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英语戏剧改译的概况

中国话剧起始于西方戏剧的改译和演出。1907年春,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剧社在东京演出了根据法国剧作家小仲马名剧改译的《茶花女》(选场);接着又演出了曾孝谷根据林纾、魏易所译的美国斯托夫人(斯土活)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英文名 Uncle Tom's Cabin,一名《下等人的生活》)而改译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该剧的演出被视为话剧在中国诞生的标志;而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被全本改译的英语戏剧。但由于它改编自翻译小说,而非话剧文本,所以通常认为,1920年由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优游主持,并与新舞台的一些著名戏曲演员夏月润、夏月珊、周凤文等通力合作,根据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的职业》稍作改译的《华奶奶之职业》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全本改译并演出的西方戏剧。在作为舶来品的中国话剧的百年发展过程中,对西方名剧的翻译和改译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西方话剧名作的翻译对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建立、中国的话剧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完全不同于传统戏曲的舞台布景和演出方式改变着国人的观剧习惯,在20世纪的思想传播和艺术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切创造都来自于模仿和在模仿中的学习。中国话剧正是通过对西方戏剧的学习、理解和模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创方式;也正是在对西方经典戏剧的演出中规范了自己的演出,提高了话剧演出的技能和艺术水平。

但是,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审美以及民族心理差异又决定了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话剧传统之前,大多数观众对于西方的话剧演出是不习惯的,这必定会影响他们的观剧兴趣并进一步影响话剧在中国的普及与接受程度。所以,通过改译西方的剧本而使之适应中国舞台的需要,成为中国现代剧坛一种常见现象。此外,演出需要的大量剧本和剧作家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于他们的制约,也造成了现代中国剧坛长期的“剧本荒”现象。这里所说的“剧本荒”现象,在话剧发展的初期主要是指缺少原创剧本;20年代后期到抗战中期主要是指创作剧本虽多,但是合演的剧本又太少;抗战中后期到1949年之前,主要是因为戏剧家不能直接描写现实,需要选择更为曲折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而造成了剧本少。在现代中国战乱频仍、动荡不已、日渐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解决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剧本荒”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以大量名作的改译来形成对创作的补充。剧作家通过对西方名剧的改译,学习这些剧作在揭示思想内涵、刻画人物性格、安排戏剧场景、描写人物对话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技巧;改译剧本的演出也为中国剧坛和新兴的中国电影训练了大批优秀的演员,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剧人队伍;优秀改译剧作的演出还激发了中国观众对话剧的观看兴趣,有助于观众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此外,还有很多剧作家也通过模仿西方经典戏剧领悟到话剧创作的真谛,并最终从改译走向独创。

同时,在跨文化传播中,改译是跨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有效途径。两种差异极大的异质文化之间要实现理解和融合,没有文化中介是不可能做到的。翻译和改译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化中介手段,而改译剧本的演出比翻译剧本的演出具有更大的接受面,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桥梁作用。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现象,英语戏剧改译在中国半殖民地的语境中,在近现代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典型性在于,它表征的是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对于自身文化的定位、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的态势,以及现代中国戏剧是如何在调适、认同又抗拒的过程中,最终完成中国话剧的变迁和转型等一系列具有文化学意义的深层问题。但进行这样的研究,在今天的意义还不仅仅囿于文化学的学理范围,追忆这段戏剧发展的历史,其更大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了解以上这些现象所承载的隐喻性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调适我们今天的文化态度,寻找自己的文化位置,确立属于我们也属于世界的自身文化的价值,从而珍视我们的戏剧传统和戏剧个性。

从中国话剧诞生、成熟到进入当代发展阶段,英语戏剧的改译活动伴随始终。英语戏剧的改译和演出既推进了中国民族话剧的产生和发展,规范了戏剧的演出,也促进了不同于传统戏曲的舞台布景等的发展和成熟。在这个过程中,改译自身也经历着成功和失败。如何理解中西文化和民族心理之间的差异,如何立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去模仿和学习西方文化艺术,并最终创作出真正中国的、对世界戏剧发展有着独特价值的剧作,这已经成为改译和创作共同的命题。今后,戏剧的改译和创作仍将继续,而英语戏剧在现代的改译和演出则为二者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

据统计,中国现代翻译英语戏剧的总数是323部,其中不重复翻译的剧本167部(另有待考剧本58部)、不重名的译本240部。改译剧本83部,源语本不重复的改译剧本71部,其中原作名不详的有14部。全本改译的剧作61部。翻译者共108人,改译者共47人。改译剧目中已经明确知道曾经演出过的49部(以上)。剧作被翻译最多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剧本被改译最多的剧作家依次是莎士比亚、高尔斯华绥、格雷戈里夫人、巴蕾、奥尼尔。演出次数最多的改译本是根据格雷戈里夫人剧作The Rising of the Moon(汉译名《月亮上升》)改译的《三江好》。

从国别来看,英语翻译和改译戏剧的基本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从时间上来看,英语翻译和改译剧目统计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续上表)

从改译者的情况来看,改译英语戏剧最多的改译者依次是:顾仲彝,8部(以上);洪深、李健吾、于伶、陈治策,各6部;曹禺,3部(一部与人合作);陈绵、黄佐临、徐春林、张彭春(一部与人合作)、赵如琳、赵元任,各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