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女性生殖脏器解剖

中医古籍中早有对人体解剖的记载,如《灵枢·经水》就记载了“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内容。汉代《养生方》载有“女阴图”,是现存最早的女性外生殖器图,对女性生殖脏器的名称、位置、形态及功能记载在册,表明前人对女性生殖生理有一定的认识。

一、阴户

阴户是中医学女性外生殖器的解剖术语,最早见于《校注妇人良方》,又名“四边”。《校注妇人良方》提出:“登厕风入阴户,便成痼疾。”阴户系指女性外阴,包括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后世诸家较广泛地使用阴户这一术语。如《医学入门》所云“阴户肿痛不闭者”“阴户肿痛不闭,寒热溺涩,体倦少食者”;《外科正宗》所云“阴户忽然肿突作痛,因劳伤血分,湿火下流”“阴户开而不闭者”等均有关于阴户的记载,说明阴户是中医学固有的解剖术语。

《诸病源候论》云:“胞门、子户,主子精,神气所出入,合于中黄门、玉门四边。”又说:“玉门、四边皆解散,子户未安。”其说明了四边是与玉门并列的固有解剖名词。据其文义“四边”应指阴道口外前后左右四边,即前至阴蒂,后至大小阴唇系带,左右应是指两侧大小阴唇,似以小阴唇为主的部位。可见四边与阴户解剖范围一致,因此,四边应是阴户的别名。

二、玉门

玉门是中医学女性外生殖器的解剖术语,最早见于《脉经》,又名“龙门”“胞门”。《脉经》《诸病源候论》均云:“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关于玉门位置,《备急千金要方》说:“在玉泉下,女人入阴内外之际”,即位于尿道口后面,是阴道的入口。以上说明玉门、龙门、胞门的部位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现认为根据此部位可判断已婚未婚、已产未产,故古今对此认识一致。玉门并非未嫁女的专用术语,亦可用于已婚已产者。如《备急千金要方》云:“妇人阴阳过度,玉门疼痛。”又云:“产后玉门不闭。”《妇人大全良方》亦云:“产后阴脱,玉门不闭。”

关于阴户、玉门的功能,《妇人大全良方》曰:“玉门、四边,主持关元,禁闭子精。”此说明阴户、玉门是生育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出入口。同时,《诸病源候论》云:“四边中于湿,风气从下上入阴里。”又云:“玉门、四边皆解散,子户未安……若居湿席,令人苦寒,洒洒入腹。”又《校注妇人良方》云:“登厕风入阴户。”以上说明阴户、玉门又是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

三、阴道

阴道是女性内生殖器之一,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又名子肠。据《诸病源候论》所云之“五脏六腑津气流行阴道”“产后阴道肿痛候”“产后阴道开候”和《备急千金要方》关于“治产后阴道开不闭方”的记载,可知“阴道”一词早就是医学中的固有解剖名称,且解剖位置与西医学一致,是连接胞宫与阴户的通道。

《诸病源候论》有“阴挺出下脱候”,《备急千金要方》有“阴脱”,《妇人大全良方》“产难门”有“子肠先出”“阴脱”,“产后门”有“产后阴脱玉门不闭”“子肠下出,不能收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阴下脱,若脱肛状”的记载,可知以上所说的“阴”,也是阴道的意思;“子肠”也主要是就阴道而言,主要是说阴道壁的膨出。

四、子门

子门是女性内生殖器之一,最早见于《内经》,又名子户。《灵枢·水胀》云:“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由此可知子门是指子宫颈口部位。其后《诸病源候论》云:“子门擗,月水不时。”又《备急千金要方》云:“子门闭,血聚腹中生肉癥。”《类经》注释说:“子门,即子宫之门也。”以上记载均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解剖部位。

《诸病源候论》云:“肾为阴,主开闭,左为胞门,右为子户,主定月水,生子之道。”由此可知子户应是子门的别名。

关于阴道、子门的功能,如前所述,阴道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则是“主定月水,生子之道”,即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同时也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

五、胞宫

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器。关于女子胞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称胞宫为“女子胞”,《灵枢·五色》称之为“子处”。《神农本草经》称之为“子宫”“子脏”,如《神农本草经》记载有紫石英主治“女子风寒在子宫”、槐实主治“子脏急痛”等内容。“子宫”一词在历代著作中多有记载。“血室”一词出自《金匮要略》。血室有指肝脏、冲脉、子宫的不同解释,实际上“热入血室”中的“血室”就是指子宫。胞宫一词,始见于《女科百问》,该书云:“热入胞宫,寒热如疟。”之后各妇产科专著里多有记载,尤其自全国第2版中医教材以来,“胞宫”一词为中医界所熟知,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胞宫”被确定为女性内生殖器官的代表性名称。

1.胞宫的位置 《类经附翼》说,子宫“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其后则是唐容川的《医经精义》里记载了它的位置,并绘有图形。它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2.胞宫的形态 最早记载见于《格致余论》,《景岳全书》又进一步描述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其明确了胞宫的形态是形如合钵,上有两歧。可见中医学的子宫形态除了包括子宫的实体之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输卵管、卵巢),说明中医学子宫(胞宫)的解剖范围与西医学子宫的解剖范围是不同的。为了不使中医学的“子宫”与西医学的“子宫”相混淆,所以中医学将子宫定名为“胞宫”,而将“子宫”定名为胞宫的别名。此外,《素问·评热病论》说,“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奇病论》说,“胞络者系于肾”,说明胞宫,还有胞脉、胞络直接与脏腑相连。从语言逻辑上来说“胞宫”上有“胞脉”“胞络”更贴切,进一步说明了将子宫定名为“胞宫”是合理的。

3.胞宫的功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诸病源候论》说:“风冷入于子脏,则令脏冷,致使无儿。若搏于血,则血涩壅,亦令月水不利,断绝不通。”

《类经》说:“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可见胞宫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同时《内经》称女子胞为“奇恒之腑”,说明了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脏是藏而不泻,腑是泻而不藏,而胞宫是亦泻亦藏,藏泻有时。它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各依其时,充分表现了胞宫功能的特殊性。胞宫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