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西医妇产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妇科学发展概要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特色鲜明的临床学科。以下分八个历史时期简述其形成与发展。

(一)夏、商、周时代

此期为中医妇科学的萌芽阶段,特点为重视孕产。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所载的21种疾病中就有“疾育”(妇产科病);《易经·爻辞》载有“妇孕不育,凶”“妇三岁不孕”;《诗经》《山海经》载有“种子”和“绝育”的药物;《史记·楚世家》记载了剖宫产手术;《列女传》有“胎教”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妇科医家,称“带下医”。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左传》已有难产、过期妊娠及优生的记载。

(三)秦汉时代

秦代妇产科病案已经出现。汉代妇产科发展较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有关妇产科的医书有《养生方》和《胎产书》。而《难经》论述的肾与命门及冲任督带的关系,构成了妇产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了治疗妇产科疾病的药物有88种,该书禹余粮条下首见“癥瘕”,紫石英条下首见“子宫”之名。

西汉末年成书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女性的解剖、生理,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及孕期用药原则等方面均有详细论述。尤其是《素问·上古天真论》阐述的女子一生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的规律至今仍视为妇科经典理论。《内经》对妇产科病证的记载涉及经、带、胎、产、杂病,如血崩、带下、月事不来、子喑、胎死、不孕、石瘕、肠覃等,并载有妇科历史上第一首方剂“四乌鲗骨一藘茹丸”。可以说,《内经》对女性生理、病理及临床病证的认识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设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形成了中医妇产科学的雏形。该书中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三篇开创了妇科辨证论治及外治法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了华佗凭脉证测知双胎难产,并以针药合治成功引产死胎的案例。《华佗神医秘传》记载了华佗治疗花柳病(性传播疾病)的方剂。汉代出现了女医义姁(《汉书·义纵传》)和淳于衍(《汉书·外戚传》),她们是宫廷中的妇产科医生。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晋代王叔和《脉经》第九卷记载了妇女妊娠、产后、带下、月经疾病及杂病的脉法和辨证,首次提出“月经”之名,还提出了“居经”“避年”“激经”以及临产“离经脉”和“五崩”的证候。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求嗣门》主张晚婚与节育。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论述了胎儿逐月发育的情况,明确提出了妊娠不同时期孕妇在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隋代医书《诸病源候论》论述了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证候。强调胞宫、冲任的损伤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病机,对后世影响巨大。在“妊娠欲去胎候”中有堕胎之法的记载。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设妇人方3卷于卷首,广泛收集了唐以前的许多医论和医方,论述了求子、妊娠、产难、胞衣不出、崩中漏下、带下、前阴诸疾等,尤对临产及产后护理的论述更为贴切。书中还提出了针刺引产的穴位和手法。王焘《外台秘要》中有妇人病2卷35门,除论述了妊娠、产难、产后、崩中、带下外,还记载了一些堕胎断产的方法。唐代昝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对妊娠、难产、产后等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简要论述,首次提出了产后败血“冲心”之说。该书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至此,中医妇科学的框架已形成。

(五)两宋金元时期

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在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就有产科。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由于设立了专科,妇产科专著较多。如杨子建的《十产论》详细记载了各种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朱端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收集了宋以前的产科论著,还明确记述了产后“三冲”的危急证候和治疗方法。齐仲甫的《女科百问》将妇产科的内容归纳为100个问题,并逐一解答。此期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当代三世业医的陈自明和他所著的《妇人大全良方》。书中汇集和系统总结了南宋以前40余种医籍中有关妇产科的理论和临证经验。书中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突出了冲任损伤的病机。宋代妇产科专著的大量问世、太医局产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金元时期四大医家的学术争鸣和发展,从不同角度对妇产科做出了贡献。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他提出青春期着重补肾、中年着重调肝、老年着重健脾的妇科治则,颇有临床指导价值。张子和的学术思想以祛邪为主,在《儒门事亲》中用吐、下之法逐痰以通经,还有钩取死胎成功的案例。李杲倡导内伤学说,重视脾胃,常以补益脾胃、益气摄血、升阳除湿等法治疗妇科病证。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所著《格致余论》首次明确描述了子宫形态,其痰湿论为妇科奇难病证的治疗另辟新径,并提出“产前当清热养血”“产后以大补气血为先”的治疗法则,还用“皮工”之法治疗子宫脱垂。

(六)明代

明代妇科有较大的发展。较重要的妇产科专著包括薛己的《薛氏医案》,以命门真阴真阳立论,薛己还著有《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万全著《养生四要》《广嗣纪要》《妇人秘科》,其在《广嗣纪要·择配篇》中提出了螺、纹、鼓、角、脉五种生育缺陷导致的不孕,即“五不女”。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女科》综合了前人有关妇产科的论述,条理分明,内容丰富。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对中医月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赵献可的《医贯》是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肾的专著,强调水火相依,永不相离,在治疗中倡导“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其中《妇人规》3卷对妇科理论的阐述甚为精湛,其理论核心是强调冲任、脾肾、阴血,治病立方理法严谨,倡导“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强调阳气阴精互为生化,对中医妇科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明代医家对肾及命门学说的研究和阐发,使肾主生殖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

(七)清代与民国时期

清代、民国时期有许多妇产科专著问世,出现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开创了中医教育的新局面。清代将妇科称为“女科”或“妇人科”,妇产科著作较多,流传较广。傅山《傅青主女科》认为妇人以精血为主,辨证以脏腑、气血、冲任督带立论,重视肝、脾、肾,强调七情致病。亟斋居士《达生编》论胎前、临产、产后调护及难产救治,提出“睡、忍痛、慢临盆”六字真言,流传甚广。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是一部医学教科书,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广为流传。沈尧封著《沈氏女科辑要》,对妇产科理论有许多新的见解,论述精辟。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活血化瘀学说,对妇科治疗学影响较大。

清代末年唐容川《血证论》对气血化生与作用的论述及治病重视调和气血的思想,对妇科治疗学有着重要影响。

民国初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重视调理脾肾和活血化瘀,自创的理冲汤、安冲汤、固冲汤、温冲汤、寿胎丸等仍为当今医生所习用。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强调辨证论治,倡导肝肾学说,勇于吸收新知,在书中附“合信氏全体新论诸说”,对女性内生殖器官以子宫、子核、子管名之。另外,当时一批有识之士,在全国各地自己集资创办中医专科学校,开创了中医教育的新格局。

(八)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组织编写了十版《中医妇科学》统编或规划教材,开展了从本、专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及外国留学生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中医学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

中医妇科学在医疗研究方面亦取得了许多成果,出版了一批妇科名老中医经验和专著。如卓雨农所著的《中医妇科治疗学》及《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刘奉五妇科经验》《朱小南妇科经验选》《罗元恺医著选》《哈荔田妇科医话医案》《百灵妇科》《何子淮女科经验集》,以及黄绳武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曾敬光等编著的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的《实用中医妇科学》,刘敏如、谭万信主编的《中医妇产科学》等。中医妇科学在理论研究中成绩较突出的包括月经机理、带下机理、补肾促卵泡发育促排卵机理、改善卵母细胞质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作用及机理、安胎机理、产后多虚多瘀机理及活血化瘀机理等的研究,促进了中医妇产科学理论的发展,制订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和妇科疾病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促进了中医妇科标准化进程。另外,我国于1984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妇科分会,2001年更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促进了中医妇科事业发展。

二、妇产科学发展概要

(一)早期及近代发展情况

公元前近千年,在埃及、希腊、罗马和印度等国家的医学著作中均有妇女生理、病理以及妊娠生理、病理方面的论述。公元前600年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对一些妇科疾病如白带、痛经、月经失调、不孕、子宫和盆腔炎症、子宫移位等均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载,而其他有关妇产科方面的知识也有一些零星记载,但远未形成妇产科独立专科。

13~16世纪,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医学发展迅速,出现了医院和医学堂,开始尸体解剖,逐步形成解剖学科。Leonardo、Garbrie le Fallopius分别描述了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的构造,Casper Barthol发现了外阴前庭大腺,译称巴氏腺。1470年至1590年已开始进行各种妇科手术,如阴式子宫切除术、子宫颈切除术、会阴修补术等,发明了各种妇产科手术器械和阴道窥器。18世纪中叶提出了产科无菌接生和手术。直至Hendrick Van Roonhyze(1916—1924)所著的《现代妇产科学》问世,妇产科学才成为一门独立专业学科。

1875年,广东博济医院Keer施行第一例卵巢囊肿切除术。1908年上海的Elizabelh切除了巨大子宫肌瘤。1901年英国医生MC Poulter到中国开展产科工作,开办产科培训班,1911年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产科病房。1911年后由于外科手术、麻醉、病理、细菌、内分泌、化学药物及X线诊疗等的发展,女病人较多接受妇科检查,妇科病早期诊断病例增多,使我国妇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1915年,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成立,1928年协和医院开始将脊髓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由于麻醉学科的发展,各地相继开展了较为复杂的大型手术。1929年我国杨崇瑞在北平成立第一国立助产学校,翌年制定《助产士管理法》。1932年齐鲁大学提出预防产科合并症的重要措施是重视产前保健、加强产前检查。同年协和医院开展外阴癌广泛手术及腹股沟淋巴清扫术。1935年王逸慧开展了宫颈癌手术与放射治疗,并提出早期诊断的重要性。1937年王国栋首次报告我国华北地区617例孕妇骨盆外径均值及子宫底平均高度等产科正常值。林巧稚指出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并介绍了治疗方法。同年,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届中华妇产科学会。在计划生育方面,王逸慧著有《避孕法》手册;1939年北平创立了我国第一所节育诊所。1942年王淑贞提出了镭疗加X光治疗子宫颈癌的方法。1949年上海金钰珠报道蟾蜍试验诊断早孕及葡萄胎,为近代早孕诊断方法的一次飞跃。1953年4月创办了《中华妇产科杂志》。

(二)现代发展情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孕产妇死亡率由之前的1500/10万下降至2017年的19.6/10万,婴儿死亡率由250‰~300‰下降至2017年的6.8‰。1958年至1965年全国第一次普查普治子宫脱垂,1977年国家再次对百余万名子宫脱垂和数万名尿瘘病人开展免费治疗工作。子宫颈癌筛查的开展及手术和放疗技术的改进降低了子宫颈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对妇科肿瘤研究的深入及手术、化疗等治疗策略的不断完善,使卵巢癌等妇科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居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50年代宋鸿钊等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系列研究引领了世界潮流,制定的临床分期被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纳,其基本框架至今仍被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沿用。1963年第一批国产口服避孕药研制成功,此后各种新型国产避孕药和宫内节育器相继研发及应用,居世界领先水平。1988年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我国辅助生育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三)妇产科学的未来与展望

20世纪末英国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克隆羊获得成功,美国培养出全能胚胎干细胞,2006年日本将成熟细胞重新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为人类干细胞治疗开启了希望之门。2001年美、英、日、中、德、法六国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相继出现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使人类迈入了功能基因组学时代。医学工程的进步将开创手术的新时代,机器人手术将向微型、远程和无人操作迈进。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将新兴技术如分子成像、干细胞移植、生物治疗、组织工程、器官克隆等引入妇产科疾病的防治,从而实现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将改变未来妇产科疾病的诊治理念和模式。功能基因组学的应用将准确评估许多遗传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产前诊断及胎儿手术等将降低出生缺陷。功能基因组学或许能揭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癌等妇产科疾病的发病原因。各种妇科肿瘤疫苗将会问世。再生医学将使女性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重建成为可能。医学将逐步实现从单纯疾病诊疗的疾病医学到集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与促进于一体的健康医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