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朝堂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刘义之十岁,正式成了一个官二代,他爹刘裕因功加封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就在这一年,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

今年正月,掌握朝堂权力的司马元显,升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加侍中、黄钺、班剑二十人,并下诏讨伐桓玄,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

其实,地方方镇势力与掌握朝堂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在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时,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而参与朝政。

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一直厌恶王国宝弄权,常直言斥责,但这也招致司马道子怨惮、忿恨他。于是,王恭不再忍受,而是联结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

把持朝政的司马道子,畏惧王恭,为求了事,便将罪责推向王国宝。并命谯王司马尚之收捕王国宝到廷尉,后赐死王国宝并处死王绪,又遣使道歉,王恭这才撤还京口。

发生在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的这场政治风波的本质,其实就是掌握朝堂权力的会稽王司马道子,意图削弱地方方镇势力,从而引起了地方势力联合起来,举兵反抗。

把持朝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经历了王恭、殷仲堪举兵后,对二人十分忌惮。于是,他的心腹司马尚之,向他建议,培植自己的势力作外藩,以此来屏卫。

司马道子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在隆安二年(398年),命王愉为江州刺史,并割本属庾楷的豫州四郡让王愉都督。

此举触怒了庾楷,于是派儿子庾鸿劝说王恭讨伐司马尚之兄弟。王恭听从并联结桓玄与殷仲堪,而二人则推王恭为盟主,刻日同取建康。

当时殷仲堪写信给王恭,藏在箭干中并由庾楷代送,但送到时用来写信的斜绢变形,不能看出是谁人的字迹。因为殷仲堪在上一年举兵时,没有实质派兵支持,王恭以为是庾楷假作殷仲堪书信,决心先行起兵。

刘牢之试图谏止,但王恭不听,又上表以讨伐王愉及司马尚之兄弟为名起兵。会稽王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主战,司马道子于是以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率领诸军抵抗王恭。

王恭自恃才能和家族地位,又在上一年成功逼迫司马道子杀了王国宝,因此变得十分趾高气扬,对待大将刘牢之,如同部曲般,这也令刘牢之十分愤恨。

司马元显看穿这点,命庐江太守高素策反刘牢之,并许以事成后以王恭位号授予刘牢之。

当时王恭参军何澹之将此情报告诉王恭,但王恭因何、刘二人有仇隙没有相信,而是选择设酒宴款待刘牢之,当众拜其为兄,并将手下精兵都交给他。

而刘牢之到竹里后,直接杀死帐下督颜延并投降朝廷,命儿子刘敬宣和东莞太守高雅之进攻王恭。

当时王恭出城打算阅兵,结果被刘敬宣截击,部众溃败,想要返回城内时,又发现城门已被高雅之关上,唯有骑马逃奔曲阿,后因被人告发而被捕,于同年处斩。

上一年,会稽王司马道子意图削弱方镇势力失败后,今年打算缓缓图之。想要培养自己的心腹势力以此来和他们对抗,结果引起地方方镇势力再次反弹。

这次,司马道子没有选择让步,而是以儿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负责平叛。

东晋朝堂与地方方镇之间的互相拉扯,本质上就是当权者没有足够力量,压服拥有私人部曲的方镇势力。

这也是为何,门阀政治在东晋王朝如此强大的原因。

政治上,通过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权力被世家大族所掌握。军事上,方镇割据,拥有私人部曲。经济上,地方豪强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自给自足。

而随着皇权的不断势微,以及孙恩两次叛乱,对地方豪强的严重冲击,使整个东晋王朝愈发动荡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强大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朝堂权力的争夺,从原先的政治斗争,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武装冲突。

换言之,现在东晋朝廷的权力争夺,从原先谁掌握政治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权力,到如今的,谁拥有了强大军事力量,谁就能攥取更多的权力。

民间起义对于地方豪强的冲击,权力斗争演变成军事冲突,在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浪潮中,北府兵将领,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前几年王恭起兵所带来的风波,刚刚平息下去没多久。掌握朝堂权力的司马元显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了。

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

这时桓玄已经封锁了长江漕运,造成东土饥乏。不过他认为孙恩之乱还未平定,司马元显应当无力讨伐,便一直在荆州等待时机,蓄势待发。

可当桓玄收到司马元显要讨伐他的消息,却又害怕了,打算坚守江陵。

不过卞范之劝谏道:“以君的威名和军力,应当出兵东下,令敌人土崩瓦解,不能坚守不出,示弱于人。”

于是桓玄留桓伟守江陵,亲自率兵东下。

起初他还有些担心,手下士兵不会听从他的,然而过了寻阳仍未见朝廷军队,桓玄变得十分高兴,士气亦上升,于是移檄上奏司马元显之罪。

桓玄到姑孰时,派遣冯该击败了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并夺取了历阳(今安徽省和县)。

这时司马元显畏惧桓玄兵锋,登上船后,却不敢出兵。而刘牢之担忧击败桓玄后,司马元显会容不下他,于是带领北府军向桓玄投降。

桓玄很快逼近建康,并击败司马元显。

入京后,他称诏解严,并以自己总掌国事,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

掌握朝堂权力后,桓玄历数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的罪恶,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数月后派人杀死司马道子,又杀司马元显、庾楷、司马尚之和司马道子的太傅府中属吏。

短短几月时间,风云变化。

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从权倾朝野,到沦为阶下之囚,最后更是性命难保。

而在这场斗争中,倒戈投降的刘牢之以及他所率领的北府军,深受桓玄忌惮。

在前几年,王恭依靠刘牢之和北府军,威逼司马道子父子,却无人能奈何他。可是等到刘牢之投降司马道子父子后,王恭瞬间沦为了阶下囚,被斩首示众。而刘牢之反叛司马道子投降桓玄后,司马道子父子掌握的权力迅速被桓玄取代。

总揽朝堂大权的桓玄,对于这种情况,比谁都忧虑。

刘牢之屡次改换门庭,焉知下一个背叛的不是他桓玄。

同样,北府军内,也是汹涌暗流,人心浮动。统军大将,屡次倒戈,将领士卒,离心离德。

危机不知不觉间,悄然而至。

掌握了朝堂权力的桓玄,开始着手对付刘牢之以及北府军,于是任命刘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将其调离京口。

刘牢之和心腹长叹道:“才刚刚开始而已,便削夺我的兵权,不久以后,大祸将会降临了!”

这个时候,桓玄住在丞相府,刘敬宣建议先下手为强,袭击桓玄。

但刘牢之犹豫不决,最后决定移兵驻扎班渎,打算向北投靠他的女婿广陵相高雅之,占据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来对抗桓玄。

于是他召集众将领商议决策,参军刘袭说:“这世间不能做的事,莫过于反叛,而将军早年反王恭,不久以前反司马元显,如今又打算反桓玄。一个人一生当中三次反叛,怎能够立足于天地之间呢!”说罢,起身扬长而去。

北府军将领对此也早就不满,纷纷离开。

而刘敬宣在此之前返回京口转移家室,逾期未还。刘牢之以为他被刘袭杀害,变得心灰意冷起来,遂上吊而死。不久,刘敬宣返回,发现父亲上吊而亡,来不及悲伤,便急忙投奔高雅之去了。

就这样,战功赫赫,令人忌惮的北府军逐渐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