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家父吉忱公,六岁入本族私塾,至民国接受现代教育,其后入天津尉稼谦国医班、上海恽铁樵国医班学习。曾拜晚清贡生儒医“栖邑济生堂”传人李兰逊先生为师,从而走上了济世活人之路。“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胶东,家父投笔从戎,参加抗日工作。其时敌伪进行经济封锁,医药奇缺,公遂利用地方中草药和针灸推拿等法,给部队战士及广大干群治病。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栖东县立医院、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莱阳专署中医药门诊部主任,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曾于1950年在山东医学院师资班学习西医一年。吉忱公于20世纪50年代,尚负责山东省胶东地区的中医培训工作,曾主办了七期中医进修班,自编讲义,亲自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中国医学史,及西医人体解剖学、诊断学。所培养的学员,一部分成为创办山东省中医药学校的骨干教师,一部分成为组建半岛地、县级医院的骨干中医师。当余师事家父习医时,上述讲义亦是必修课,故公戏称余一人为“第八期学员”。
1977年10月,余被选送参加“山东中医学院中药方剂师资班”学习。行前吉忱公语云:“带上《〈本草经〉讲稿》,得暇可将‘讲稿’,按中药功效分类法重新汇编以成‘索引’,同时,对《神农本草经》中药原文进行词解,以便于在临床教学中,传授《神农本草经》的药学知识。”
余于1963年8月,又师从“栖邑丰裕堂”传人,清末秀才儒医牟熙光先生之子、世医牟永昌公。从师之初,师以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语告云:“凡为医师当先识药,药之所产,方隅不同,则精粗顿异;收采不时,则力用全乖。”故先安排余到中药房司药三个月,然后随师侍诊。1970年10月余参加了山东省在栖霞牙山举办的中草药学习班。自此,余则关注中药的基原及生药学、炮制学、鉴定学、制剂学等中药多学科知识的学研。故而在师资班学习期间,得暇将《神农本草经》中的中药,对原文进行断句,并词解之。然后将吉忱公《〈本草经〉讲稿》中“讲解”部分植入。余又以“续解”的形式,补充了每药的基原及临床配伍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对每味药写成了一段简文,于是就有了《〈本草经〉三解》小册子。
《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注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素问》古称《素女脉诀》,《灵枢经》古称《黄帝针经》《针经》。明代宋濂尝云:“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据此家父吉忱公徒课,强调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故而柳氏医学流派,又被称为医经学派,其遵循的是一条“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的临床准则。吉忱公认为这是一种临床思维方法,非是“厚古薄今”。“理必《内经》”是因《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之源;“法必仲景”,因《伤寒杂病论》是讲辨证施治法则的;“药必《本经》”,不是只用《神农本草经》那三百六十五味药,而是讲药性理论,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配伍方法等,尤因《神农本草经》乃药物学、方剂学之源头活水也。
近几年,大家建议余设立“中医传承工作室”,因年事已高,难为其事,故坚辞之。还是因那份“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故于2018年底将工作室成立了。尤其“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中医药特色技术”被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纳入了“2020年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名单”,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推动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创新发展,深入挖掘并整理推广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中医药特色技术”纳入“2020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重点”之后,为了给工作室的同学们进行经典著作“补课”,即让他们学习吉忱公中医四部经典讲稿——《内经讲稿》《本草经讲稿》《伤寒论讲稿》《温病学讲稿》,还有余之《伤寒方证便览》《金匮要略讲稿》。因《神农本草经》中有众多冷僻药,故决定将《〈本草经〉三解》小册子进行整理,选入常用的中药,终成《〈神农本草经〉三解》。自1955年吉忱公以《〈本草经〉讲稿》授课,至今天《〈神农本草经〉三解》的讲用,历时六十余个春秋,故此书的成编,也了却了家父吉忱公那桩心愿,是为序。
壬寅年仲春于三余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