或是整齐度来看,与一般上班的女性白领无异。这样普通的着装,被网友解读为“有伤风俗”,这样的分析其实欠缺一些理性认识,显得解读过度了。
7.话题操纵的负面影响
网络不是一个理想化的传播环境。在国内,网络水军的兴起,团队推手的幕后操纵,在传播过程中植入了一些人为因素。这些人为因素有时候会左右传播行为,它也许有扩大宣传的正面意义,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新浪微博的用户对“每日话题”应该都不陌生,新浪编辑团队每天会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发布在用户个人主页的右侧,以及微博发布栏的右上角。这些话题有些是通过点击率筛选出来的,有些是通过话题策划被有意“制造”出来的,后者通常被称作“话题操纵”。
话题操纵通常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原本不是话题的事件被炒成了话题;另一个是原本关注度较低的话题被炒热。话题操纵行为本身其实是对传播规律的干涉,在信息饱和、受众注意力有限和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它和“策划新闻”一样,旨在博得受众的眼球和赢得关注。因此,虽然这种方式具有争议,但总是有人踏入争议的边缘地带。
每年的毕业照时期,社交媒体都会出现一大批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做成选题成为媒体单位的不二选择。与同学们拍毕业照追求个性一样,媒体报道更需要兴奋点来吸引受众,于是略有不同的毕业照就会成为媒体争相渲染的对象。在这种传播链条下,很难说清是因为创意毕业照本身引发了争议,还是因为媒体加温激化了矛盾。
毕业照的本质是纪念,它是带有公众性质的活动,不是行为艺术的舞台。毕业生应该认识到,毕业照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个人的情感意义,而不是广泛的传播意义。我们可以分享美妙时刻,但不必通过他人赞赏来获得认可,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懂得承担责任、理解社会,在共同的欢庆时刻发挥积极向上的创意,将自娱自乐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毕业季的美景才能摆脱不必要的灰色地带,留下六月骄阳下最灿烂的笑容。
(撰稿人 蒋沁)
[1] 采访内容来自《广州日报》报道。
[2] 原文来自刘仰博客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2e62z.html.
[3] 原文来自博客中国网文章,作者何青青:http://chenyonglin3333.blogchina.com/1280665.html.
[4] 采访来自《京华时报》文章: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2-06/08/content_805715.htm.
[5]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兰州学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