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拿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井夫杰 杨永刚主编
- 1252字
- 2023-08-24 14:46:37
七、清代(1664~1911年)
清代沿用明代医学体制,医学学科从十三科削减为九科,推拿科仍被排斥在外,推拿发展再次受阻,推拿因此流落民间,但此时期推拿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清代唐元瑞继承前人的推拿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在《推拿指南》中载有各种眼疾的推拿手法及操作方法61条,是一部眼科推拿专著。此外,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列为伤科八法,并对手法的定义、操作、功用均有明确的阐释,如“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强调推拿手法的好坏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如“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又指出“手法亦不可乱施……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将手法的技术要求概括为“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这标志着伤科推拿这一学科分支在此期已基本形成。
清代吴尚先所撰的《理瀹骈文》是一部外治法专著,书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擦、三指擦、揉、抹、推、拍、刮、拿、搓、捏、梳、搓挪、足踏等,对膏摩疗法的理、法、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出推拿时“手势不可过重,令患者难受”的注意事项。另外,该书还载有按摩面部的“按摩补五脏法”。《石室秘录》系清代陈士铎所撰,其中“摩治法”篇记载了以多人同时操作的手法治疗“手足疼痛”“颈项强直”等,而在“动治法”篇中,不仅介绍了自我竹筒转踏法,还介绍了“反转患者之手在背后,以木槌捶之”和“将其手延拳回不已”的上肢被动运动法。明清时期还形成了许多推拿流派,包括点穴推拿流派、一指禅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等。
清代小儿推拿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批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熊应雄在《小儿推拿广意》中介绍了9种单式手法和14种复式手法,包括推攒竹、推坎宫、运耳后高骨等法,并首次提出在小儿推拿治疗中应按“推拿面部次第”“推拿手部次第”等顺序进行常规操作。骆如龙在《幼科推拿秘书》中记载了按、摩、推、拿、掐、揉、运、分、合、点、摇等11种单式手法和42种操作法,复式手法中新增“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和“总收法”2种,总称为“十三大手法”。清代夏禹铸所撰的儿科专著《幼科铁镜》一书收录了推、拿、掐、揉、运、捻、搓、摇等8种手法,阐述了“用推即是用药”的观点,并作“推拿代药赋”,借助常用的药物说明手法的功用,如“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清代徐崇礼所撰的《推拿三字经》以三言歌诀的形式介绍小儿推拿和成人推拿,认为根据年龄增加推拿次数,小儿推拿手法也可用于成人。夏云集所撰的《保赤推拿法》介绍了86种小儿推拿常用操作方法,简释了推、拿、掐、搓、摇、捻、扯、运、刮、分、合、揉等12种手法的操作要领。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一书中,首次将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归纳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等8种手法,并认为拿法是诸种手法之统称,首次提出了“胸腹按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