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必要重温的审判案例

当今世界,为争夺幸福而展开的竞争愈演愈烈。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法也能生存的好人”越来越少,“有社会就有法”的说法正在变成现实。在一周召开一两次的“集日”(审判官们通常把审判日叫作集日)上,法官们审理几十件案件,切身感受伸张正义的呼声。可现实却对这样的审判只是以笼统的“有钱无罪”或“无钱有罪”的言辞来抨击,很少人做出具体、系统的批判。法官以“法官只是以判决来说话”来掩饰其内心,司法人员止于整理文件、点评案例,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则对法律制度和案例干脆置之不理。诉讼者专找“与司法部有关系”的律师,如果败诉则责怪法律和法官不公正,而政界或舆论界甚至根据是否符合自己追求的理念或政策,对判罚做出不同的评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当今社会对现行法律的看法是“对己有利则遵从法律,对己不利则靠政治手段或人情关系”。

我在这样的现实中有三十多年的法官经历,总想通过正当且健康的争论在市民和司法之间达成某种共识以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本想写一部描述当今处于风口浪尖的法官的书,可考虑到我自己目前身处司法部门,便改变想法,编写一部像古典名著那样能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价值的历史性审判案例,好让人们拿这些案例审视一下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在繁重的审判工作中忙里偷闲读一些历史书反省自我,也成了我编写这本书的一个契机。

在此期间,这类书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也有一些译文书。已出版的这些书虽然有很多优点,可这些书大多将重点放在挑选案例和案例的叙述上,甚至有的书只是迎合读者的兴趣和爱好,在联系我们现实社会抨击各种弊端方面有所欠妥。我认为对司法和审判也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于是挑选了几个世纪性的案例,生动、有趣地介绍其审判过程,并全面地阐述了该审判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总之,我想让读者们思考一下通过这本书所要回味的到底是什么。

从古代雅典到现代美国,我挑选了几个能够体现当时社会状况和社会矛盾的审判案例,这些审判案例包含着政治上(如喀提林审判案、查尔斯一世审判案、马伯里审判案等)、经济上(如洛克纳审判案等)、社会上(如苏格拉底审判案、德莱弗斯审判案、艾希曼审判案、米兰达审判案等)、文化上(如德雷德斯科特审判案、布朗审判案等)、宗教上(如托马斯莫尔审判案、伽利略审判案、塞勒姆女巫审判案等)、伦理上(如马丁盖尔审判案、潘克赫斯特审判案等)的矛盾和纠纷。虽然在审判过程中暴露出了社会对立和社会矛盾,但通过一系列的争论和评价,这些审判案解决了暴露出来的这些社会对立和社会矛盾,并寻求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本书不仅介绍了千古流芳的正义的审判案,还介绍了成为千古奇冤的个别冤假错案。通过重新查看冤假错案,我们在怀念因历史错判而蒙冤去世的人们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了解到错案发生的原因。通过这本书我们还可以了解历史对审判案的评价,可以了解哪些审判案未遵守审判原则,了解新设的法和审判的原理及其原则。这本书还特意提及与法庭审判相反的评价,阐明了作者的见解,分别讲述了审判真相和对审判的各方评价。

这本书讲的是几例史上著名的审判案的故事,然而我想读者的目光一定会从头到尾注视着我对现实社会的描述。是的,“他山之石”“反面教材”各有用武之地,我们确实需要借鉴别国的审判案来审视我们自己的社会。读完描述以法律形式规定劳动者最长劳动时间的“洛克纳审判案”章节,读者们能够了解到早在百年前展开的围绕劳动者问题的争论的始因和影响力。在当代限制劳动者最长劳动时间曾经是违宪行为,可多亏伟大的少数人的意见,“限制劳动时间”一词成了象征一个时代的名词。读完“米兰达审判案”和“德莱弗斯审判案”章节,读者们会感受到刑事审判中的立场差异和陈年案件的再审过程中的难处。这些审判案虽然对现实问题做不出什么解答,可我们完全能够当作解决现实问题的线索。

这本书是为关心或批判我们的法院和法庭的市民以及对法律感兴趣的众多学生而撰写的。当我们初次接触作为法律入门的《民法总则》时,总觉得那是一部外星人写的奇怪的书,为其不适应我们的现实而感到失望。可现在想来,我们这些司法人员似乎开了个“青蛙笑蝌蚪”的愚蠢玩笑。也有不少司法人员年轻时叫嚷“法律万能主义”,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陷入“法律虚无主义”,最后痴迷于哲学或宗教。随着感悟法律仅仅是解决某种纷争的手段、法学并不是“为己之学”[1]的道理,我认识到了平时多接触人文学科的必要性。平时因审理过多的案件而没有闲暇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现在我敢向身边的同事法官们说:“要多反思审判和社会的共鸣,要多体恤民众的悲伤,树立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感。”

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读者们完全可以当作故事来听,只要听一遍我就满足了。看着这个社会的乱象,看着人世间的贪欲和愚蠢,不少法官认为人的本性和生活面貌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可我觉得以真挚的态度去寻找历史进步的法官也不乏其人。法律和审判都具有两面性,所以对法律和审判的看法也因人而异。我承认这本书有很多缺陷,因为我没有读过当事国的原始资料和研究结果,只是参考包括历史学界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文章和之前出版的一些同类书籍进行比较、整理。也许有些读者觉得这本书严重缺乏对当时的法律内容和法理的说明,也有读者认为对审判案例的描述过于烦琐,对时代背景的说明过于简略。他们说的这些都很正确,但我觉得只要写清楚浓缩法学与哲学的“苏格拉底审判案”,就足以增添本书的分量。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那样的审判和司法与我们的社会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今天,我认为从法官角度上应该向全体国民毫无保留地公开历史性的典型审判案例。法院赖以存在的基础不是权力或权威,而是全体国民对法律的信赖。在国民对法院和法庭的信赖度日益下降的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世界性的审判案例,可以为那些不善于与人沟通的法官增添勇气。真诚希望关于审判和司法的故事走出法庭,传遍整个社会。

在前言的结尾处,我想向读者说明我的愿望。我年轻时的梦想是当一个历史学家,可阴差阳错当上了法官。我觉得这部作品算是给历史书筑起的万里长城添上了一颗不同颜色的石块。写作途中走进无文可写的“堵头路”便漫步在乡间小路,欣赏自然的美丽和季节的变换,恐怕这是我一生难忘的记忆。我会永远记住劝告我写这本书并给予亲切鼓励和严厉批评的李浩根老师的友情。号称“近代历史故事王”的朱京哲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弟子们一起为我检查这本书的史实正确与否,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说这本书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那纯粹是我的责任。感谢从法学角度上提出原稿的不足之处的尹成根法官和全尚贤教授。人道主义者出版社整理修改我的处女作使我的这本书终于问世,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谢意。

朴炯南

2018年7月

[1] 儒学用语,即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的道德和增进学问。——译者注(若无特别说明,本书注释均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