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教育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各高校建立健全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价值定位,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拓展、核心素养提升、成长成才引导为主线的全程化综合性教育活动;是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工作载体;是服务就业育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职业指导理论最初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周诒春先生和当时处在创办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始向国内介绍西方职业指导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民生凋敝,我国职业指导的研究和实践被迫中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式为“统包统分”,职业指导继续处于中断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辅导为主要内容的西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与方法再度传入我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更是方兴未艾。多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产生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系统消化吸收西方最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不足、结合中国实际的本土化创新理论供给不足、职业生涯教育学科建设薄弱等是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就系统消化吸收西方最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不足而言,主要表现是,在理论指导上还停留在对西方早期经典理论的移植借鉴阶段,即以职业指导为核心的静态人职匹配阶段。高校现有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咨询辅导体系的逻辑前提依然是静态、稳定的个人特质和职业环境,主线是如何适应现有职业的要求与标准,目标是顺利择业就业。但是,世界范围内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已有了很多变化,主要包括:由科学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由指导者中心向当事人中心转变,由以职业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由静态的职业指导向动态的生涯辅导转变,由单纯的职业选择向人的自我实现转变等。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还有待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更好地吸收和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向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涯教育创新理论,稳步推进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学科建设,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本土特色又要有全球视野,既要立足现实更要面向未来。为此,经过认真研究和评估,我们特别策划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译丛”,计划组织翻译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国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经典著作,旨在为我国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书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译丛”的第一册,其显著特色是以“希望-行动”理论为基础,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人们在人生规划和发展中获得持续动力;提供了丰富的生涯活动案例,优化读者的学习体验。本书的译者是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海滨。刘海滨院长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长达21年,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经验,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做了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对本书的内容和风格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译文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处理,应该说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书的品质和特色。

职业生涯发展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重要人生课题。它不只是一次性的选择,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它不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满足自己的职业需求,发挥自己的职业潜能,而且还要建构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不只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和支持。因此,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工作实践是无止境的,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在此,我们衷心地希望,本书能成为读者朋友们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师益友,能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开启一扇新的窗户,增添一抹新的色彩,带来一份新的力量。由于时间与条件有限,组织翻译过程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