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用推拿腧穴

1.手太阴肺经(图1-1)

img

图1-1 手太阴肺经

(1)中府

定位:位于前胸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闷、肩背痛、呃逆、代谢病。

(2)尺泽

定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肘臂挛痛、腰痛。

(3)孔最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疾病,胃痛,肘臂挛痛。

(4)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疾病,头痛,颈项痛,小便不利。

2.手阳明大肠经(图1-2)

img

图1-2 手阳明大肠经

(1)二间

定位:微握拳,当示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主治:热病、齿痛、手指活动不灵。

(2)三间

定位:微握拳,在示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腹胀、肠鸣等肠腑病症,嗜睡。

(3)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平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热病无汗或多汗,胃痛,糖尿病。

禁忌:孕妇禁用。

(4)手三里

定位:位于前臂背面桡侧,曲池下2寸。

主治:手臂麻疼、屈伸不利、腹胀、腰痛。

(5)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热病,糖尿病,高血压,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症。

(6)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荨麻疹。

(7)迎香

定位: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炎、口眼img斜、便秘。

3.足阳明胃经(图1-3)

img

图1-3 足阳明胃经

(1)下关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

主治:齿痛、耳聋、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2)头维

定位: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眼痛、视物不清、小便不利。

(3)梁门

定位: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痛、纳少、呕吐等。

(4)滑肉门

定位: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痛、呕吐、肩痛、癫痫。

(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疾病,月经不调,痛经,腰痛。

(6)外陵

定位: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髋关节活动不利。

禁忌:孕妇禁用。

(7)大巨

定位: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中风、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

禁忌:孕妇禁用。

(8)水道

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

禁忌:孕妇禁用。

(9)归来

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月经不调、带下、痛经。

禁忌:孕妇禁用。

(10)髀关

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平臀横纹。

主治:下肢不遂、髋痛膝冷、腹痛。

(1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

主治:腹胀、呕吐、胃痛、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体质虚弱。

(12)上巨虚

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便秘等肠道病症,下肢痿痹。

(13)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痰多、下肢痿痹、高血压、肥胖、脂肪肝、癫痫。

(14)内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热病、吐酸、腹泻、便秘等肠胃病症,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4.足太阴脾经(图1-4)

(1)太白

定位:足内侧缘,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img

图1-4 足太阴脾经

主治: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症,全身骨痛。

(2)公孙

定位: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失眠,心痛,月经不调。

(3)三阴交

定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失眠、遗尿、小便失禁。

(4)地机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腹痛,腹泻,腹部肿胀。

(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腹泻、水肿、膝痛、周身困重。

(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月经病,湿疹,荨麻疹。

(7)腹结

定位:脐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腹痛、腹泻、便秘、食积。

禁忌:孕妇禁用。

(8)大包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主治:胸胁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慢性疲劳综合征。

5.手少阴心经(图1-5)

img

图1-5 手少阴心经

(1)神门

定位: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

主治:心悸、失眠、盗汗、耳鸣。

(2)少海

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心痛、癫痫、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

(3)极泉

定位:在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上肢不遂、心痛。

6.手太阳小肠经(图1-6)

(1)阳谷

定位:腕背横纹尺侧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颈痛、腕痛、头痛、耳鸣、颈淋巴结肿大、热病、癫狂痫。

(2)养老

定位:以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颈椎病、肩背痛。

img

图1-6 手太阳小肠经

(3)小海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肘臂疼痛、麻木、癫痫、颈部肿痛。

(4)肩中俞

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颈椎病、肩背疼痛、咳嗽、气喘。

7.足太阳膀胱经(图1-7)

(1)睛明

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腰痛、胃痛、咯血。

(2)攒竹

定位: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失眠、腰痛、呃逆。

(3)大杼

定位: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发热、咳嗽、项背强痛、牙痛、骨病。

(4)肺俞

定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皮肤病、精神抑郁。

img

图1-7 足太阳膀胱经

(5)厥阴俞

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心悸、失眠、癫痫。

(6)心俞

定位: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失眠、心烦、心痛。

(7)督俞

定位:在背部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心痛、腹胀痛。

(8)膈俞

定位: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血液病、胃脘痛、呃逆、关节肿痛。

(9)肝俞

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目疾、精神抑郁、失眠、高血压。

(10)胆俞

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骨病、强迫症、消化不良。

(11)脾俞

定位: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消化不良、贫血、周身困重。

(12)胃俞

定位: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咳嗽、腰痛。

(13)三焦俞

定位: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腹泻、小便不利、水肿、痛风、糖尿病、腰背强痛。

禁忌:孕妇禁用。

(14)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月经不调、不育、腰膝酸软、疼痛、骨病、耳鸣。

禁忌:孕妇禁用。

(15)大肠俞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禁忌:孕妇禁用。

(16)小肠俞

定位:后正中线旁开1.5寸,约平第1骶后孔。

主治:遗精、遗尿、带下、腹泻、腰骶痛。

禁忌:孕妇禁用。

(17)膀胱俞

定位:后正中线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

主治:前列腺炎、遗尿、腰骶痛、四肢痉挛。

禁忌:孕妇禁用。

(18)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坐骨神经痛、大便难。

(19)殷门

定位: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坐骨神经痛。

(20)委中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

主治: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屈伸不利、皮肤病。

(21)秩边

定位:在臀部骶正中嵴旁开3寸处,平第4骶后孔。

主治:前列腺炎、坐骨神经痛。

(22)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主治:便秘、腰背疼痛、肿瘤疼痛、痔疾。

(23)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的凹陷处。

主治:腰痛、头痛、颈椎病、难产。

禁忌:孕妇禁用。

(24)申脉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坐骨神经痛、癫痫。

8.足少阴肾经(图1-8)

(1)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头晕、头顶痛、失眠、抽筋、足心热。

(2)然谷

定位: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糖尿病、肾炎、痛风。

(3)太溪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咽喉肿痛、齿痛、耳鸣、咳嗽、气喘、消渴、便秘、小便频数、月经不调、腰脊痛。

(4)照海

定位: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img

图1-8 足少阴肾经

主治:失眠、焦虑、癫痫、咽喉干痛、月经不调、小便频数、尿潴留。

(5)四满

定位:脐下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月经不调、阳痿、腹痛、腰脊痛。

禁忌:孕妇禁用。

(6)阴都

定位: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胃痛、腹胀、颈痛、面瘫。

(7)俞府

定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腹痛、足心痛。

9.手厥阴心包经(图1-9)

(1)间使

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甲亢、胃痛、疟疾、癫痫。

(2)内关

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img

图1-9 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心痛、心动过速或过缓、胃痛、失眠、抑郁、头晕、颈痛。

(3)大陵

定位:在腕掌侧远端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胃痛、心痛、口舌生疮、足跟痛。

(4)劳宫

定位:在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掌心横纹中。

主治:胃痛、口臭、心痛、发热。

10.手少阳三焦经(图1-10)

(1)阳池

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主治:痛风、耳聋、糖尿病、肩臂痛。

(2)外关

定位:尺骨与桡骨之间,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水肿、痛风。

(3)支沟

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肿大、甲亢。

(4)翳风

定位: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偏头痛、牙痛、耳鸣、耳聋、面瘫、颈淋巴结肿大。

(5)颅息

定位: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耳鸣、感觉性失语。

img

图1-10 手少阳三焦经

11.足少阳胆经(图1-11)

(1)完骨

定位: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脑供血不足、癫痫。

(2)风池

定位:在枕骨之下,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中风、感冒。

(3)肩井

定位: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颈椎病、高血压、诸虚百损。

(4)日月

定位: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

主治:胁肋疼痛、呕吐、反酸、呃逆、头痛、骨病。

(5)京门

定位:侧腰部,第12肋游离端下际处。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腹胀、腹泻、腰痛、胁痛、骨病。

(6)带脉

定位: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处。

主治:月经不调、闭经、带下病、腰痛。

(7)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痛、荨麻疹。

(8)风市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img

图1-11 足少阳胆经

主治:下肢不遂、全身瘙痒、坐骨神经痛。

(9)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膝关节病、胁痛、全身骨痛、偏头痛、四肢麻木。

(10)光明

定位: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视力障碍、下肢痹痛。

(11)悬钟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痴呆、中风、头痛、颈项强痛、鼻炎、咳嗽。

(12)足临泣

定位: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抑郁症、强迫症、月经不调。

12.足厥阴肝经(图1-12)

(1)行间

定位: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头痛、高血压、月经不调、胸胁痛。

(2)太冲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高血压、面瘫、月经不调、痛经、胃痛、遗尿。

(3)章门

定位:第11肋游离端下际。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内脏病、胁痛、腹部肿块、血液病。

(4)期门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肋间神经痛、气喘、抑郁症、呕吐、反酸。

img

图1-12 足厥阴肝经

13.督脉(图1-13)

img

图1-13 督脉

(1)长强

定位: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便秘、腹泻、腰痛、癫痫、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

(2)腰俞

定位:在骶部后正中线上,骶管裂孔处。

主治:腰椎管狭窄、月经不调、癫痫。

(3)腰阳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

(4)命门

定位: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痛、怕冷、头晕、输液反应、体质衰弱。

(5)脊中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胃痛、腹泻、腰脊强痛、癫痫。

(6)至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绞痛、胆绞痛、腰背疼痛、咳嗽、气喘。

(7)大椎

定位: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颈椎病、妇科炎症、咽痛、中暑、癫痫、皮肤病。

(8)百会

定位: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健忘、失眠、中风、高血压。

(9)印堂

定位:在两眉头连线之中点。

主治:头晕、头痛、三叉神经痛、失眠、咳嗽、鼻炎。

14.任脉(图1-14)

(1)中极

定位:在脐下4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月经不调、不育、阳痿、水肿。

禁忌:孕妇禁用。

(2)关元

定位:在脐中下3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中风、虚脱、头晕、月经病、不育、阳痿、虚劳、糖尿病。

禁忌:孕妇禁用。

img

图1-14 任脉

(3)气海

定位:在脐中下1.5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中风、虚脱、头晕、月经病、不育、阳痿、虚劳、抑郁症。

禁忌:孕妇禁用。

(4)神阙

定位:在脐中央。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癫痫、消化不良、泄泻。

禁忌:孕妇禁用。

(5)水分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关节炎、腰痛、腹痛、腹泻。

(6)下脘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主治:胃痛、呕吐、颈椎病、腹部肿块、消化不良。

(7)建里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主治:胃痛、呕吐、精神抑郁、水肿、颈痛。

(8)中脘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面瘫、癫痫、哮喘。

(9)上脘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主治:胃痛、呕吐、头痛、癫痫。

(10)膻中

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心绞痛、咳嗽、气喘、乳腺增生。

(11)华盖

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痛。

(12)天突

定位:在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哮喘、吞咽障碍、咽喉肿痛。

(13)廉泉

定位: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主治:中风失语、吞咽困难、咳嗽。

15.常用推拿奇穴

(1)头项部奇穴(图1-15)

①鱼腰

定位:眉毛中点直对瞳孔处。

主治:眉棱骨痛、口眼img斜、腰痛。

img

图1-15 头项部奇穴

②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主治:偏头痛、目赤、牙痛、面瘫。

③安眠

定位:在项部,当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失眠、头痛、眩晕、癫痫。

④颈百劳

定位: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主治:颈项强痛、咳嗽、气喘、虚劳、颈淋巴结肿大。

(2)腹部奇穴(图1-16)

img

图1-16 腹部奇穴

①子宫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

禁忌:孕妇禁用。

②三角灸

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做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该穴。

主治:子宫肌瘤、不孕、不育、腹痛、月经过多。

禁忌:孕妇禁用。

(3)背部奇穴(图1-17)

img

图1-17 背部奇穴

痞根

定位: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主治:腰肌劳损、腹部肿瘤。

禁忌:孕妇禁用。

(4)上肢部奇穴(图1-18)

img

图1-18 上肢部奇穴

①外劳宫

定位:在手背侧,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胃痛、落枕、颈痛。

②腰痛点

定位:在手背,当第2、3及第4、5掌骨之间,腕背远端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一手两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

(5)下肢部奇穴(图1-19)

①胆囊

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引起的胆绞痛。

img

图1-19 下肢部奇穴

②阑尾

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

③外踝尖

定位:在外踝最高点处。

主治:齿痛、骨病、痛风、小腿麻痹。

16.小儿特定穴 小儿特定穴是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为了便于学习及临床应用,其中“次数”一项,仅供6个月~1足岁患儿临床应用时参考,临诊时尚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上肢部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习惯于推拿左手(亦可推拿右手)。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亦有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患儿体位而定先后顺序,可以灵活掌握。

(1)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图1-20),又称推眉弓。推30~50次。

img

图1-20 推坎宫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揉肾纹、清天河水等合用。

(2)天门(攒竹)

定位:两眉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图1-21),又称推攒竹。推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清肝经、揉百会等合用。

img

图1-21 开天门

(3)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图1-22)。推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应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可治神昏烦躁等症。

img

图1-22 揉耳后高骨

(4)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图1-23);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称刮天柱骨。推100~500次。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应用: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

img

图1-23 推天柱骨

(5)乳根

定位:乳头直下2分,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根。揉20~5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主要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

(6)乳旁

定位:乳外旁开2分。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旁。揉20~5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同乳根穴,临床上多与乳根穴配用,以示、中两指同时操作。

(7)胁肋

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图1-24),又称按弦走搓摩。搓摩50~100次。

作用: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应用:本穴性开而降,多用于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若肝脾大,则需久久搓摩,非一日之功。此穴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

img

图1-24 搓摩胁肋

(8)腹

定位:腹部。

操作:两手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图1-25a);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图1-25b)。分推100~200次;摩腹5分钟。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应用: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img

图1-25a 分推腹阴阳

img

图1-25b 摩腹

(9)丹田

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田(图1-26)或摩丹田。揉50~100次;摩5分钟。

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img

图1-26 揉丹田

应用: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以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

(10)肚角

定位: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的大筋。

操作:用拇、示、中三指做拿法,称拿肚角(图1-27);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按3~5次。

img

图1-27 拿肚角

作用:止腹痛。

应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性较强,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

(11)脊柱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示、中二指面自上而下做直推,称推脊(图1-28);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每捏三下再将脊背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推100~300次,捏3~5次。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

img

图1-28 推脊

应用:捏脊法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本法单用名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还可应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病症。

推脊柱穴从上至下,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

(12)七节骨

定位: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示、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做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图1-29)。推100~300次。

作用:温阳止泻,泄热通便。

img

图1-29 推七节骨

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症。若属实热证,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患儿腹胀或出现其他变症。

推下七节骨能泄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泻。

(13)龟尾

定位: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图1-30)。揉100~300次。

img

图1-30 揉龟尾

作用:调理大肠。

应用:本穴即督脉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此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症。

(14)脾经

定位:拇指末节螺纹面,另有说拇指桡侧缘一线。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图1-31)。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图1-32)。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推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可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应用: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img

图1-31 补脾经

img

图1-32 清脾经

清脾经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而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隐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15)肝经

定位:示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自指尖向示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肝经;自示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图1-33)。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推100~500次。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应用:清肝经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img

图1-33 清肝经

(16)心经

定位: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自指尖向中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心经。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推100~500次。

作用:清心经可清心泻火;补心经可养心安神。

应用:清心经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合用。

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17)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自指尖向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应用:补肺经用于肺气虚损,以及咳嗽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证。

清肺经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

(18)肾经

定位: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自小指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为推肾经。推100~500次。

作用:补肾经可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湿热。

应用:补肾经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以及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清肾经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19)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呈一直线。

操作:自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图1-34);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为推小肠。推100~300次。

作用:清利下焦湿热。

应用:清小肠可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强清热利尿的作用。若属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20)大肠

定位:示指桡侧缘,自示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

操作:从示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图1-35);反之为清,称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推100~300次。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img

图1-34 补小肠

img

图1-35 补大肠

应用:补大肠多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清大肠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症。

本穴又称指三关,尚可用于诊断,详见《中医诊断学》。

(21)肾纹

定位:手掌面,小指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图1-36)。揉100~500次。

作用:祛风明目,散瘀结。

应用:揉肾纹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瘀结不散所致的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img

图1-36 揉肾纹

(22)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图1-37)。揉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应用:揉肾顶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img

图1-37 揉肾顶

(23)四横纹

定位:掌面示、中、无名、小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用拇指从示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各5次;推100~300次。

作用:掐四横纹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四横纹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应用: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也可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本穴出血以治疗疳积,效果也好。

(24)小横纹

定位:掌面示、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用拇指桡侧从示指侧直推至小指侧,称推小横纹。掐各5次;推100~300次。

作用:退热,消胀,散结。

应用:推掐本穴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溃烂,以及腹胀等症。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啰音,有一定疗效。

(25)掌小横纹

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图1-38)。揉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应用: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啰音,有一定的疗效。

img

图1-38 揉掌小横纹

(26)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或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自拇指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胃经;反之为清,称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推100~500次。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

应用:清胃经多与清脾经、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清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补胃经多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

(27)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之,称揉板门或运板门(图1-39);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图1-40),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推100~300次;揉50~1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

应用:揉板门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img

图1-39 运板门

(28)内劳宫

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指端之间的中点。

操作:中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自小指根掐运起,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称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

作用:清热除烦,清虚热。

应用:揉内劳宫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症。

运内劳宫为运小横纹、揉小天心、运内劳宫的复合手法,对心、肾两经虚热最为适宜。

(29)小天心

定位:鱼际与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图1-41);拇指甲掐之,称掐小天心;以中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之,称捣小天心。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img

图1-40 板门推向横纹

img

图1-41 揉小天心

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应用:揉小天心主要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惊惕不安或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而见小便短赤等症。此外对新生儿硬皮症、黄疸、遗尿、水肿、疮疖、痘疹欲出不透亦有效。

掐、捣小天心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等症。若见惊风眼翻、斜视,可配合掐老龙、掐人中、清肝经等。眼上翻者则向下掐、捣;右斜视者则向左掐、捣;左斜视者向右掐、捣。

(30)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定位: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图1-42);反之,称运水入土(图1-43)。运100~300次。

作用:运土入水可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运水入土可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应用:运土入水常用于新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

运水入土多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等症。

img

图1-42 运土入水

img

图1-43 运水入土

(31)总筋

定位: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按揉本穴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图1-44)。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

应用:揉总筋临床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配合,治疗口舌生疮、夜啼等实热证。操作时手法宜快,并稍用力。治疗惊风抽掣多用掐法。

(32)大横纹

定位: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操作:两拇指自掌后横纹中(总筋)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图1-45),又称分阴阳;自两旁(阴池、阳池)向总筋合推,称合阴阳。推30~50次。

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行痰散结。

img

图1-44 掐总筋

img

图1-45 分推大横纹

应用:分阴阳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症,亦有用治痢疾,有一定疗效。但在操作时,如实热证阴池宜重分,虚寒证阳池宜重分。

合阴阳多用于痰结喘嗽、胸闷等症,若本法配揉肾纹,清天河水能加强行痰散结的作用。

(33)左端正

定位:中指甲根桡侧赤白肉际处,称左端正。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指螺纹面揉称掐、揉左端正。掐5次;揉50次。

作用:升阳止泻。

应用:揉左端正能升提,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

(34)右端正

定位:中指甲根尺侧赤白肉际处,称右端正。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指螺纹面揉称掐、揉右端正。掐5次;揉50次。

作用:降逆止呕。

应用:揉右端正主要用于胃气上逆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

掐端正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常与掐老龙、清肝经等配合。同时本穴对鼻衄有效,方法是用细绳由中指第3节横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让患儿静卧即可。

(35)老龙

定位:在中指背,距指甲根中点1分许。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称掐老龙(图1-46)。掐3~5次。

img

图1-46 掐老龙

作用:息风镇惊,开窍醒神。

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若小儿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可治;不知痛而无声音,难治。

(36)五指节

定位:掌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

操作:拇指甲掐之,称掐五指节;用拇、示指揉搓之称揉五指节。各掐3~5次;揉搓30~50次。

作用: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

应用: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惕不安、惊风等症,多与清肝经、掐老龙等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咳嗽等症,多与运内八卦、推揉膻中等合用。

(37)二扇门

定位:掌背中指掌指关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拇指甲掐之,称掐二扇门;拇指偏锋揉,称揉二扇门(图1-47)。掐5次;揉100~500次。

img

图1-47 揉二扇门

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

应用:掐、揉二扇门是发汗疗法。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本法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等配合应用,适宜于平素体虚外感者。

(38)上马

定位: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操作:拇指端揉或拇指甲掐之称揉上马或掐上马。掐3~5次;揉100~500次。

作用: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应用:临床上用揉法为多,主要用于阴虚阳亢之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淋沥等症。本法对体质虚弱、肺部感染有干性啰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横纹;湿性啰音配揉掌小横纹,多揉有一定疗效。

(39)威灵

定位:手背第2、3掌骨歧缝间。

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图1-48)。掐5次,或醒后即止。

作用:开窍醒神。

应用:主要用于急惊暴死、昏迷不醒时的急救。

img

图1-48 掐威灵

(40)精宁

定位:手背第4、5掌骨歧缝间。

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图1-49)。掐5~10次。

作用:行气,破结,化痰。

img

图1-49 掐精宁

应用:多用于痰食积聚、气吼痰喘、干呕、疳积等症。本法对体虚者慎用,如必须应用时则多与补脾经、推三关、捏脊等同用,以免克伐太甚,元气受损。

用于急惊昏厥时,本法多与掐威灵配合,能加强开窍醒神的作用。

(41)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图1-50)。揉100~300次。

作用: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发散风寒。

应用: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症,多与拿肚角、推三关、揉中脘等合用。本法亦对寒滞经络引起的痹痛或感冒风寒等症有效。

img

图1-50 揉一窝风

(42)膊阳池

定位: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操作:拇指甲掐或指端揉之,称掐膊阳池或揉膊阳池。掐3~5次;揉100~300次。

作用: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应用:特别对大便秘结,多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泄者禁用;用于感冒头痛,或小便赤涩短少,多与其他解表、利尿法同用。

(43)三关

定位: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示、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图1-51);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揉100~300次。

img

图1-51 推三关

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应用:本穴性温热,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者慎用。临床上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

对感冒风寒、恶寒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清肺经、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合用。此外,本穴还对疹毒内陷、黄疸、阴疽等症亦有疗效。

(44)六腑

定位: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图1-52)或推六腑。推100~300次。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应用:本穴性寒凉,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以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本穴与补脾经合用,有止汗的效果。若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慎用本法。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以按照退六腑三数、推三关一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按照推三关三数、退六腑一数之比推之。

img

图1-52 退六腑

(45)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用示、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推)天河水(图1-53);用示、中二指蘸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推100~300次。

img

图1-53 清(推)天河水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应用:本穴性微凉,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症。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对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也常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46)箕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用示、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做直推法,称推箕门。推100~300次。

作用:利尿。

应用:推箕门性平和,用于尿潴留多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合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等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