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望舌

重点提示

本单元是历年考试的重中之重。舌诊的内容在临床各科都会用到,所以复习时应对各种常见舌质、舌苔全面掌握。对于淡白舌、绛舌、齿痕舌、苔黄腻等临床意义应重点复习。个别病证出现的特殊舌苔也应熟悉。舌态变化考查较少,对颤动舌熟悉即可。

一、舌诊原理与方法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心——心开窍于舌,可反映心脏和心神的情况。

脾——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脾开窍于口。

肝——藏血,主津,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肾——足少阴肾经夹舌本。

二、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柔软灵活,色淡红而润;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三、望舌质

1.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荣舌:舌色红活明润,舌体活动自如者——有神之舌——阴阳气血精神皆足,生机旺盛——预后较好。

(2)枯舌: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无神之舌——阴阳气血精神皆衰——预后较差。

2.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淡白舌

舌象特征: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全无血色者,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气血两亏或阳虚。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淡白湿润,而舌体胖嫩——阳虚水泛。淡白光莹瘦薄——气血两虚 

(2)淡红舌

舌象特征:舌色淡红润泽的表现。

临床意义: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多见于健康人,或病之轻者;为心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若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舌色仍可保持淡红。

(3)红舌

舌象特征:舌色较淡红色为深,甚至呈鲜红色。

临床意义:实热、阴虚

舌色稍红,或舌边尖略红——外感风热表证初期。舌色鲜红,舌体不小,或兼黄苔——实热证。舌尖红——心火上炎。舌两边红——肝经有热。

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虚热证。

(4)绛舌

舌象特征:较红舌更深的红色,或略带暗红色。

临床意义: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有红点、芒刺——温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阴虚火旺或热病伤阴。

(5)青紫舌  

舌象特征: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局部现青紫斑点。

淡紫舌——舌淡而泛现青紫。紫红舌——舌红而泛现紫色。

绛紫——舌绛而泛现紫色。

斑点舌——舌体局部出现青紫色斑点。

临床意义:紫舌,主血行不畅。舌淡紫而湿润:阴寒内盛,或阳气虚衰所致寒凝血瘀。舌紫红或绛紫而干枯少津:为热盛伤津,气血瘀滞。全舌青紫:全身性血行瘀滞。舌有紫色斑点:瘀血阻滞于某局部。淡红中泛现青紫: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亦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某些药物、食物中毒。

3.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老、嫩舌

舌象特征:老舌舌质粗糙皱缩,不柔软,舌色暗;嫩舌舌质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

临床意义:老舌属实证,嫩舌属虚证。

(2)胖、瘦舌

舌象特征: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为胖大舌。舌体肿大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为肿胀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为瘦薄舌。

临床意义:胖大舌多主水湿痰饮内停、痰湿热毒上泛。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舌淡胖大——脾肾阳虚,水湿、痰饮内停;舌红胖大——脾胃湿热;痰热内蕴。

舌红绛肿胀——心脾热盛,热毒上壅;青紫肿胀——先天性舌血管瘤。

舌体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3)点、刺舌

舌象特征:点,指突出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为星,称红星舌;小者为点,称红点舌。刺,是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点刺多见于舌尖部。

临床意义:脏腑热极,血分热盛之故

舌红而起芒刺——气分热盛;舌红而点刺色鲜红——血热内盛,阴虚火旺

舌红而点刺色绛紫——热入营血,气血壅滞。

舌尖——心火亢盛;舌边——肝胆火盛;舌中——胃肠热盛。

(4)裂纹舌

舌象特征: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的裂沟,称裂纹舌。

临床意义:阴血亏损,不能荣润舌面。

红绛而有裂纹——热盛伤津,或阴虚液涸。淡白而有裂纹——血虚不润。

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脾虚湿侵。

(5)齿痕舌

舌象特征: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或称齿印舌。常与胖大舌同见。

临床意义:主脾虚,水湿内盛。

淡白胖润而有齿痕——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淡红而有齿痕——脾虚或气虚。

舌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湿热痰浊壅滞。

4.舌态变化(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痿软舌

舌象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临床意义:伤阴或气血俱虚

久病舌淡而痿——气血俱虚。新病舌干红而痿——热灼津伤。久病舌绛而少苔或无苔而痿——热极伤阴或阴虚火旺。

(2)强硬舌

舌象特征:舌失柔和,屈伸不利,板硬强直。

临床意义: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

舌红绛少津而强硬——邪热炽盛。舌胖大,苔厚腻而强硬——风痰阻络。

舌强语謇,伴肢体麻木、眩晕——中风先兆。

(3)歪斜舌

舌象特征:舌体偏于一侧,称“歪斜舌”。

临床意义:主中风或中风先兆、喑痱。

(4)颤动舌

舌象特征: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

临床意义:肝风内动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血虚动风。新病舌绛而颤动——热极生风 

舌红少津而颤动——阴虚动风。舌体颤动——酒毒内蕴。

(5)吐弄舌

舌象特征:舌伸出口外不即回缩者为“吐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停,称“弄舌”

临床意义: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二者皆可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热甚动风先兆。

(6)短缩舌

舌象特征: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

临床意义:属危重证候。

舌多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舌胖而苔黏腻——痰浊内阻。

舌红绛而干——热盛伤津。舌淡白胖嫩——气血俱虚。

四、望舌苔

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薄、厚苔

舌象特征: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者则为“厚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

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或正常人。厚苔是由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主痰湿、食积、邪盛入里等证。

厚薄变化:由薄转厚为病进、表邪入里,由厚转薄为邪退、内邪外达;如果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2)润、燥苔

舌象特征:舌面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为润苔。若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此为“滑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干裂,此为“燥苔”。苔质粗糙如砂石,扪之碍手,称为“糙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正常舌苔或津液未伤。滑苔——寒证、湿证、痰饮。

燥苔——津液已伤。糙苔——热盛伤津之重症。

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舌苔由燥变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3)腻、腐苔

舌象特征:舌质颗粒细小、质地致密、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此为“腻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此为“腐苔”。

苔薄腻,或腻不板滞——食积或脾虚湿困。苔白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

黏腻、厚、甜——脾胃湿热。黄厚腻——痰热、湿热、暑湿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聚于舌面,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

脓腐苔——内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

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正气胜邪,病邪消散。

病中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病久胃气衰败,属于无根苔。

(4)剥落苔

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又叫镜面舌。

若舌苔多处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者,称为“花剥苔”。

若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称“地图舌”。

若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苔质颗粒叫“类剥苔”。

舌前半部分苔剥脱为“前剥苔”;舌中部分苔剥脱为“中剥苔”;舌根部分苔剥脱为“根剥苔”。

舌苔周围剥脱,仅留中心小块为“鸡心苔”。

临床意义:可测胃气、胃阴之存亡。

舌红,剥苔——阴虚。舌淡,剥苔——气血两虚或血虚。

镜面舌红绛——胃阴枯涸。舌色白如镜,无血色——营血大虚,阳气虚衰。

舌苔部分脱落,未剥处仍有腻苔——正气亏虚,痰浊未化。

舌苔从全到剥——胃的气阴不足,正气衰败;剥脱后复生薄白苔——邪去正胜,胃气渐复。

(5)真、假苔:以有根无根作为标准。

舌苔紧贴舌面,乃胃气所生——真苔。舌苔浮涂舌上,不像从舌上长出来者——假苔。

病之初期、中期,舌见真苔且厚——胃气壅实,病邪深重。

久病见真苔——胃气尚存;久病出现假苔——胃气匮乏,病情危重。

新病出现假苔——邪浊渐聚,病情较轻。

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白苔

苔薄白而润——正常人,表证初起,里证病轻,阳虚内寒。

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苔薄白而干——外感风热。

苔白厚腻——湿浊内停,痰饮,食积。苔白厚干——痰浊湿热内蕴。

积粉苔(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内痈、瘟疫。

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内热暴起,津液暴伤。

(2)黄苔

薄黄苔——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苔黄而干燥,甚至干裂——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苔黄而腻——湿热、痰热内蕴,食积化腐。

苔淡黄而滑润多津(黄滑苔)——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3)灰黑苔

苔灰黑而湿润——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苔灰黑而干燥——热极津伤。

苔黄黑(霉酱苔)——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湿热夹痰。

五、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正常特征:舌下络脉是指位于舌下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长度不超过舌下肉阜至舌尖的五分之三,淡紫色,少有怒张、纡曲。

(2)异常及临床意义

舌下络脉细而短,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气血不足。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或曲张如大小不等紫色珠子——血瘀。