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关文化幼儿教程:园本课程开发案例
- 陈宛兰主编
- 11字
- 2024-11-02 03:37:54
第一编 园本课程——“西关文化幼儿教程”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文化与幼儿园课程
一、文化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主要是耕种、加工、栽培的意思,是指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中对土地的耕耘、加工、开发及对植物的种植、栽培等活动。“文化”一词在后来的使用中被人们引申,逐渐出现了转义,有了“受过教育”、“有教养”的含义,成为一个复合的整体。[1]
在我国,“文化”一词由“文”和“化”两个汉字组成。“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花纹”,引申义为“文字”、“文章”、“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修养德性”等;而“化”的本义是“变”、“改”、“造化”等,引申为“化育”。“文”与“化”的联用,较早见于《易·责卦·象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就有“以文教化”的思想。西汉后,“文”与“化”就合成了“文化”一词。
从词源上看,中西“文化”的概念有相通之处,都有名词和动词两层含义。[2]从动词的角度来讲,文化被视为一种以自然或天然为对象的改造活动或过程。相应地,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将文化理解为一种合工具性的对象化活动或过程,具体表现为将文化视为对人的教化、训练、加工的社会化活动或过程,其目标在于塑造人,使人适应现实社会,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第二种将文化理解为一种合目的性的对象化活动或过程,具体表现为将文化视为一种人化活动或过程,其目的在于生成人,使人作为人能够获得全面发展。这种以人化为尺度与内涵的文化是从人存在的本质高度来确定其本质的。[3]
从名词的意义上来讲,文化被视为一种与自然、天然相对立的人为的、人造的东西或人存在的状态及方式。在对文化的种种释义中,大多数都从这种静态的、名词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文化人类学的开创者英国的爱德华·泰勒(Tylor,E.B.)就以描述性的方式将文化定义为“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与习惯的复合体”[4]。后来的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如奥格本(Ogbum,W.F.)、汉金斯(Hankins,F.H.)和维莱(Willey,M.M.)等人对泰勒的概念进行修订,补充进了“实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认为:“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5]
狭义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6]与广义文化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剔除了物的成分,把文化更多地看成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符号系统。狭义文化涉及广义文化的制度与精神层面,就精神层面而言,主要可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知识(包括经验)、价值规范和艺术。
从文化对人精神文明的作用以及文化对教育影响的角度来看,我们倾向于从广义上来理解,即文化是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积淀。正如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所论及的,文化包含两类:第一类指人类在认识、改造、适应和控制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表现为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等智能文化,以及由此创造出来的工具、房屋、器皿、机械等物质文化;而人类认识、履行、适应、控制社会环境所取得的成果则被归为第二类,它表现为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和法律形式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语言、教育等规范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
那么,在幼儿阶段可以体验到的文化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类:
1.物质文化
幼儿认识欣赏我国的历史文物,如古建筑、各种工艺品、文学、绘画及传统与现代的玩具等。
2.智能文化
认识一些简单的文字及数学符号、手工制作等科学启蒙活动,如制作小船、风筝及各种模型等;了解有关劳动人民和科学家、思想家的生产及科学创造的故事。
3.精神文化
艺术类如童谣、舞蹈、故事、表演、戏剧等;文学类如各种古今中外的故事、童话、散文等。
4.规范文化
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通过与成人交往,特别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