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拿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井夫杰 杨永刚主编
- 1074字
- 2023-08-24 14:46:35
二、秦、汉、三国时期(前221~220年)
秦、汉、三国时期,诞生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推拿医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10卷(已佚)。与其同时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对推拿的起源、手法、临床应用、适应病证、作用原理及推拿教学等各方面无所不涉,标志着在此时期推拿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按摩”一词,记载了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夹、卷等数十种手法。同时,书中记载了当时使用的一些推拿工具,如九针中用以“揩摩分肉”的圆针、“主按脉勿陷”的针等。书中还精辟地阐述了推拿的作用原理,如“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并将推拿手法中的“摸法”作为触诊手法用于疾病的诊断。在推拿人员的选才与考核上,提出“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爪苦手毒,为事善伤人者,可使按积抑痹”。《黄帝内经》对推拿的适应证有更多的描述,如《素问·血气形志》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表明推拿具有疏经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痹证。《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表明推拿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痛。人们还认识到脏腑疾病与脊柱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按揉背部腧穴治疗心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此外,书中记载推拿治疗的病证还有卒口僻(面瘫)、肢体不仁、肿痛、胃痛、疝瘕、发咳上气等。
《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蹈”法,即用足轻叩其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这可能是踩法最早的文献记载。膏摩疗法在此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总结了“膏摩”疗法,认为其具有手法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而且扩大了推拿的适应证。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汉代名医淳于意以寒水推治疗头痛、身热、烦懑等病证。三国名医华佗擅用膏摩治疗伤寒及祛除肌肤的浮淫,并创造了“五禽戏”导引法。另外,在《金匮要略》中,还详细记载了用按摩方法救治自缢的胸外心脏按摩术、按腹人工呼吸法、颈椎牵引、四肢关节屈伸法等,其中运用的按摩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牵引等7种,将推拿手法与现代心肺复苏术结合起来。说明此时期体外心脏按摩术已被用于急救。此时期对按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如《华氏中藏经·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记载“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淫随肌肉,久留不消”,“当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肌肉增胀,筋骨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