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燕王朱棣的造反

燕王朱棣造反啊还要从明成祖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太岁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年号建文,在建文帝在位期间,他采取了削藩行动,这让燕王感到不安此时的朱棣,因为镇守在北平——明朝与蒙古的边境线上,所以坐拥十万精兵。他知道,建文帝下一个削藩目标就是自己果然,建文帝密诏北平的几位军队将领,偷偷包围燕王府,逮捕燕王本人。但不料执行者中有一个叫张信的人,偷偷将消息泄露给了朱棣。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支持下,决定举兵谋反。

朱棣决定,先拿下燕王府外的这些杀手。朱棣将八百死士埋伏在府中,然后开门迎入皇帝派来的使臣。可一进门,使臣即被就地按住处决了。当晚,燕王军队攻下北平九门,算是控制住了北平城。燕王起兵正式开始。

这时,身为燕王的朱棣还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朱元璋分封藩王时候定下的一条成文法:“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所以,“清君侧,靖国难”就成为燕王军的口号,同时也在舆论上占了上风,随即得到了代王以及临城守将的起兵呼应。燕军兵力几日内就增加到了数万人众。

靖难初,建文帝派出老将耿炳文,率13万中央军出击。耿炳文没有料到,兵力占弱势的朱棣剑走偏锋,率先夜袭雄县。

雄县失守之后,朱棣猜测鄚[mào]州军队会来驰援,便再次奇袭兵力虚空的鄚州。攻下鄚州时,朱棣获悉了中央军主营西侧薄弱的情报。这次,燕军的轻骑彻底打乱了大军阵脚,耿炳文败走。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的消息后,只好采纳大臣黄子澄的建议,任曹国公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临时调换了主帅。

这个李景隆本来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并没有什么领兵经验,更何况还性格骄横。李景隆到达山东德州之后,整合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又调动全国各路军马,共计50万,开始向河间的燕军发起第二次北伐。

李景隆哪里是常年征战的朱棣的对手。朱棣为了引诱中央军深入,命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只守不战,而自己则亲率大军出征。李景隆果然中了这招调虎离山之计。李景隆见朱棣不在老巢,就想趁机攻入北方腹地。可天寒地冻的北方环境困住了南方来的士兵,李景隆又遇到了粮草不足的问题。

这时,为了扩充兵力,朱棣将眼光转向了“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宁王朱权。于是朱棣抄小路直趋宁王的封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城下,谎称自己是来求救的。

起初宁王还有所怀疑,只放朱棣一人进了城。见面之后,朱棣哭诉自己起兵叛乱是逼不得已。同样身为有实力的藩王,宁王非常理解建文帝削藩带来的压力,于是被四哥的诚恳所骗,放松了警惕。

可朱棣却暗地里派人贿赂宁城的守门军官。于是,当宁王到郊外给四哥送行的时候,突然城外朱棣的伏兵四起,绑架了宁王;这时叛变的守军打开城门相迎。

就这样,朱棣不费吹灰之力突袭了大宁城,更是收编了大宁的全部军队,包括宁王的精锐骑兵——朵颜三卫。经此之后,朱棣扩充兵力达12万,具备了与中央军抗衡的实力。

于是,两军先后在白沟河、济南、东昌等地展开正面激战。虽然过程中,朱棣也曾经历东昌之战的败仗,身陷重围,帅旗都被射烂了。但好在朱棣有一名高瞻远瞩的军师姚广孝。他建议朱棣,此时不应在意失败,而是一鼓作气突袭南京。

1401年冬,朱棣下定决心率兵直接南下,进逼南京。而守卫南京城金川门的李景隆望见来势汹汹的燕军,深知败局已定,竟然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就这样,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

公元1399年8月6日到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从北平(今北京)起兵,花费了将近三年时间,攻克了南京城,实现了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陈迪等先后被杀,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

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