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宋、金、元时期(907~1368年)

宋代太医院虽然取消了推拿科,但是推拿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宋金元时期比较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并对推拿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由于此期的推拿疗法主要用于骨伤科、儿科疾病的治疗,这就孕育了后世正骨推拿与小儿推拿的学科分化,使推拿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北宋末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圣济总录》是一部包括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推拿专论的医学著作,而且在推拿理论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手法应用方面,该书强调辨证施法,指出:“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之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在作用方面,《圣济总录》认为推拿具有“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和“开达”“抑遏”的作用,“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剽悍者有所归宿”。该书还对推拿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出现“按之痛止”“按之无益”“按之痛甚”“按之快然”等效应,这是对辨证推拿理论的一大贡献;在《圣济总录》中还记载了大量的膏摩方,其中介绍的用中指熨法和掌心熨法治疗目昏暗症,开创了眼病推拿之先河。张从正认为推拿也具有中医“汗、吐、下”的作用。这一时期,正骨推拿除用于关节脱骱、骨折整复外,还用于妇科催产。宋代杨子建在《十产论》中介绍了用手法矫正胎位不正引起的难产。宋代名医庞安时用按摩催产“十愈八九”,开创了手法助产之先河,为后世用手法拨转胎位奠定了基础。

继《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之后,《太平圣惠方》又一次对膏摩法进行了系统总结。该书记载了野葛膏、青膏、摩顶膏等大量膏摩方,介绍了膏摩法的适应证,如伤寒早期、头痛、头晕、骨节肿痛、肌肉痉挛疼痛、腰痛、腰脚疼痛、手足顽麻、霍乱转筋、脚气、发黄、脱发、目翳等。刘完素所撰的《刘河间医学六书》记载了“屈伸按摩”法治疗“卒中暴死”,提出“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img,所以调其气也”,并倡导天鼓欲常鸣、泥丸欲多掷、形欲常鉴、津欲常咽、食欲常少、体欲常运等自我按摩养生方法。

元代是骨伤推拿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中首创的利用患者自身的重量来牵引整复的各种方法,如肩关节脱位的坐凳架梯复位法、髋关节前脱位的倒吊复位法和脊柱骨折的悬吊复位法;还是李仲南所写的《永类钤方》中记载的用于治疗腰骨折断的多人牵拉下肢配合同步腰部按压法;或是《回回药方》中提到的用“脚踏法”或将“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法等,都是正骨推拿的史无前例的创新和发展。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曾有《按摩法》《按摩要法》各一卷,可惜由于战乱而佚失。这一时期推拿的发展还有:“以指代针”(《东坡志林》);“按压腹部缓解转胞法”(《仁斋直指方论》);“搓滚舒筋法”(《医说》);“掐法治疗小儿脐风”(《苏沈良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