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它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一)会计的产生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生产活动的目的是创造社会产品,而创造社会产品的同时必然会发生人力、物力的耗费。人们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耗费,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力、物力的耗费和劳动产品进行记录和计算,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数据资料,将耗费与成果进行对比和分析,以便掌握整个生产过程和结果,用于指导和管理生产,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纵观会计发展历史,它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科学到科学、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会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会计发展也十分缓慢。最初,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生产活动之外附带地把收支等记载下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社会化生产,会计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项单独的管理职能由专人担负。当时的会计多数以实物、少数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尚未完全固定为货币;需要会计的单位以官厅为主。这一时期的会计方法称为单式记账法,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收入和支出只作单方面记录的简单会计方法。古代会计阶段在我国大约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到封建社会末期。

2.近代会计阶段

15世纪末,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在威尼斯出版,书中专设“簿记论”篇。“簿记论”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卢卡·帕乔利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

近代会计阶段大约是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商品经济有了相当发展,社会经济活动变得日益复杂而频繁,以往的单式记账法已经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同复杂的商品生产过程相适应的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复式记账法便应运而生。大多数的会计单位开始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作为独立的管理职能从生产职能中分离了出来,需要会计的单位逐渐以企业为主,会计核算方法以复式记账法为主,开始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复式记账法在理论上的总结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标志着会计从古代会计阶段迈进了近代会计阶段。

3.现代会计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市场竞争日益复杂、激烈。经济的发展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企业会计对外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报告,而且为了满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增加竞争能力以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需要,要求企业会计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为企业经营者及时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这样,管理会计就从企业会计中分离出来了,形成了一个与财务会计相独立的领域。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成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会计成为了一门应用型学科,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会计标准和会计规范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且向国际化发展。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其重要性为世人认可,这充分说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三)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沿革

会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经济发达程度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早在西周时代我国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钱粮收支的政府官职——司会,并对钱粮收支进行“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顶峰。宋代已设有草账(即备忘录)、流水账(即序时账)和总账,并且分会计科目记账。出现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与今天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的结账方法已基本接近。“四柱清册”为中国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让世界为之赞誉的中式簿记的早期形态。

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龙门账”。这对中国会计由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清代,会计记账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三脚账”和“四脚账”等按复式记账原理登记的账簿。“四柱清册”、“龙门账”、“三脚账”和“四脚账”显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传统中式簿记的特色。

20世纪初期,借贷记账法传入我国,随后英美的会计制度也被引进,这对改革中式会计,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19世纪到20世纪,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内容、方法、技术及会计的理论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化,逐步形成了现代会计。

二、会计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会计?对于这一问题,近一百年来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会计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活动论”,以国内部分学者为代表;一种是“信息系统论”,以欧美学者为代表。

(一)“管理活动论”观点

“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这种观点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并参与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信息系统论”观点

“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主要提供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这种观点认为,会计是计量经济活动,处理加工经济信息,并将结果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经济信息系统,即会计是将经济信息转换为会计信息的系统,强调会计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

上述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计的含义。但从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动因和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起的实际作用来看,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但会计不是一般的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等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为相关方面作出正确决策提供财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三、会计的特点

从会计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会计要运用多种计量尺度来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包括实物尺度(如公斤、吨、米、件、台等),劳动尺度(如工时、工作日等),货币尺度(如元、角、分等)三种计量尺度,但以货币尺度为主。只有借助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才能取得经济管理所必需的连续、系统、综合的会计资料,才能比较所得与所耗,并计算出最终财务成果。所以,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即使已经运用了实物尺度和劳动尺度进行记录,还必须以货币尺度综合地加以反映。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会计进行核算时,面对大量的经济业务,必须做到全面、完整,并且要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逐日逐笔地进行记录,使其具有连续性。同时,还要按照业务性质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分类,在相应的账户、账簿中登记,使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系统性、综合性。

(3)会计核算要以合法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每个单位办理会计事项时,一定要有完备的手续,必须取得或者填制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原始记录,记录了经济业务的过程和结果,能够明确经济责任,使会计记录有凭有据,进而确保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得到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4)会计核算要运用一系列科学的专门方法。会计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核算方法不断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科学、严密的专门方法。运用这些专门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能为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