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护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肖洪玲 陈偶英主编
- 7555字
- 2023-08-24 15:10:03
第一节 各年龄期儿童的健康促进
一、胎儿期健康促进
胎儿期是儿童“先天之本,一生之基”,因此,做好胎儿期保健,使胎儿形神俱备,将为出生后的儿童健康发育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胎儿期主要是通过对孕母的产前保健,达到保护胎儿在宫内健康生长发育,直至安全娩出,降低围生期死亡率的目的。
(一)预防遗传性疾病和先天畸形
提倡和普及婚前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者应做产前诊断,以决定是否保留胎儿。胎儿期是致畸敏感期,尤其是胚胎发育的前3个月。由于导致畸形的原因错综复杂,除注意遗传因素外,孕母还应避免接触放射线和铅、汞、苯、有机磷农药等化学毒物;避免吸烟、酗酒;避免感染及妊娠并发症,以预防先天畸形、流产、早产和异常分娩的发生。患有心肾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孕母应在医生指导下确定能否怀孕及孕期的用药,高危孕妇应定期做产前检查,必要时终止妊娠。
(二)保证充足营养
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完全依赖于孕母的供给,孕母的营养状况影响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妊娠后3个月的营养对保证胎儿加速生长和储存产后泌乳所需能量非常重要。因此,孕母要注意合理搭配膳食,妊娠早期应注意补充叶酸和碘,妊娠后期应加强铁、锌、钙和维生素D等重要营养素的补充。同时,孕母也要防止因营养物质摄入过多而导致胎儿过大影响分娩。
(三)其他
孕母应保持心情愉悦,减少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有规律的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高危孕妇应加强监护,重视妊娠期并发症的处理,远离不良因素,预防流产、早产的发生。
二、新生儿期健康促进
新生儿刚刚脱离母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抵抗能力较弱,加之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差,易患各种疾病。特别是生后1周内的早期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死亡率约占婴儿期的2/3,故新生儿期是儿童健康促进的重要阶段,而生后1周内新生儿的保健则是重中之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幼保健人员一般会在新生儿期进行家访,访视时间通常包括4次,初访:出院后1~3天内;周访:生后5~7天;半月访:生后10~14天;满月访:生后27~28天。高危儿和检查有异常者应增加访视次数。家访的目的是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实施干预,从而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或尽可能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一)保暖
保暖是新生儿期重要的护理措施。新生儿居室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冬季新生儿易患与低体温相关的疾病,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暖措施,夏季避免室内温度过高、衣被过厚或包裹过严,以防止脱水热。
(二)合理喂养
母乳是新生儿最佳的食品,提倡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正确的哺乳方法和技巧,如母乳不足或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应指导家长釆取科学的人工喂养方法。
(三)日常护理
1.指导家长学会观察新生儿 包括体温、呼吸、面色、吸吮是否有力、哭声、大小便和精神状态等。
2.保证充足的睡眠 每天最好达20小时,睡眠时要更换体位,以侧卧为好,不主张用枕头。
3.清洁卫生 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有条件者应每日进行沐浴,正确进行眼睛、口腔、鼻腔和外耳道的清洁护理;脐带未脱落前做好脐带护理;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选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浅色棉布类尿布,避免使用不透气的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女婴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和干燥,防止上行性尿路感染。
4.衣着 根据室温选择合适柔软棉布制作的衣被,新生儿不宜包裹过紧,衣服的样式要简单、宽松,便于穿、脱,应保证四肢活动自如。
(四)预防意外伤害
防止因包被蒙头过严,哺乳姿势不当,乳房堵塞新生儿口、鼻部或溢乳时未能及时发现,奶液呛入气管引起窒息,避免物品遮盖口、鼻或压迫胸腹部引起呼吸困难。
(五)预防疾病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新生儿用具应专用,食具用后要煮沸消毒,保持衣被和尿布的清洁干燥;接触新生儿之前应洗手,凡患有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者不能接触新生儿,家人患感冒时须戴口罩,缩短与新生儿的接触时间,尽量减少探视和亲吻新生儿,避免交叉感染;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出生两周后开始遵医嘱口服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尽早进行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和听力筛查。
(六)心理保健
指导父母进行新生儿抚触,经常与新生儿说话、唱歌并用彩色玩具逗引,以促进视、听、触觉的发展和智力的发育,培养新生儿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和反应能力,建立和培养父母与新生儿之间的感情,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婴儿期健康促进
此期儿童生长发育最为迅速,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也相对更多,但其消化和吸收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等疾病,故合理喂养是婴儿期的保健重点。
(一)合理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婴儿首选配方奶粉。4个月以上婴儿应开始按原则及时、正确地添加辅食,使其适应多种食物,减少以后挑食、偏食的发生,并为断奶做准备。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和烹调的方式,也要注意观察婴儿的粪便,及时判断辅食添加是否恰当。
(二)日常护理
1.清洁卫生 养成每日早、晚给婴儿洗脸、洗脚和清洁会阴部的良好习惯,勤换衣裤,根据季节每日或隔日沐浴,沐浴后应注意拭干皮肤皱褶处,并涂婴儿爽身粉。婴儿头部前囟处易形成鳞状污垢或痂皮,可涂植物油,待痂皮软化后用婴儿皂和温水清洗干净,不可强行剥离,以免引起皮肤破损或出血,在哺乳或进食后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
2.牙齿保健 在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时,婴儿可有一些不舒适的表现,为减轻不适感,可提供一些较硬的饼干、烤面包片等食物咀嚼。指导家长每天用湿润的纱布擦洗齿龈和乳牙,婴儿不能含乳头或奶嘴入睡,除容易导致蛀牙外,还可因不良吸吮习惯造成下颌、颜面畸形等。
3.衣着 婴儿的衣服尽量不用纽扣,宜用带子,要样式简单、宽松而少有接缝,便于穿脱及四肢活动。
4.睡眠 良好的睡眠有利于婴儿健康。3~4个月后保证每天15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掌握婴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的生理特点,逐步养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睡眠环境不需要过分安静,白天光线应柔和、稍暗,夜晚应熄灯睡觉。婴儿应有固定的睡眠场所和睡眠时间,睡前避免过度兴奋,保持身体清洁、干爽和舒适,可以放一些舒缓轻柔的乐曲,不可用喂哺催眠,不拍、不摇、不抱,否则醒来后不容易再次入睡;睡觉时最好是侧卧位,因小婴儿易吐奶或溢奶,仰卧位可导致窒息,侧卧时要注意两侧经常更换,以免面部或头部变形;尽量不要轻易打扰熟睡的婴儿或破坏已养成的睡眠习惯。
5.大小便训练 指导家长对婴儿进行大小便的训练,婴儿3个月后即可把尿,会坐后可以坐便盆练习大小便,每次3~5分钟,婴儿坐盆时不要分散其注意力。6个月开始白天不用尿布,夜间按时叫醒小便,逐渐训练晚上也不用尿布。随食物性质的改变和消化功能的成熟,婴儿大便次数减少到每日1~2次时,开始训练定时排大便。
6.活动 家长可帮助1~6个月的婴儿进行肢体被动运动,6~12个月的婴儿根据发育特征在家长的指导下每日进行大动作(爬、扶站、走)和精细动作(抓、取物品)的训练。家长应每日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三)防止意外伤害
意外伤害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包括异物吸入、窒息、中毒、触电、跌落、烧伤和烫伤等。应向家长特别强调意外伤害的防范。
(四)预防疾病
婴儿对传染性疾病有较高的易感性,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须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同时要定期为婴儿进行健康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五)早期教育
1.视、听能力训练 婴儿期是感知觉发育的重要时期,应结合生活实践,逐渐认识和熟悉生活环境,通过颜色鲜艳、能发声、能走动的玩具吸引婴儿注意力,也可让其通过看、指、找、摸等动作,促进感知觉的协调发展。
2.动作的发展 父母为婴儿提供运动的空间和机会。2个月时可开始练习空腹俯卧,培养俯卧抬头以扩大婴儿的视野;3~6个月的婴儿应用玩具练习婴儿的抓握能力,并训练翻身;7~9个月时用能够滚动的、颜色鲜艳的软球等玩具逗引婴儿爬行,同时练习婴儿站立、坐下和迈步;10~12个月婴儿会玩“躲猫猫”的游戏,鼓励婴儿学走路。
3.语言的培养 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生后9~24个月,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婴儿说话或逗引婴儿学语,利用日常接触的人和物,引导婴儿把语言同人、物及动作联系起来。婴儿期与父母亲接触密切的儿童,其语言和智能发育较好。
4.心理保健 促进父母与婴儿的情感交流。哺乳过程是一种与婴儿潜在的心灵沟通方式,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婴儿能频繁地与母亲皮肤接触,母亲的抚摸、温柔的话语能带给婴儿最大的安全感,婴儿通过父母的皮肤接触能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在安稳、舒适、温馨和喜悦中,感受到父母亲的疼爱和关怀,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也加深了亲子之间的浓厚感情,有利于婴儿良好性格的培养。
四、幼儿期健康促进
幼儿的生长速度较前期减慢,其能量需求也有所下降,但神经心理发育迅速,独立性和自主性也不断发展。此期幼儿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增强,行走和语言能力增强。然而,自身的免疫力仍不够完善,对外界危险的识别能力也较差,十分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一)合理安排膳食
幼儿正处在断奶之后乳食变更阶段,且生长发育速度仍较快,应保证各种营养素充足且均衡。部分幼儿在18个月左右会出现营养需求和食欲下降现象,称为生理性厌食。幼儿的咀嚼消化功能虽较婴儿期成熟,但2~2.5岁前乳牙未出齐,咀嚼和胃肠消化能力较弱,食物应细、软、烂、碎,种类和制作方法需多样化,形、色、香、味应俱全,以增进食欲。
(二)日常护理
1.衣着 幼儿的衣着应颜色鲜艳便于识别,且宽松、保暖、舒适,利于自己穿、脱和自理能力的培养。3岁左右应学习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用物,培养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家长应为他们创造自理条件。
2.牙齿 乳牙已萌出,应注意牙齿的清洁卫生,因幼儿不能很好地刷牙,有效的牙齿清洁可由父母协助。初期可选择用软布轻轻清洁牙齿表面,逐渐改用软毛牙刷,早晚各1次,牙膏应选择幼儿自己喜欢的味道。为保护牙齿应少吃易致龋齿食物(如食用糖、面包、土豆等),鼓励饭后漱口,杜绝含奶嘴入睡的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3.睡眠 睡眠时间随年龄和活动量的增加而减少。每日保证12~14小时睡眠,培养幼儿按时入睡和独立睡眠的习惯。睡眠之前不做节奏快、吸引注意力的事情,减弱房间的灯光,让幼儿带一个喜欢的玩具上床,可用柔和的声音讲故事等帮助其入睡。
4.大小便训练 幼儿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大小便的训练。2岁左右的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已做好大小便训练的准备,理解应在什么时间和地方排泄,并能用语言或动作表达这一需求。训练时家长应多釆用赞赏和鼓励的方式,训练失败时不要表示失望或责备幼儿,在环境突变时,已经形成的排泄习惯会改变,但当幼儿情绪平稳后,排泄习惯会恢复。
5.户外活动 坚持每日户外活动,保证每天2~3小时空气浴、日光浴,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卫生习惯的培养 培养幼儿定时洗澡,勤换衣裤,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不乱扔瓜果纸屑等不良习惯。
(三)预防意外伤害
幼儿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较高,应指导家长加以防范,如在户外玩耍时应加以监督,过马路要有成人带领;让幼儿远离热源和电源;保管好可能引起中毒的物品和药品;门窗、阳台、床都应牢固,设有栏杆,防止发生跌落;根据幼儿期的发育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和安全的游戏场所进行活动。
(四)预防疾病
幼儿免疫功能仍不健全,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应继续加强预防接种和防病工作,每3~6个月做1次健康检查,预防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龋齿等。
(五)心理保健
1.动作发展 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游戏和玩具,成人可引导或帮助幼儿玩耍,鼓励其独自活动,以发展动作协调性。
2.语言发展 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鼓励幼儿多说话,促进语言发育。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时,用词要正确,发音要准确,语句要连贯完整。
3.培养良好品德 幼儿期应重视品德教育,应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与成功,互助友爱,教会尊敬长辈、讲礼貌等,由于幼儿模仿能力强,教育过程中成人要给幼儿树立好榜样。
4.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针对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违拗、发脾气、抗拒和破坏性行为等),家长应采取有效措施。
五、学龄前期健康促进
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较前减慢,但智力发展快、独立活动范围大,具有好奇、多问的特点,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合理营养
学龄前儿童饮食类型接近成人,但食品制作仍要多样化,做到粗细交替,荤素合理搭配,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切忌食物品种单调,每餐雷同。利用该阶段儿童喜欢参与食品制作、布置餐桌的机会,进行营养知识、食品卫生知识的教育,培养其定时进食、不偏食、不挑食的健康饮食习惯和良好的进餐礼仪。
(二)日常护理
学龄期儿童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并能独立行事,但动作缓慢、不协调,应鼓励自理或他人协助,不要包办。
(三)预防疾病
每年做1~2次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进行视力、龋齿、缺铁性贫血及寄生虫病等常见病的筛查与矫治。
(四)预防意外伤害
学龄前期儿童好奇、好模仿,接触面广而无经验,常有外伤、溺水、中毒、交通事故等事件发生。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五)心理保健
1.品德教育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通过日常生活锻炼其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培养关心集体、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热爱劳动等道德品质。
2.促进智力发展 此期儿童智能发育更趋完善,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开展讲故事、组织各种游戏(绘画、搭积木、剪贴和做模型)、弹奏乐器、唱歌和跳舞、参观等活动,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想象、思维能力,陶冶情操,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3.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包括吸吮拇指、咬指甲、遗尿、手淫、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害怕等,家长应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六、学龄期健康促进
学龄期儿童智力发育更加成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认知和心理发展非常迅速,是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一)合理营养
此期儿童的膳食要求营养充分、均衡,以满足其体格生长、心理和智力发展等需求。重视早餐和课间加餐,安排饮食时可让儿童参与制订菜谱和准备食物,以增加食欲。经常进行营养卫生宣教,纠正挑食、偏食、吃零食、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
(二)日常护理
1.体格锻炼 学龄期儿童动作的速度和控制能力增强,可进行较大运动量的锻炼和较持久的运动,具备必要的动作协调性、时间控制和专注能力。每天应进行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要注意活动的兴趣性、适合性、安全性及娱乐性,在运动中建立自尊意识和团体意识,教会儿童适当的技巧和安全防护原则。
2.睡眠 根据年龄、活动量、健康状况等因素制订个体化的休息和睡眠方案,每天保证9~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3.牙齿保健 此期儿童正处于换牙的关键时期,应注意口腔卫生,定期牙科检查。培养每天早晚刷牙、餐后漱口的习惯,预治龋齿、牙齿错位咬合、牙痛、口腔感染等疾病。
4.预防近视 学龄期儿童应特别注意保护视力,保持正确的写字、读书姿势,要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学习,看书写字时间不能太长,课间到户外活动,积极开展眼保健操活动,预防近视发生。一旦发生近视,要及时就医。
5.养成正确的坐、立、行等姿势 学龄期是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某些不良姿势,如听课、看书、写字时弯腰、歪头、扭身,站立和行走时歪肩、驼背等会使脊柱异常弯曲,可影响胸廓的正常发育,造成骨骼畸形。
(三)预防意外伤害
学龄期儿童常发生的意外伤害包括车祸、溺水,以及在活动时的擦伤、割伤、挫伤、扭伤或骨折等。应教会儿童正确使用活动器具,学习交通规则和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以减少伤残的发生。
(四)预防疾病
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按时预防接种,预防传染性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等。
(五)心理保健
1.培养良好习惯 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加强素质教育,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儿童的毅力和奋斗精神,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陶冶高尚情操,帮助儿童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2.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此期常见的问题是不适应学校生活,表现为焦虑、恐惧,旷课或拒绝上学。其原因较多,如不愿意与家人分开,上学时产生分离性焦虑;对学校陌生环境产生恐惧;害怕某位老师;与同学关系紧张;害怕考试等。家长首先要查明原因,釆取相应措施,同时,需要学校和家长相互配合,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七、青春期健康促进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过渡到成人的时期,有显著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是一生中决定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加强营养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体格生长迅速,脑力劳动和体力活动消耗增加,需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如铁、钙、碘等)等营养素的摄入。
(二)日常护理
1.保证充足睡眠 青少年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满足迅速生长的需要,睡眠每天不少于9小时,养成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家长应起到榜样和监督作用。
2.加强体育锻炼 按学校规定的锻炼项目开展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青少年时期体育活动能减少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的发生,减少青少年发生抑郁和情感障碍的危险。
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强调少女的经期卫生指导,如保持生活规律,避免受凉、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注意会阴部卫生,避免坐浴等。
4.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容易染上吸烟、饮酒、吸毒及滥用药物等不良习惯,应加强正面教育,宣传吸烟、吸毒的危害,培养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负责,帮助其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预防意外伤害
意外创伤和事故是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常见的问题,包括运动创伤、打架斗殴所致损伤、交通事故、自杀等,除安全教育外,还应进行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筛查、咨询和心理疏导等。
(四)预防疾病
青少年应重点防治结核病、风湿热、沙眼、屈光不正、龋齿、肥胖、神经性厌食和脊柱弯曲等疾病,通过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由于青少年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还可出现良性甲状腺肿、痤疮、贫血等,女孩易出现月经不规则、痛经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一旦出现及时处理。
(五)心理保健
1.加强教育 包括法制、品德和性教育。青少年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自觉抵制腐化堕落思想的影响。性教育是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家长、学校和保健人员可通过交谈、宣传手册、生理卫生课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以祛除青少年对性的困惑。对于青少年的自慰行为,如手淫等应给予正确引导,避免夸大其对健康的危害,以减少恐惧、苦恼、追悔等心理冲突和压力。
2.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出走、自杀及对自我形象不满等,家庭及社会应给予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