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原文】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img,解毒。久服轻身,延年。一名美草,一名蜜甘。生山谷。

【词解】

①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甘草味甘性平,具益气补中、清热解毒之功,故有补益五脏,通达六腑,扶正而解寒热邪气之治。

②坚筋骨,长肌肉,倍力:以其入心、肺、脾、胃经,且具调补后天之本之功,益气生血之效,故有其效。

③金创、尰:甘草味甘,入脾,具益气补中、通脉利血之功,故利金创得以早愈。尰,《说文解字》作瘇,乃胫足气肿之谓。甘草以其益心肺、补脾胃之功,俾营卫得和,气化得施,故气肿得消。

④解毒:百物土中生,甘草味甘,入脾胃,具培补后天之本之功,可安和五脏,调和药性,故有解毒之治。

⑤久服轻身,延年:以其入心、肺、脾、胃经,具培补后天之本、益气血、和营卫之功,故有益寿延年之效。

【讲解】

甘草为缓和、强壮、健胃、止咳药。《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汤液本草》:入足厥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咳,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本草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本草备要》: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中满症忌之。

方如仲景之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

【续解】

基原: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甘草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经,和中解毒。故《本草备要》中有“国老”之称。他如《本草便读》论述甚详,谓其“生用退虚热之功,补中寓泻,炙服助脾之力,守内有常,推其缓急多能,故诸病均堪相济,且可协和群药,而各方随处咸宜。节医肿毒成疮,痈疽有验;梢止阴茎作痛,淋浊无忧。”又谓“甘草色黄味甘属土,为脾胃正药,能补诸虚,善解百毒,以诸药遇甘则补,百毒遇土则化之意。凡甘药皆能缓中,甘草味极甘,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缓一切火,止一切痛。惟中满因于邪滞者不宜用之。外科方中最宜,但甘草味过于甘,若多服单服,则中气喘满,令人呕吐。”

由此可见甘草应用,甚为广泛,如以其健脾益气之功,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以治脾胃气虚证;入《博爱心鉴》保元汤,药由人参、黄芪、甘草、肉桂组成,以其益气温阳之功,而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之证。又以其补脾润肺之功,入《伤寒论》之小青龙汤,药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半夏、五味子组成,用治外寒内饮证;入《医学心悟》之止嗽散,药由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组成,入《御药院方》人参蛤蚧散,以成止咳定喘之治。尚以益气复脉之功,入《伤寒论》炙甘草汤,以成益气养血、复脉止悸之治,而用于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之候。

甘草味甘,有缓急止痛之治,如入《伤寒杂病论》之芍药甘草汤、理中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千金翼方》当归建中汤,皆以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为治。

甘草尚有清热解毒之功,而用于疮疡肿毒之疾。如《伤寒论》桔梗汤,方由桔梗、甘草组成,故后又名甘桔汤,为咽喉肿痛之治方;又如《医学心悟》之忍冬汤,方由金银花、甘草组成,适用于一切内外痈肿;他如入《校注妇人良方》之仙方活命饮(甘草、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银花、陈皮),被前人称之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甘草之所以被称为“国老”,是因其能调和诸药,使之不争。如张仲景理中丸用甘草,恐其僭越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急之意。小柴胡汤又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急;《嵩崖尊生》凤髓丹(黄柏、砂仁、甘草、猪苓、茯苓、黄连、白芷、益智仁、芡实)用甘草,以缓心有所动,寐即遗精之候。

此外甘草兼有利尿作用,多以甘草梢以治热淋尿痛之候,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淋散(赤茯苓、当归、甘草、赤芍、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