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巴政府禁绝侨汇

“昨有适侨胞从广州市复回古巴,顺便问 及祖(国)的情形。”“古巴政府禁绝外汇,虽 黑市用,亦寄甚难。出 ”

时间一下子跳到1961年5月。

古巴新政府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包括土地改革 、对本国和外国企业实行国有化、实行全民享有社会保险、免费医疗 、免费教育等。

古巴革命者虽有良好愿望,但怎么个革法,实际上不是事事心 中有数。1959年春,卡斯特罗访问美国时仍强调“古巴革命既不是资 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橄榄绿色的人道主义”1。这就是当 时他们所设想的第三条道路。新政府决心发明一个“新社会”,建设 一个新古巴。它推行的政策颇有惊人之举和浪漫色彩:房租降低50% ,农民可以随意进城,免费入住哈瓦那豪华宾馆;以前只有外国人才 能享受,长期与本国穷人隔离的海滩向所有人开放……这些狂欢庆典 式的改革虽然受到贫苦大众一时的欢迎,但超过了国家经济的承受 能力,有的则破坏了经济秩序,打击了贫苦大众的生产积极性。这就 为后来的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麻烦。

航空 信1961年5月,寄广州市龙津西路逢源沙地一巷15号。

卓才吾儿看 :

三月十三号发来信札,我经 收了妥。同时知道您们在家安好,感到无限快慰。关于祖国的情形,我略明白。昨适有侨胞从广州市复 回古巴,顺便问及祖(国)的情形。据他称说,政治非常安静,建设方面 亦大有进展;但谓粮食方面,因物 质缺乏,虽有钱未易买得到粮食。难解共产政府经十余年的奋斗,及 尽量促进生产,仍未达到人民丰衣 足食,感觉奇怪。

我许久没有信给您,事因古 巴政府禁绝外汇,虽用黑市,亦甚难 寄出。尤其向商人种种抽税,损失 巨甚。目前生意出卖,甚难找得人 承受。现在有许多侨胞欲返回祖国 或香港居住,但因财产不能出口,是成问题。

我今由志和处从黑市付上二百五 十元,如收到,祈速来函报告。

并祝

平安

父世宝字

(一九六一年)五月十日四 发

古巴革命前,美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一直控制着古巴的政权 和经济命脉。“在巴蒂斯塔统治末期,美国资本控制了古巴糖生产 的40%,铁路的5%0,电力的9%0,外贸的7%0,100%的镍矿和90% 的铁矿。银行和金融业也基本上操纵在美国资本手中。” 2古巴革 命的深入触动了美国的利益。所以,这个强大邻国一直以“第二只 眼睛”死盯着“后院”岛国的动静。

1960年,古巴与苏联、中国的关系亲密起来,而与美国的关 系则迅速恶化。是年2月,苏联答应向古巴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并 在5年内每年购买100万吨古巴糖。7月,古巴同中国签订贸易协定,同时颁布征用美国人在古巴财产的法律,将价值约15亿美元的400多 家美资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这些举止,都为后来古巴形势和国际形 势的变化埋下了伏线,古巴被卷入大国斗争的旋涡… …

同年9月,中古建交。10月,美国宣布对古巴实行禁运。11月 ,中、古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规定中国向古巴提供6000万美元 无息贷款,中国还向古巴提供军事援助。

激情·浪漫刘博智供稿

当年古巴的起义者,从领导人到战士,都充满激情和浪漫。这是来自大萨瓜华裔家庭的翻拍照片。

1960年11月,古巴领导人格瓦拉率领经济代表团访华,两国签订 了第一个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2月,中国首任驻古巴大使申健走马上任。

1961年4月16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 古巴的社会主义终于被美国的敌视逼出来了。次日,发生重大事件 :1400多名雇佣军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在古巴拉斯维亚斯省 西南部的吉隆滩(又叫猪湾,现属于马坦萨斯省)登陆,武装入侵 古巴,企图颠覆古巴革命政府。

此事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反对美国的所为 ,用各种方式对古巴反击入侵表示支持。我当然站在古巴一边。“要 古巴,要古巴,不要美国佬……”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示威游行,高呼口号,放声歌唱,对古巴人民给予了热情声援。

好在这场政治风波很快过去,卡斯特罗总理亲自出马指挥战斗 ,经过72小时的激战,入侵者被全部歼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吉隆 滩之战,或称猪湾事件。

美国从此更加敌视古巴,长期实行封锁禁运政策,千方百计想 搞垮古巴;而古巴人民的反美斗争也从未放松过。

自1992年以来,联合国大会每年都通过要求美国结束对古巴经 济封锁的有关决议,但美国置之不理。直至2009年3月,美国参议院 才通过一项关于部分解除美国对古巴制裁的议案,允许美籍古巴人 每年回古巴探亲一次,并放松向古巴出口食品和药品的限制。2011年 1月,奥巴马政府又决定取消对古巴汇款的所有限制,增加美国直飞 古巴的机场数目,并扩大获准直飞古巴的旅客范围。这些都被认为是 美国逐步改变对古巴政策的积极信号。

古巴沉浸在反入侵的胜利气氛中,但政治上、军事上的胜利 不等于经济上的好转。实际上,由于经济政策的不当,加之美国的 禁运,古巴国内困难重重。父亲这时已经感到了生存环境的不利。

首先是侨汇难寄。“事因古巴政府禁绝外汇,虽用黑市,亦甚 难寄出。”

根据报纸的信息,此时的中古关系是不错的。1961年9月,古巴 总统访华,双方非常友好。中国自己虽然日子也不好过,但仍然慷 慨同意购买100万吨古巴糖,并贷款6000万美元用于技术和设备援助。令人难于理解的是,中国给古巴送钱、送援助,但是古巴却“禁绝 ”华侨汇款,这是怎样一种友谊 ?

链接

美国古巴开放探亲华人悲喜参半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古巴华人罗耀麟从没想过,在他1971年离开古 巴那晚,是他看到自己妻子和两个儿子的最后一眼。隔开美国与古巴的,虽仅有 一湾碧水,但罗耀麟却苦苦等了 38年,才等到美国政府同意开放古巴裔美国人返 乡探亲。初闻这一消息,兴奋到眼眶泛红的他,略带激动地说:“现在终于可以 回去,看看妻子,看看儿子,不用只是通电话了。”

语毕,只见现年79岁已满头鹤发的他沉默半刻,接着才幽幽地说:“我想 ,我应该会回去吧。”令他迟 疑的,其实是他的近乡情怯。分 离多年,离开时才牙牙学语的 儿子,现在都已经当了父亲,而 妻子想必也早已变了容颜。

4月13日,奥巴马总统取 消美国自1961年来设立的禁令,让150万古裔美国人得以无限制返 回古巴探亲,其实这些人当中,有为数不少像罗耀麟般的华人。据2000年首度让民众圈选族裔的 人口普查结果,全美有高达25万 至30万的拉丁美洲华人。

报道指出,古巴是拉丁美 洲有最久远华人移民历史的国家 之一。从1847年起,华人就已在 古巴的土地上生活着,纯华人血 统者最盛时一度多达20万人,居 拉美各国之首,古巴更先后出了 三名华裔将军,目前在古巴领导 人拉乌·卡斯特罗(RaulCastro)3的身边,仍有一名华裔将军。

40多年前从古巴移居美国的老华侨容国 文

时过境迁,虽然今日不谙华语的混血华裔在古巴仍有10多万人,但纯华人 已不到千人。主因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古巴全面实施国有化,善于经商的华人 ,无论是巨商还是小贩,财产全被收归国有,于是为求生存,一波波的华人出走 潮就此涌起,直至80年代才歇。

今天在美古巴华人终能自由返乡,不用再受限于过去每三年仅能回乡探亲 一次、每三个月只能向古巴汇款300美元的严格规定。

拉美历史最悠久的侨团之一,成立于1893年的古巴“中华总会馆”总书记 周卓明在越洋电访中对世界日报记者表示:“在古巴的华侨听到消息时也很高兴 ,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他说目前在古巴要赴美,尚需向当局申请,并等 待批准,他相信美国解禁,古巴方面的限制“也将很快解决”。“这里的华人也 希望能跟亲人团聚,度过晚年。”

不过,不少古巴华人慨叹:一切来得太迟。

古巴仅存的、已有80年历史的中文报纸《光华报》总编辑蒋祖乐在电话 中说,当地华人平均年龄已达70岁,想离开古巴是有心无力,现年83岁的他苦笑 着说:“像我这样的老人,实在无法旅游了。”

在海岸这一边的美国,部分古巴华人也有同样的感慨。在纽约“古巴华侨 留美联谊总会”,来自各地、不同时间来美的古巴华人,40多年来日复一日地聚 在一起看报、打牌消磨时间,用广东话缅怀过去。就在等待中,他们的一头黑发 全已斑白。

1963年离开古巴,现年78岁的容国文在听到美古关系解冻后,没有兴奋,只有漠然,他淡淡地说:“我在古巴早已没有任何亲戚,50年了,该离开的早已 离开,这地方再也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了。”

(美国《世界日报》2009-04-19/张经义)

禁而绝之的政策和做法,既无理,又薄情,但“你有张良计 ,我有过墙梯”。父亲寄来250元,是从黑市汇出的,他克服了多少 困难,冒了多少风险,可以想见—因为在中国大陆,当时也有东躲 西藏、绝处求生的黑市。中古两国当时都是计划经济藤上的苦瓜,彼 此彼此,都充满苦涩味。

“尤其向商人种种抽税,损失甚巨。目前生意出卖,甚难找得 人承受。现在有许多侨胞欲返回祖国或香港居住,但因财产不能出口 ,是成问题。”古巴华侨的处境十分艰难,父亲正在痛苦的煎熬中。

而大陆家乡,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回广州探亲的古巴侨胞给 他的信息是:“政治非常安静,建设方面亦大有进展”;但“物质 缺乏,虽有钱买不到粮食”。父亲“难解共产政府经十余年的奋斗,及尽量促进生产,仍未达到人民丰衣足食”,他“感觉奇怪”。

1959—1961年间,自然灾害较多,“总路线”、“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运动遭到重挫,形成三年大饥荒,大陆物质匮乏已经 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虽有钱买不到粮食”的情况的确存在。华侨 有外汇,可以到华侨大厦吃顿饭;侨属有侨汇券,可以到华侨商店买 点粮油和副食品,普通老百姓就毫无办法,到饭店吃饭要排几个钟 头的队,买一斤所谓“高级饼干”要花14元(比大学生一个月的伙食 费还要多)。我记得当时的广州市民,为了买一只鸡、几个鸡蛋、 一点儿什么别的副食品,要远远地跑到黄岐等郊区去。黄岐虽则属 于南海县地头,但它就在珠江 大桥南脚,离市区(特别是西 关一带)本来并不远,但那时 没有公共汽车相通,所以有人 步行,有人骑自行车,一去就 是大半天。暨南大学饭堂供应 的是加水发大的“双蒸饭”、“ 无缝钢管”(通心菜)和用代 用品沤成的“杂锦酱”。我们 的老师、同学因为营养不良,纷纷患上肝炎、水肿、肺病。老师上完课,要平躺在床,把 肿得像小水桶似的脚腿放在叠 高的棉被上,让“水”倒流。有的同学因病读不下去,只好 退学或停学。大学师生的粮食定量比较高,一般一个月有30市斤(15 千克),平均每天有一斤。后来响应“节约”的号召,减了几斤,也 还有20多斤,一般市民就要少一些。因为油水不足,肉类缺乏,常常 吃不饱。饿死人的小道消息时有所闻。

1961年的黄宝世

在父亲当年填写的古巴中华总会馆 会员登记表上,贴的是这张照片。

这是我继台山1943年大饥荒之后所经历的第二次大饥荒。据一 般说法(不可能有官方数字),全国被饿死的人至少有3000万。但我 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大学,条件比农村好得多。特别是暨大,学校领导 梁奇达采取了种种保护师生健康的措施;后勤部门专为华侨、侨眷学 生开设了 “南洋馆”小饭店,让他们可以凭侨汇证加加菜,吃顿有鱼 有肉的好饭。遗憾的是,这样的好领导后来被打成“右倾”,免了职。

饥荒如何造成,官方的解释是“苏修逼债,加上三年自然 灾害”。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灾害是有的,但主要是决策和政策的 失误,即刘少奇所说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超越现实,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冒险蛮干,盲目冒进,生产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这是造成饥荒的主 要原因。父亲远在他乡,隔岸观火,他怎么可以理解呢 ?

链接

票证年代

说起早起排队买东西,50岁以上的人都记忆犹新。

那时什么东西都缺,几乎买什么都得凭本凭票,还定点定量,副食店一 有动静,好像《地雷战》里扳倒了消息树,街道上胡同里就忙活开了,人们奔走 相告:“张大妈,合作社刚来豆腐,快拿盆儿买去!”“李大婶,供销社来芝麻 酱啦,晚了就没有啦!”“赵大爷,告诉街坊们,发粮票了啊!”大有“剑外忽 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意思。

那时粮票可比钱票还重要。亲朋好友一碰面,准是一句标准的问候:“您 吃了吗? ”透着亲热。打从1960年“困难时期”开始,您不掏粮票甭打算在北京 的各类饭馆吃上饭;上班路过早点铺,光有六分钱没二两粮票,那大火烧就只有 干看着的份儿。据说当年国家领袖和普通市民一样,粮食定量,也领粮票布票。居家过日子没票寸步难行,像粮票、米票、面票、油票、肉票、点心票、糖票、 鸡蛋票、布票、棉花票、工业券……北京 市1961年度凭票供应物品达69种,再加上 副食本、购粮本……后来还有煤气本、电 视机票、大衣柜票……网上还看到农村有 粪票之类,真想不出来多少不要票的东西。总之,当年的票证比今天的各种“卡” 可多多了。

(焦尚意《60年,我的北京》书摘 ,转引自月刊《中年读者》2011年第3期)

侨汇券

“侨汇券”于1959年发行,到199 4年退出流通领域,历时整整35年。它是全面反映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情况的缩影。这是盖着“台山中国人民银行侨汇证明章”、1965年11月至196 6年10月有效的侨汇券。10元面额券,可买粮食6斤4两,豆面1斤6两,食油是 4两,食糖半斤,肉类3两,还有购物券3 张(可买饼食、香烟、工业品等)。196 6年7月至1967年6月有效的10元面额,可以买粮食7斤,豆面1斤,肉类3两,棉 布2尺,侨汇购物券2张。可见,当年政府 对华侨、侨眷是十分关照的。

1转引自:肖枫,王志先.古巴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7

2转引自:肖枫,王志先.古巴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3

3大陆译为劳尔·卡斯特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