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经络

重点提示

本单元的出题点集中在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等。应重点注意手足三阴、三阳的走向、交接及流注次序。对于督脉、任脉、冲脉、带脉也应掌握。

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全身。

2.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2)络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

(3)连属部分:经筋、皮部。

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   ;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四肢部分: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

(2)头面部分: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3)躯干部分: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记忆歌诀: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肺  

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

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其循行和功能特点

(1)含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2)循行和功能:①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气血。③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2.任脉、督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

(1)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2)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3)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或“五脏六腑之海”,又称“血海”  。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4)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主司带下。固护胞胎。

(5)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6)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概念:从十二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2)特点:离、入、出、合。

(3)生理功能:①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在体内及体表的联系。②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③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④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⑤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概念:是经脉的分支,多分布于体表。

“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为“十五别络”。

“十六别络”:“十五别络”加上胃之大络。

(2)特点

四肢部:从肘、膝关节下分出,各经络脉分别走向与其相表里经脉的阴经或阳经。

躯干部:任脉之络散于腹部;督脉之络行于背,散于头上并别于足太阳经;脾之大络布胸胁。

(3)生理功能:①加强十二经中相表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②统率其他络脉。③渗灌气血营养全身。

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1)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和支持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

(2)特点: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进入胸腹腔而不络属脏腑。

(3)生理功能:附于骨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4.皮部的概念、应用

(1)概念: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

(2)应用:①抗御外邪,护卫肌表。②传导病变,反映内在变化。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 ①沟通联系。②运输气血,灌溉全身。③感应传导。④调节平衡

2.经络学说的应用 ①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②指导临床诊断。③指导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